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岭南心学集大成者

岭南心学集大成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00:43:47
岭南心学集大成者
时间:2023-03-07 00:43:47     小编: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广东唯一入祀孔庙的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他一生从政、办学、著述、探究学问,是岭南心学的集大成者,构建了富于岭南特色的、博大精深的心学体系,为中华文化的转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湛若水历任南京政府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官至二品。为官35年,身居高位,心中却装着百姓。他继承与弘扬儒家“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认定,“天下民庶实为邦本”,为政者应“畏民”、“恤民”、“保民”、“爱民”、“重民”, 主张实施“仁政”,给百姓“分田”,给予民众起码的、能维系生存的物质条件,使人们安居乐业。

湛若水提出种种治国主张。他,主张德刑并施,即既注重道德教化,又不忽略刑罚,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他,主张既“重农”,又不“抑商”,认为“农桑为衣食之源”,高度重视农业在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又主张“恤商以言利”,建议采取“平物价”、“轻赋税”等措施,发展工商业,以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他,弘扬儒家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认为人们应该有“公”心,官员要“慎德”,应“戒游逸”,防止官场腐败;他,主张君臣协同,呼吁“上下一心同济治事”,“君臣同游”。

湛若水终生致力于教育,“无处不授徒,无日不讲学”。他,在岭海南北兴办书院40余所,弟子近四千;他,为书院确立德与智“二业合一”的办学方向,提出以德为主的教育理念,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只讲“举业”而忽略“德业”的错误导向;他,亲自撰写《大科训规》,为书院确立合理的管理规章;他慷慨解囊,出资设立“馆谷”等,资助贫苦弟子。尤为可贵的是,从南京退休后,定居广州,仍办学、讲学不辍,足迹遍于南中国数省;年逾九旬,还跨越五岭赴湖南、江西讲学;最后在广州的书院里辞世,把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岭南的教育事业。

湛若水的划时代贡献,可以说集中在学术上。通过讲学与著述,他使白沙心学系统化、完善化、精致化,从而形成别具岭南特色的心学流派,成为既认定“心外有物”,又要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岭南心学体系。

28岁时,湛若水师从江门陈献章。经老师的严格调教,他放弃追求功名的意愿,致力于学业。仅三年时间即深谙白沙心学之真谛,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著名命题。老师收到他的来函,立即回函说:“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这一复函肯定了湛若水在学术上的成就,坚信他定能达到古圣贤的至高境界,认定“江门的衣钵”非湛若水莫属。于是作《江门钓濑与湛明泽收管》三首,其按语称:“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亦病夫之衣钵也。兹以付民泽,将来有无穷之托,珍重,珍重。”沿蓬江而建的风月钓台,是陈献章给弟子讲学的场所,是师生垂钓、饮酒、会诗、游乐之地,钓台象征着他的事业,他的学术、他的一切,就像佛家的衣钵。于是,他仿衣钵为信物,进行传承的做法,于弘治十二年(1499)把钓台授给湛若水。

湛若水在后来漫长岁月里,谨记先师的嘱咐,真正完成了衣钵传人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他努力洗刷白沙心学被指为“禅”的侮辱,阐明白沙心学为圣学,维系先师的儒家立场;另一方面,他恪守师道,在坚持白沙心学的理论路向的同时,又对先师学说进行推进,主要体现在――

一是,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论,完善了先师的“静养端倪”的涵养与认知方法。他并非否定“静坐”,但他认为“静坐”只是人们进行涵养与认知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人可以“随时”、“随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认知与涵养,而不受时间、空间和方式的任何限制,这就使先师的理论更切合实际,更具真理性。

二是,湛若水的“尊于一”论,完善了先师的“虚实参半”论。他坚持先师“道与气同为本”的理论基点,认定宇宙是由“道”与“气”共同构成,“道”是事物所以成为某物的依据,“气”则是事物存在的物质乘载者,继承了先师“心外有物”的学术指向,但又较老师更强调事物的“虚”――“道”,与“实”――“气”的统一性,将先师喜用的“半”字,改写为“一”字,从“半虚半实”发展为“通一无二”。

