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敦煌写卷S.5776号初探

敦煌写卷S.5776号初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0 02:43:49
敦煌写卷S.5776号初探
时间:2023-01-20 02:43:49     小编:

一、写卷叙录

写卷S.5576号现藏英国国家博物馆,仅存一页,首尾俱残,起“逐之见得”至“不忠于汤”,计24行,行22字不等,合453字。楷体书写,较工整,除残字外全部可识。有引书出处,没有书名、标题、撰者,也无抄写年代。人物共七:王祥、王修、王褒(裒)、吴猛事完整,鲍出、伯夷叔齐条残。有三:《魏书》、《[晋]阳春秋记》、《孝子传》。P.2621号写卷有收录,但内容详略不同。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八有校录,项楚先生有《敦煌本补校》可资参考。

二、写卷校录

……逐之见得……遂推老母还出。出比舍①妇人□……[遥]②向出叩头□□□复斩贼。[贼]③复谓出曰:“还君老母,何以□□?④”[出]⑤又指妇□□曰:“此我 !”⑥贼复放之。出后将家避难乱于南阳,每历山险,母老不欲e动,乃以笼盛母⑦,背负而行,避于险难,见者无不称叹。[汉末]魏初人。⑧出《魏书》⑨

②据残笔及P.2621补。

③据文意及《三国志》裴注补。

④据《三国志・阎温传》注文,疑阙文为不止。

⑤据文意及裴注补。

⑥ 同嫂。

⑦以,P.2621作与。

⑧“汉末”残,据P.2621及残笔“氵”补。

⑨P.2621作《汉书》,项楚校补认为“鲍出时代,自相抵捂。”按,盖此指《后汉书》,时人尚未区分耳。

鲍出事首见《三国志・阎温传》裴注引鱼豢《魏略・勇侠传》,记之较详。P.2621写卷载之也较全。

王祥,字休征,琅临沂人也①。事后母。夜中,伺祥卧,后母持刀,欲往害祥。[值]祥小便出外②,斫亓被③。祥心知[之]④,口终不言,色养无倦⑤。家庭有树一根⑥,亓子繁多⑦,恐虫鼠及他人所食,令祥守之⑧。时风雨大至,祥抱树经宿彻旦,[雪湿寒冻],母见恻然。⑨祥以孝著称,g位至大傅。⑩魏时人。出《魏书》

①琅,P.2621作琅琊,无临沂二字,同琊。

②P.2621作“值祥少出”,下有双行小注“内逼少出是也”。“值”据之补。

③P.2621作“误斫其被”,同误;亓,古“其”字,下同。

④据P.2621补。

⑤倦,P.2621作殆,盖怠之形讹。

⑥根,P.2621作株。王庆菽校记:甲卷林作棵。项楚补校:林为株之形讹,一株即一棵。按,原卷似“根”非“棵”,《世说新语》为“棵”。《说文》:根,木株也;株,木根也。称树为“根”亦通,今以“根”为正。

⑦P.2621作其子甚繁。繁字拆为敏、纟二字,盖抄者误拆。王庆菽录为敏纟,意不通,据此卷改,审之不谨也。

⑧P.2621作“后及虫鼠窃之,令祥看”。

⑩王庆菽录为“祥以孝著称奇,[官]至太傅。”位字原卷稍残,但可辨识。王断句有误,且妄补“官”字,今正。

王祥事见于《三国志・吕虔传》裴注、《搜神记》、《世说新语》。P.2621写卷所记文基本同,已校勘,不录。裴注、《搜神记》仅及“卧冰求鲤”事,写卷所载事《世说新语》记之。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①年七岁,丧母。母社日死亡。②[来]岁邻里为社,修念母,哀感悲号,邻里闻之,为[之]罢社。③修仕至青州别驾。汉末时人也。④

