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运动创伤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运动创伤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6:46:48
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运动创伤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3-08-07 06:46:48     小编:

体育课的任务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果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安全教育,就可能发生运动创伤,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安全教育,了解并掌握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发生运动创伤后的现场急救处理,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运动特点

1.力量素质的特点

在激烈的运动中,力量素质的特点表现在突然启动、快速变向、摆脱抢位、连续跳跃。如用于准备活动的游戏、投篮和争夺篮板球,以及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都要求运动员具有力量。篮球运动员所需要的力量主要是爆发性的快速力量,它要求运动员肌肉有迅速收缩和伸展的能力,要求运动员的神经高度集中,要求运动员能迅速转化兴奋和抑制过程,有较高的灵活性。

2.速度素质的特点

在运动中,速度素质的特点要求练习者能在短距离内迅速发挥出最快速度,在刹那间完成动作。移动的特点是根据场上情况的变化,及时控制重心的变化。

3.耐力素质的特点

运动中所需的耐力,是指在高速移动或激烈对抗中,运动员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快速运动和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能力。只有具有这种能力,运动员才能正常发挥技术和战术。

4.柔韧素质的特点

在运动中柔韧素质的主要特点是肩、腰、髋以及其他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如在高空技术中伸展;在倒地抢球后能协调地做出相应动作,以自我保护,并迅速衔接后续动作。

5.弹跳素质的特点

在运动中弹跳素质的特点是,运动员要有绝对弹跳的高度和速度,还要掌握好起跳的时机,能在各种情况下向不同方向及时起跳,而且跳起时能在空中控制身体平衡,又能准确地落地,并迅速进入下一个战术行动。

6.灵敏素质的特点

在运动中灵敏素质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在极其快速、复杂多变以及激烈对抗的过程中,运动员具有反应速度快、应变能力强和动作灵活多变的能力。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运动创伤的成因

1.思想认识不足

体育教师对教学安全的认识不足,思想上没有形成防患意识,存在伤害事故在所难免的认识误区,也没有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措施,伤害事故发生后也没有认真分析和总结经验,这就为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外,少数学生思想麻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好奇心强,经常盲目、冒失地做一些力所不及的动作,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部分学生胆子小、害羞,在练习时恐惧、紧张,这也会造成动作失败而受伤。

2.准备活动不理想

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准备活动与正式训练、比赛的时间相隔过久,只做一般性准备活动而没有做专项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量过大,准备活动做得过急、过猛等,都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3.急于求成的思想作祟

由于急于求成、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往往会做出力所不及的动作,或者因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差,运动中反应较慢,动作不协调,局部负担过重,不会自我保护等,都易造成损伤。

4.教学组织和安排不合理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是否适中,教学是否遵循了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有序,器械练习时是否合理地保护与帮助了学生等,都与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5.场面器材不良

场地或跑道太硬、过滑、不平或有杂物,垫子破损或之间有较大缝隙,器械表面粗糙不平,器材安装不牢固或安放不合理,器材大小、质量与学生的年龄、性别不符等,都是引起伤害事故的常见原因。此外,缺乏必要的护具、运动时服装不合适、运动鞋大小不适中或穿硬底鞋等,也易引起伤害事故。

6.过度疲劳和不良情绪

情绪是影响与提高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绪可以增强运动活力,使运动员体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如果心情欠佳,运动员就会降低兴奋性,易疲劳甚至受伤;如果运动员长期处于痛苦和不安中而不能自拔,就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失调,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而,教师要教会学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适度表现,保持平静。

三、预防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运动创伤的方法

1.加强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每个学期、每节课、每个动作的始终,要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防护教育,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把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措施纳入备课工作内容。备课时,教师应周密、细致地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因素,并把相应的预防措施写入教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2.认真做准备活动

合理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器官的有效调节,使运动员的动作更加准确,减少失误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安排准备活动时,其内容与负荷应依据基本活动的内容、学生的身体机能、当时的气象这三方面因素决定。

3.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在:第一,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升高运动员的体温,减少肌肉黏滞性,提高肌肉兴奋性;第二,动作技术要正确。运动中,光有力量和勇气是不够的,不正确的运动会造成伤害;第三,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第四,上课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械,并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准备活动,防患于未然;第五,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一旦发现情况不对,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第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一些有关体育运动的卫生常识,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七,在体育课结束,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做放松肌肉的动作。 4.教学组织和内容要合理

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对教学重点以及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做到心中有数,始终遵循循序渐进、全面发展、个别对待的原则,加强对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练习,注意观察学生练习时身体的疲劳程度,并及时调整体力较差学生的运动负荷。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切合实际地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运动负荷。

在进行体操等项目的练习时,教师还要采取合理的保护与帮助,并传授给学生正确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摔倒时,教师应告诉学生立即低头、团身、屈肘,以肩背着地,就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等,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尽量合理化。在每学期的前几节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又如在冬季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以武术、中长跑、游戏为主。这些训练内容既安全,不易发生伤害事故,又能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5.教学与训练环境不符合要求

场地不平整,器械的大小、重量与年龄、性别不相适应,服装不合体,鞋不合脚,这是引起创伤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天气的影响,气温过高,学生容易疲劳或中暑;气温过低,学生的肌肉容易僵硬,动作协调性差。如果练习场地光线不足,则会影响学生的视力,使他们神经反应迟钝,这些都能成为学生受伤的诱因。此外,为了避免创伤的发生,练习前教师一定要仔细检查器材是否安全,加强思想安全教育,遵守各项安全制度。

6.课前检查不可缺

认真、仔细的课前检查可以防患于未然,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上课前,教师应仔细检查场地上有无碎石和杂物,器材是否牢固,垫子有无破损,学生的服装是否合乎要求等,以杜绝由于场地、器材和学生服装上存在隐患而造成的伤害事故。在练习某些项目前,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如在进行长跑练习时,教师应了解学生有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7.加强课前医务监督

患病、受伤后过早地参加训练和竞赛,不仅会引起病变的恶化,而且会引起其他部位或另一肢体产生新的创伤;全身疲乏时,会使动力定型失常,动作协调紊乱,易造成受伤;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也能导致学生受伤等。因此,学校必须实行教师、学生、医务人员三方结合的共同管理方法,总结实践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不利因素,这是防止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分析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此外,教师还必须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但是如果采取恰当合理的措施,就能大大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体育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