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米勒与《播种者》

米勒与《播种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4 00:39:11
米勒与《播种者》
时间:2023-08-24 00:39:11     小编: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众多作品都是以表现法国农民生活而为大众所知,或许你也曾看过他的作品。

在巴黎求学的日子十分艰苦。19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替,战争频发,城市化与工业革命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米勒亲历了城市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他曾一度贫困到必须靠政府的微薄救济品度日的程度。为了生存,他用素描作品去换鞋穿,用油画作品去换床睡觉,还曾画广告招牌挣钱,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米勒还画过一些庸俗、低级的画。这位来自乡下的年轻人把巴黎比作杂乱荒芜的大沙漠,而只有罗浮宫才是他艺术的“绿洲”。

米勒早年虽然曾画过农村题材,但直到油画《播种者》问世,他的艺术才开始真正成熟起来。画中塑造了一位身着红衣蓝裤、身躯高大的农民形象。他挥动着手臂,扭动身躯,迈着雄健的步伐,在夕阳下撒播种子。他的身形显得沉稳有力却又充满了韵律,深褐色的帽子、黝黑又模糊不清的面容与明朗的天空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倾斜的地平线打破了画面中的平静,在阳光的照射下,播种者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用田中泥土塑造的雕塑。

人们在播种者的身影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上的人民的形象。高大的农民形象和播种者的双重含义,使一些激进分子称米勒为“播散革命火种的革命者”。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表达出耐人寻味的内容,但也许他自己从未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意识,他只是描绘真实的生活。从这幅画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和土地的共生关系。

19世纪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逐渐理解了米勒的绘画语言,认识到米勒绘画艺术的真正价值。罗曼・罗兰在其所著的《米勒传》中写道:“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对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而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有趣的是,荷兰画家凡・高非常崇拜米勒,他早年在学习绘画时,临摹了米勒的很多素描作品。他最为赞赏的就是《播种者》,还根据米勒的原作,创作了多幅具有自己风格的画作,《夕阳下的播种者》便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幅画作。凡・高不断以米勒的《播种者》为原型去创作,表达他对劳动者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想,这便是两位大师的共鸣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