①P.2621作王循。《敦煌变文集》:甲本王循作王修。项楚补校:“按按甲本是,当据改。”并从字形、字意及文化等方面辨别之。按,项说为是。

②P.2621作:年七岁,至孝。母以社日亡。

③P.2621作:白秋,邻里会,循(修)忆念其母,哀坟号绝,邻里为之罢社。来、之,据写卷和《三国志》补。

④P.2621作:汉末魏初人。出《孝子传》

王修事初见《三国志・魏书》卷十一,与此卷相近。

王褒(裒),字符伟,修之孙也。①魏高贵乡公时,司马文王为将军,改褒(裒)父仪为大将军司[马],为文王所害。②褒(裒)葬亓父,庐前有嗍鳎褒(裒)涕泣所著之树,树色惨悴,与余树不同。③及晋室践祚,褒(裒)痛父不已,命终未常西向坐,视不臣于晋。④晋初人。出《[晋]阳春秋记》⑤

①P.2621作“字符伟,王修之孙也。”项楚补校“‘王裒,字伟元。’则原文‘元伟’二字当乙转。”按,项说为是。褒、裒形近而讹,今正。

②P.2621作:晋高贵公司马文王为大将军,秉政,褒父名(下缺)。

③P.2621作:v泪,所沾着之树,树色惨,以语树不同。司马孝条上有“义为将军司马”,疑为乱文,王祥、王褒事亦错乱阙文。

④视,据《晋书》为“示”。

⑤晋字残,据残笔及《晋阳秋》补。

王裒事《搜神记》、《晋书・孝友传》、《类林杂说》等载之有详有略。

吴猛,字世云,豫章人也。七岁有孝行。①至夏日,伏于父母床下。②二亲问亓故,对曰:“恐蚊虫及父母。”③晋时人。④出《孝子传》⑤

①P.2621作:年七岁,有孝行。

②P.2621作:每至夏日,则伏于父母床下。

⑤P.2621后有:猛扇枕令冷,以进父母。冬则温席,以奉二亲。街得果者,实中不自校抱持皈家,以献老亲。及长大,甚有才俊也。

吴猛事见《晋书・艺术传》,唯载其不驱蚊虻,恐及父母之孝行,余则载其神异仙术事。又见《云笈七R》、《搜神记》,惟称其性到孝,未记其孝行事迹。《艺文类聚》引《续搜神记》记事较详,除“床下”外,尚及守墓感贼事。

伯夷叔齐者,亲兄弟,是辽东孤竹君之子。其父薨,伯夷当立为君,乃让位与弟叔齐。叔齐不受,复让与异母兄伯僚。……夷齐二人俱归。□□阻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而兴兵众,岂为□□?”……谏曰:“此人俱未通……不忠于汤……”

伯夷叔齐让位事初见《吕氏春秋・尊师》,《史记・伯夷列传》描写甚详。《韩诗外传》也有记载。其非“孝子”,疑为“义”类之首,若《史记》列为第一。

三、写卷初探

S.5776因仅存一页且首尾俱残,历来研究者只做辅校之用,以补他卷之不足。但从字体书写、记人事备而言,较之他卷,善莫大焉。今以此残卷为体,他卷为用,初作探究。

1.写卷定名

2.写卷体例

写卷仅一页,不足五百字,以此窥其体例,难究端倪,只能言其大概。写卷以类为体,分事编排。先“孝子”,后“友悌”。“孝子”编排以史为序,先古后今。引书先正史,次他史,后传记。从体例来看类书形制基本处于成熟阶段。

3.文本内容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孝经》开宗明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孝子的故事自虞舜起延续不断,而古人重“孝”的观念下形成了“二十四孝”故事。敦煌写郑中的孝子对研究中国古代孝文化的迁变流传有重要意义。

S.5776写卷中所载孝子,均处于魏晋时期,其中王裒、王祥、吴猛列入“二十四孝”。汉代以孝治天下,魏晋时又以“孝”掩饰争权夺位,故汉魏两晋时,孝子较多。

写卷抄录较之P.2621号,字体工整,缺字讹字较少,无语句错乱,且叙语简洁,疑似写定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