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职道德教育生活化探讨

关于高职道德教育生活化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5 10:40:27
关于高职道德教育生活化探讨
时间:2015-08-25 10:40:27     小编:

摘 要 新时期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以生活化为方向,推进高校道德教育创新工作。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更新观念,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凸现主体,注重情感,突出实践,落实道德教育生活化。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活化 高职院校 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人们的精神领域受到冲击和发生裂变。从道德领域来看,由于旧的道德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由于道德教育指导思想、内容、方法的落后和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重建中的道德家园出现失落和迷惘。一些人士惊呼: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反映到高职校园里,老师感叹:“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面对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教育观念,构建怎样的道德教育方式,去塑造高职学生的道德世界呢?基于对传统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与批判,基于人们对高校道德教育的自觉追求,本文就道德教育生活化作些粗浅的探讨。

二、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

改革开放为高职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高职院校的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丰富多彩的现实丰富了高职院校的道德实践。但是,传统道德教育内容、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缺陷,使得教育效果不很理想,一些大学生道德理想迷失,道德行为失序。有的不讲公共道德;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有的违法乱纪,甚至在高职校园也出现了暴力等重大恶性事件。要克服道德效果弱化现象,就必须找出当前道德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树立新的观念,研究新的方法,才能做好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的制度化 ,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道德的教育的本质,随着科技的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无法摆脱低效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的脱离。

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且不切实际,未能贴近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道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学生不感兴趣,结果使道德教育效果事倍功半、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果。

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一是只重视社会需要,不重视个人需要,只突出政治化,没有突出生活化,对于道德主体的人性化、人格构建的需要等内容没有突出安排;二是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对传统美德采取了较为偏激的态度,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使学生缺乏民族自豪感。

在道德教育指导思想上,观念陈旧,创造性不足,个性特点不明显。忽视学生主体的内在动机的培育,凭经验办事,使道德教育内容处于知识状态,知行脱节,不能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道德教育问题意识不浓,满足于“不出事”,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的任务式的工作水平,不善于提出和研究问题,探索规律,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更新观念,落实道德教育生活化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做好当前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回归生活,凸现主体,注重情感,突出实践,实现高职道德教育生活化。

1、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政治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已明显降低,人们在和平建设环境中追求丰富多彩生活的需要日益浓厚。从人们面对和关注的问题的类型来看,政治性问题所占的比重降低,而生活性问题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因而,把道德教育政治化的做法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重新定位。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道德产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为了生活并且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它的基本内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生活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从生活出发,围绕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问题进行。它的理论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相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审视都不能偏离了这一基本的界域。

2、道德教育生活化也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道德不但有社会价值,而且也个体价值。偏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现代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建立地需要基础上的接受学习,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价值认同,只有符合学生主体需要和价值认同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道德认识的动机,形成内驱力,才能被领悟、接受。从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来看,学生既有政治道德的需要,也有面向社会的经济道德、处理人际关系的生活道德的需要,而且后者更为迫切,更为现实。处于变革中的高职大学生不再是唯书唯师的“小绵羊”,而且有强烈的道德主体意识,迫切想参与社会,迫切想在复杂纷繁的道德观念中构建自己的道德世界。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心声。作为教育者,应从学生迫切需要的道德认知入手,从学生生活切入,社会的道德观念“生长”在学生生活、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生根、开花、结果,道德教育才会进入一个新天地。

3、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立足于现实生活。“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教育灵魂的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学校道德教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其它运用需要的道德观念,特别是要重视修身、养心、济物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遗产。修身的要求是仪表端正、服装整洁、生活俭朴、谈吐文雅、做事笃诚、交游有序等;养心的要求是自尊自信、克已自省、审思慎独、明辨是非、积功悔过、淡泊宁静、趋义避利等;济物的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尊师敬亲、扶老携幼、关心他人、济贫恤弱、见义勇为等。

在实践中,强调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从大而空的理想化的目标或抽象的概念、教条出发,而是从生活着、实践着的事物本身出发,把道德教育当作活生生的具体生活实践来看。“德育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公民道德教育,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坚持道德的底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只有把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 “口服心也服”。

参考文献:

[2]钟晓琳,朱小蔓. 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q教材q教法,2012

(5).

[3]高丽. 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

(1).

[4]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14

(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