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凤飞飞兮久不还

凤飞飞兮久不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3 00:54:28
凤飞飞兮久不还
时间:2023-05-13 00:54:28     小编:

时光似水,往事如烟,无声无息间,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屈指算来,到县城已近二十五了。人生百年四分之一的重要时光,匆匆掠过,还给了历史的烟云。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稍有闲暇,静静回味,猛然发现,在岁月的积淀中,一些人在我的心中还是不能抹去。

马广建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知道他的时候,是我被抽调到设在县总工会一楼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下班的时段里,时常在楼梯口碰到一个头发稍卷、个头不大的中年人,面容清癯特别,身材匀称端正,着休闲装,轻盈地从楼上走下来。有时,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个吊着嗓子哼哼唱唱的年轻人。他们潇洒、活跃,那快乐轻松的样子,令人羡慕。同事告诉我,这是文化馆的人。那个卷发的中年人就是马广建老师。我对他有了初步的判断:精明干练,气质不凡,骨子里还带着些许高傲。

一次,为送人口普查的文件,我进到了他的办公室。他埋头于一摞厚厚的书籍中,圈圈点点。见我进来,摘下眼睛,用目光示意我坐下,并笑着点点头。见他忙碌的样子,不便多打扰,稍坐片刻,把文件放在办公桌上,我就告辞了。后来知道,他是在校改《盐池县民间文艺资料本》初稿。这个历时十年在全县范围内征集的民间文艺作品集成,花费了他和同伴们的不少心血。我觉得,他虽然言语不多,但工作起来认真勤奋,文字功夫一定不错。接下来的岁月中,时常读到油印的《盐池县民间文艺集成》,证实了我当初的推断。尤其是他总结的“盐池文化是受陕北文化较多影响的多元文化”的观点,我是持赞成态度的。

对他的了解在进一步加深。第二年元宵节,他为盐池县党政群系统制作的彩车引起了我极大兴趣。车的四周用木质的展板包裹,虽然框架制作简单,但装饰内容却很生动、独特:在山梁、农田、村庄、树木的背景下,一个勤劳的农夫赶着一头温顺的犍牛在春耕,四周缀以回汉人民敲锣打鼓喜闹新春的边款。这个综合民间剪纸表现手法和民族传统元素而画出的彩车头,以火红的色调展示,充分体现了“人勤春早、春来人闹”的主题,给人一种红红火火、春意盎然的感觉,群众无不赞赏。我感到,他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民俗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

更深的了解,是我们的办公地点都在老财政局院子里的时候。1993年,他担任县文联的驻会主席已经两年,我仍是民政局的一名干部。我们同在一个院落里办公,一块进进出出,我和他有了更多的接触。那时,民政工作业务不忙的话,我们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学习,学累了,自然而然地聚到最西头的一间大办公室内,一块聊天。一天雨后,室外艳阳高照,室内的我们聊兴正浓,院内响起了激越的手风琴声。紧接着,男高音歌声也传进了耳畔,回荡在整个大院,悠扬、婉转、热情、奔放,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憧憬:

啊!多么辉煌

灿烂的阳光

暴风雨过去后

天空多晴朗

清新的空气

令人精神爽朗……

啊!太阳

我的太阳

那就是你

那就是你……

透过窗口,我看到他胸前挎着手风琴,抬头挺胸,两只手在手风琴两边的按键上忙碌地弹着,嘴也在不断地发出高亢激越的声音,右脚的前部还在有节奏地点地打着拍子。高潮处,旋律饱满,歌声嘹亮,整个人完全沉浸在歌曲呈现的情境中,阳光斜照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美好的剪影......他的演唱,为我们单调枯燥的行政性工作带来了欢乐,宛如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泛起了我心中对美好人生强烈憧憬的涟漪。一次,县税务局搞一个职工联谊活动,马主席和夫人被邀请到现场。联谊进行到高潮,税务局的领导提议马主席来一个节目,他站了起来,欠了欠身,一伸左手亮出一个“请”的手势,他的夫人就笑盈盈地站在他的身旁,心有灵犀,夫唱妇随,两人合作演唱的一曲《敖包相会》,博得了满堂掌声。至此,马主席儒雅有趣、能拉会唱的形象印在我的脑海中。

在同伴们的帮助下,他还用了近十年时间搜集整理出了盐池民间歌曲、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盐池县民间文化资料本,撰写了《盐池县五十年文化发展史略》《盐池县民间文化概况》以及《陕甘宁边区革命文化史料》,总计四十余万字。因他在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中的突出成就,1987年荣获了自治区民间文学“金凤凰”奖,1988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和全国艺术规划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8年,我因工作变动,和他不能经常见面。不久,我听说他患了病,是肝癌,消瘦了许多。我想: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大部分爱抽烟喝酒。他该戒烟戒酒了。他的亲属说,酒不喝了,也喝不成了,烟不抽了,也抽不动了。我想,我该去看看他。一天下午,我和妻子到了他的家中。起初,他坐在沙发上,蜡黄的脸上泛着笑容,和我们攀谈了几句。随后,他起身走到写字台前,右手颤颤巍巍地,费了较大的工夫才按下了录音机的按键,一如电影里放映的慢镜头,张建军的“花儿”演唱曲就传遍了全屋。他趴在写字台上,神情执着,专注地听着,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他的妻子说:“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如此,在录音机前一遍遍地听陕北的信天游、宁夏的花儿和内蒙的小调,也不觉着累。”听了他妻子的话,鼻子里酸酸的。我知道,是民族民间文化滋润了他,同时也融入了他的血脉中,这是他对自己喜爱的事业的最后坚守,也是他对美好人生的无限依恋。我从他身上看出了中国人历经世俗繁华之后透出的本真气息。他是民族文化的持薪人,是民间文艺的“金凤凰”。

凤飞飞兮久不还,山水河兮亦呜咽。1999年4月,他永远地离开盐池的文艺战线……但是,他的创作成就却留在了盐池的文艺史册中。

我时常想,如果病魔不侵入他的身体,如果上天再假他以十余年的时日,到现在也就是七十开外的年纪,一如陈年的老酒,经久醇香,他会影响和带动盐池多少文艺人才?盐池的民族文艺生态是否会比现在更好?

在马广建老师去世十四周年之际,林林总总地写了这些话,算是对的纪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