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奇幻小说的盛宴

奇幻小说的盛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51:55
奇幻小说的盛宴
时间:2023-08-07 22:51:55     小编:

摘要 美国知名奇幻大师罗苹・荷布在作品《萨满桥》中糅合了经典的奇幻元素,创造了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刻画了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描写了肃杀惨烈的善恶之战及极近死而复生的心灵救赎,读者伴随着主角一起经历诡秘、惊悚、忧伤和激荡澎湃的魔幻历险,品味一场奇幻小说的盛宴。

关键词:架空世界 巫术魔法 善恶博弈 心灵救赎

罗苹・荷布,西方奇幻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女作家,美国最知名的奇幻大师,她创作了许多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奇幻经典。《萨满桥》为最新力作《士兵之子》三部曲中第一本,荣获《纽约时报》最畅销作品的殊荣。小说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正常的人物与不正常的经历相较相佐,塑造了一个墨守成规、乐于接受命运安排的主角奈瓦尔。在经历了魔鬼训练、诱惑与控制、歧视和不公及极近死而复生后的救赎等,最终成为一个忠诚、正义且勇敢的“士兵之子”。书中糅合了我们熟悉的奇幻元素:以宗教、传奇史诗为背景的细节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善恶博弈及灵魂救赎。正如俄克拉荷马州第二大报纸《塔尔萨世界》所评论的那样,罗苹・荷布带给读者“一场奇幻小说的盛宴”。

一 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

架空世界(虚构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异域空间),来源于奇幻文学的开山鼻祖托尔金《魔界》中的中土世界――这一架空世界模式成为同类型文学中的一种固有模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奇异的种族生物、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争斗。《萨满桥》以基督教超自然因素为基调,将历史上的美国西部拓荒时期和欧洲君主社会巧妙融合在一起,并且加入了罗萍自身对文明演进的思考,艰苦的地理环境、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独特的语言文化、鬼魅魔法,构建了一个细节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

1 基督教的超自然力量。小说以基督教为灵感,以上帝为影像,创造了统治杰尼亚民族的神――善神。善神永远注视、庇佑杰尼亚人使他们远离奇异、黑暗和伤害,并惩治不顺从善神的平原人。杰尼亚人参加每周六举行的礼拜,祈求善神与他们同在。这种仪式在在皇家学院学生的生活中也常常出现。除此之外,善神的子民为自己的过错要向善神忏悔,祈求善神的原谅。善神赋予杰尼亚人土地、牲畜及美好生活,杰尼亚人必须无条件地忠诚、顺从善神。

这是基督教超自然力量的化身,也是控制魔幻世界社会秩序的唯一法则。基督教中造物主赋予人生命、自由和财产;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的权力也是上帝赋予的。基督教徒或子民要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遵守上帝的诫命,要经常聚会、传福音、祷告、奉献、不断忏悔和进步,转离恶行,得到上帝的救赎。

2 阶层分明的欧洲君主社会。《萨满桥》创造了以欧洲君主制为背景的上层人士、旧贵族及新贵族。作为新贵族之子的奈瓦尔,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启蒙教育,学习文化课、骑马射箭、坚毅与勇猛及生活智慧等。而普通士兵的孩子则像“流浪狗一样蓬头垢面”,把童年时光荒废掉。同时,在这个信奉善神的国度杰尼亚,按照《圣经》所述“长子继业,次子持剑,三子侍神,四子造美”,作为次子纳瓦尔认同并且乐于接受命运对自己的安排。另外,新旧贵族之间难以消融的尖锐矛盾,在皇家骑士学院的新旧贵族之间达到了白热化。

这段野蛮心酸的历史仿佛在《萨满桥》中复活了。杰尼亚人、平原人及斯斑克人之间矛盾与战争的根源就是土地之争。被杰尼亚人赶走的平原人曾经带着畜群来到水草肥美的佛兰纳崴平原上放牧。斯斑克人强烈抵制他们不断增加的牲畜、牧地,最后冲突升级为战争。同时,牛仔们艰苦的生活也深深地烙在小说中。奇多纳平原人男性只食用肉类,甚至有些人“把上排牙齿打磨尖利”;在贫瘠的土地,露宿旷野,用投石器捕猎野物,甚至坐骑的血。斯斑克人晚上睡在一块干地上,白天挖虫子充饥。

二 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

巫术魔法是奇幻文学的最为常见的标识,是“打破理性与非理性、幻想与现实、生前与死后、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物的种种界限的法宝”(鞠训科,2007)。奇幻文学是利用巫术和魔法的思维来描述架空世界,是巫术魔法展现的最佳载体。《萨满桥》中罗苹・荷布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魔法体系――平原人手指编绘咒语、奇多纳人对土吹气召唤武器、杰尼亚人的钢铁魔法,而最为神秘、惊悚的莫过于艾苹尼的通灵巫术和树女的鬼魅魔法。

1 艾苹尼的通灵巫术。艾苹尼与生俱来有做灵媒师的潜质,她古怪、任性、乐观,却总是犀利地看到事物的阴暗面。在艾苹尼家举行的降神会上,在封闭、令人窒息的房间中,艾苹尼召唤到了一种古老而奇怪的东西,惊恐万分的纳瓦尔似乎又回到了森林,声音也如老妇人一样嘶哑。在偏僻的旷地上,艾苹尼再次召唤到了一位老妇人,她同纳瓦尔讲话,时而声音温柔讲述她的遭遇,时而狠毒、逼迫纳瓦尔不经她的召唤不能靠近她。