三是,湛若水在“体用一原”的基点上,创立了系统的“合一论”,使先师创立的岭南心学更系统,内容更丰富,理论色彩更浓。他认为,宇宙是统一的,统一于道,统一于气,统一于心,统一于有形与无形等等,因而世间的一切,都是“合一”的,不可“支离”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一”的理论,包括“理气合一论”、“理心合一论”、“知行相兼论”、“理欲合一论”等,使岭南心学显得更系统与精微。

四是,湛若水以“万事万物无非心”的命题,使先师开创的岭南心学更显心学本色。白沙心学,是心学,尽管陈献章并没有“以心为本”的说法,但还是认为,当人“得道”、“会理”之后,便能“天地我立,万物我成,宇宙在我”,“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心”可以主控宇宙间的一切。湛若水正是沿着这一理路往前推进,他将道、气、心、性、事、物等概念等同之后,提出了“万事万物无非心”,“心为本”的理论,把先师的心学推进到更具完全意义的心学之位。

岭南心学,由陈献章开启,湛若水集大成,其功不可没!他所以能完成大业,与他继承与弘扬先师的“贵疑”精神有着密切关系。陈献章主张“为学贵疑”,认为“大疑大进,小疑小进”,倡导独立思考,大胆怀疑,思想解放,不以权威是非为是非,不以他人是非为是非。湛若水的“贵疑”更是一种“大疑”,他敢于怀疑佛家,在讲学与论著中,处处出现对佛家的批评;他敢于怀疑道家,写了《非老子》,对《老子》书5千言,逐章加以批评;他甚至敢于怀疑儒家圣贤和自己的老师,批评了孟子的“放心”论,对老师学说的不完善处,也敢于检讨与修正。对先师的怀疑,正是为了弘扬先师,这才是真正的继承。

说湛若水,不能不说到他与王阳明的关系。在当今,说起明代心学,人们往往只知王阳明,而不知或少知湛若水。殊不知,他们二人当年在京师相见,彼此仰慕,“一见定交”,立志“共兴圣学”;殊不知,二人曾一度齐名,在当时王、湛两家,各立宗旨,“当时学於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二人虽有学术上的论辩,但友情笃深,学界普遍认为,通过湛若水,王阳明受到了白沙心学的影响。甚至有学者提出,假如没有湛若水,可能就不会有王阳明。鉴于此,湛若水与王阳明,不仅当年齐名,当今亦应齐名。

从陈献章到湛若水,再到王阳明所构建的明代心学,曾一度成为明中后叶社会的主流意识。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学术流派,是以唤醒人的道德自觉,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旨趣的认知与心性涵养方法;这,是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产物,反映了商品经济对平等与自由,以及思想解放与主体精神高扬的呼唤,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这,曾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武器,也曾影响中国近现代几代历史人物,对新儒学心学也有良多的影响;这,孕育和滋养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当今,在民族文化的创新中,心学依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谓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过去人们只知阳明而不知甘泉,岭南心学的影响不及阳明心学,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文献资料没有发掘整理。湛若水著作等身,给后人留下专著3大部约130万字,还有近130万字的文集,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未被世人关注,长期以来大都没有整理、出版。

随着改革深化发展的需要,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现代化建设与民族伟大振兴,必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议事日程。甘泉文化的传承,开始受到了关注,超过400万字的《湛若水全集》经三年多的艰辛努力,有望在近年与读者见面;首届“甘泉文化节”已于2014年,在湛若水的家乡增城胜利举办。此外,还将有各种方式,向广大民众展示甘泉文化的丰富内涵,使人们走近甘泉,学习甘泉,承传甘泉!使甘泉文化世代相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