灵媒师差遣灵魂,并能接受不同的灵魂附身,并让灵魂通过自己的身体说话。灵媒的力量来自鬼神的灵力,因为鬼神来去无踪、飘忽不定,一旦灵魂离身,灵媒师便软弱无力,但稍作休息,便可恢复原状。这一预言系魔法虚拟了一种神奇力量,可以控制自然力量进行意念转移,可以使人知道过去的秘密、预测未来、看穿骗术,代表着人们对不可掌控的力量的探寻、控制欲望。艾苹尼的通灵巫术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而且形象地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好奇、迷茫和希冀。

2 树女的鬼魅魔法。树女对纳瓦尔施了魔法,并揪走了纳瓦尔的一缕头发作为标记,成为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从此树女能够感受到纳瓦尔所经历的一切,并魅惑纳瓦尔,使其成为树女制止敌人侵略和扩展的武器。在“瘟疫”这一章节里,树女释放的魔法让人叹为观止。她命令斯斑克人在暗夜节的狂欢夜里,用“沙尘之舞”将可怕的瘟疫带到军事学院和古塔尔斯,许多人的灵魂被树女召唤,走向死亡的阴霾。 在魔法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魔法都威力无比、所向披靡。每种魔法都有它的使用范围、禁忌及魔力突然失效的致命缺欠。迷失的灵魂在妖媚的召唤下,失去心智,被控制行为。被召走的灵魂因与肉身(身体躯壳)缺少磨合,会呈现虚弱状态。因此,随时听令与神灵呼唤的灵魂,也不总是唯令是从。这些典型的附魔系列魔法直射了纳瓦尔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刺激旅程:诱惑、迷茫、挣扎和醒悟。

三 善恶博弈与灵魂救赎

善恶的终极对立,肃杀惨烈的战斗和主角英雄的心灵救赎是奇幻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善恶之间奇幻与现实双重演绎,伴随着代表邪恶力量恶魔的毁灭、幽灵世界的消弭,代表正义力量的主角英雄身心得到历练、灵魂得到救赎。扣人心弦的善恶之战及极近死而复生的救赎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精彩的故事,演绎了救赎这一永恒的主题。

1 扣人心弦的善恶之战。斯斑克人通过纳瓦尔找到了军事学院和古塔尔斯,用“沙尘之舞”带来了可怕的瘟疫。被树女控制的纳瓦尔在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时刻,在服从与抵抗之间徘徊,他同分裂的意志做斗争、同折磨肉身的魔法做斗争,最终,凭借坚韧的意志及艰苦的努力,纳瓦尔的真身斩断了树女精心建造起来的通向死亡的桥梁,并劈断了她的藤蔓,大桥断裂、崩塌,被树女魔法召唤的灵魂又重新回到了灵魂的彼岸,在撕裂的叫声中,树女倒地,纳瓦尔的分身脱离了她的控制。

善恶征战再现了托尔金式的善灾性结局,既令人慰藉的结尾也“伴随着忧伤和悲恸”(赵静,2011)。当正义历经忧伤、恐惧、惴惴不安及惊慌失措,恶魔猖狂嚣张、志在必得之际,大逆转从天而降,恶魔诡异地土崩瓦解,正面角色转危为安。奇迹般的结局极大地缓减了悲伤氛围,给读者带来心灵慰藉、浮生如梦的欢畅。但毋庸置疑,惨烈的善恶之战,正义付出了极度惨痛的代价――“兼具灾难和幸福的善灾式结尾”成为奇幻文学典型特征。

2 极近死而复生的救赎。罗苹・荷布塑造了一个墨守陈规、乐于接受命运安排、懦弱、虚伪但心底善良的主角纳瓦尔。作为“新贵族”之子,他在皇家精英骑兵学院里遭受到了种种不公,而这一切不公平源自新老贵族之争的政治斗争。他发现政治将要毁掉的不仅仅是他的事业,甚至还要毁掉他的名誉。更令他不安的是:他发现灵魔树女已经制定了一个阴险的计划控制他,会让他背叛自己的人民、国家。忧伤、恐慌和绝望的气氛笼罩在皇家骑兵学院和他的国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人存在的本质在于自由”,“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失掉了个性,不能算是自我的真正存在。”面对现实的不公、成长中的挫折,纳瓦尔的灵魂在两个世界中挣扎、在善恶之间选择。当被逼入绝境,命悬一线,非生即死、非善即恶的危急关头,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纳瓦尔战胜软弱和胆怯,置之死地而后生,抓住一线生机,最终选择了忠诚、正义和善良。奇幻文学借助魔幻手法映射社会现实,让主角步出尘埃世界,逃离现实的无奈,精神在幻想中驰骋,经历魔幻历险,通过善恶争斗的集中表现,直面内心的困惑、不安、彷徨和无助,最终荡涤了懦弱、虚伪和鄙俗,历练自我,获得救赎。

罗苹・荷布以细腻的笔触,利用我们熟悉的奇幻元素――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和善恶博弈及救赎――带给我们一场奇幻小说的盛宴。在时空颠倒、幻化怪诞的架空世界中,上演了善与恶的较量、生存与尊严的抉择。主角纳瓦尔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肃杀惨烈的战斗,最终战胜了懦弱虚伪,彻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士兵。读者伴随着主角一起经历魔幻历险,诡秘、奇异、惊悚、忧伤、平静和激荡澎湃,品味奇幻文学的别具一格,体味罗苹・荷布的匠心独运。

注:本文系2015年度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创新人才培养与教材编写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2] 罗萍・荷布,刘元译:《萨满桥》,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版。

[3] 周钢:《美国西部拓荒时期的牧区冲突与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 吴越卓:《美国拓荒时期西部牛仔生活状况及其影响》,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鞠训科:《魔幻主义小说初探――以〈魔戒〉和〈哈利・波特〉为个案》,《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 史莹:《奇幻小说“第二世界”构建之意义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8]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0] 萨特,施康强译:《萨特文学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