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分析日本明治时代文学中的老庄之风

分析日本明治时代文学中的老庄之风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0:50:16
分析日本明治时代文学中的老庄之风
时间:2023-03-21 00:50:16     小编:

一、概述

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的现代化大幕,日本从此走向了近代化社会。明治文学在传承古代思想文化的同时,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极具时代特色。明治文学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流派的急剧更迭,走过了西方文学几百年才走过的道路,各种流派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 在轰轰烈烈的近代道路上争夺文坛的统治权。与此同时,日本旧有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因子也并没有完全退场,与新兴文学思想互相博弈,使当时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积极地思考人生、命运、社会的倾向。之所以会呈现出这种文学发展的大好态势,无疑跟新旧文化思想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多元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这些夹击在近现代文学思潮的旧有思想文化当中,必须特别指出的就是沉淀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老庄思想与西方新思想结合,对明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老庄思想与日本文学的渊源

说起老庄思想的源头,不得不提到中国的道家思想。鲁迅先生评价道家思想:中国的根柢全在道家。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源流产生于老子,发展于庄子,在它前行发展的过程中也曾产生过诸多流派,但不论是哪一个流派,其各自思想特色和理论重心都是以老庄思想为正宗,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演绎出各流派的独特之处。

日本文化在近代以前长期处于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下。从公元4 世纪左右,日本就开始通过种种渠道,输入和吸收中国思想文化,而在吸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思想文化当中。而文学作品作为天然的思想文化载体,将这种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于公元712 年成形,它是日本最早的史书。开篇即: 夫混元既凝,气象未效; 无名,无为,谁知其无形? 然乾坤初分,叁神作造化之首,阴阳斯开,二灵为群品之祖。而《老子》也在开篇就讲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老子》25 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老子》42 章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以上两段文字的对比可以看出,都包含有混沌、无形、阴阳意义的词汇,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最早的历史书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老庄思想成为贵族的精神食粮, 成为贵族们在功名之外的一种追求。各个时代的日本文人墨客在吸收老庄思想的典籍的基础上,用作品和自己的行为对老庄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老庄思想对日本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三、明治文学家与老庄思想

鉴于老庄思想与日本古代文学的深刻渊源,有关于老庄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迄今为止的评论多半停留在老庄思想对古代日本文学的影响上,如武汉大学张谷的博士论文《道家思想对日本近世文化的影响》、暨南大学丁国旗的博士论文《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等,都集中在老庄思想与日本古代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关系上。但是对于日本明治之后近现代文学当中的老庄思想却很少有人提及。事实上,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依然给予明治时代的文学以深邃的影响,并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独特的文学作品。老庄之风也成为这个时代文学的一股独特的风潮。它体现在明治时代的诸多文学家身上,尤以幸田露伴和夏目漱石两位大家为甚。

(一)幸田露伴与老庄思想

幸田露伴是明治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因其对道教、道家的先驱性研究,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渗透出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强烈影响。从其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品味出露伴超越苦难、忧患,达到自由快乐境界的老庄情怀。

露伴散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小人常为依之小欲所驱,大人时有断其本之大欲也。依之欲为偷心之盗贼,本之欲乃卖恩之恶魔,表现出作者本人对于世间本欲的摈弃,而追求大道的本心。这与庄子《逍遥游第一》中写道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无牵无挂的心境如出一辙。

不止露伴的散文有逍遥自在的老庄思想,他后期的长篇小说《命运》亦如此。《命运》的素材,出自《明史》、《明史记事本末》, 取材自明成祖与建文帝的故事。本被看好成为皇上的燕王未能当上皇上,本懦弱的建文帝却因为偶然当上了皇上。结果燕王终咽不下这口气,赶走了建文帝,随后继位,成为成祖。而本欲自杀的建文帝最终出家。于是,两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永乐帝居万乘之尊,无一身之安,最终死于非命;而应文和尚在外时过着或草庵,或茅店,闲坐漫游的生活,后终于迎入宫中,以老佛相称,寿终正寝。作者慨然而叹:建文草庵之梦,永乐金殿之梦,其孰安,其孰不安?《命运》表现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消极人生观。不同于引导人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小说强调的是悠然自得终得人生平静的老庄思想。

不仅幸田露伴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老庄味道,他本人的处世之道也颇有老庄之风。露伴对权威一向持怀疑态度,这与老庄思想的嘲周孔、讥儒墨、蔑视三代精神相通。在1937 年,当露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第一届文化勋章的时候, 他并没有感恩戴德地去受奖,而是说:我认为作家与其受政府优待毋宁是受虐待,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露伴不愿意受制于政府的态度。

(二)夏目漱石与老庄思想

另外一位明治大家夏目漱石对老庄思想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1892 年,当时年仅25 岁的夏目漱石,写出了论文《老子哲学》。夏目漱石在论文中阐述了老子的修身思想,认为老子废学问,废行为,废多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足、柔而不争,卑而不亢的境界。在治国方面,夏目漱石也同样阐述了老子的观点,即得天下的途径是不为天下先以及守道,而得了天下之后应该政治清明,其中心就是无为。

不过彼时的夏目漱石还并未能参透老子思想的深刻含义,他把老子的思想与孔孟思想相比较,并表明了并不太提倡老庄思想的观点。大概是因为夏目漱石在当时正处于年轻气盛,希望有大的抱负的时期,因此不争不抢的老子风格并不是他需要的, 与讲求出世的老子风相比,他更加倾向于追求入世的孔孟思想。

而到了后期,夏目漱石提出的则天去私的观点,已经完全糅合了老庄的思想,表明了老庄思想已经慢慢渗透在夏目漱石的思想当中。则 是依据、效法的意思。《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君子是则是效,《论语泰伯》有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等内容。天,即庄子等道家学者所说的人的本性、天然之物等。去,是摒去的意思。私,指自己的私心。则天去私最初是夏目漱石为春潮社发行的《大正六年文章日记》写于扉页上的题词。何少贤根据夏目漱石的谈话,认为则天去私是指人们克服本能的一种彻悟,是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人生观。

(三)其他明治作家与老庄思想

与夏目漱石同时代的的另一明治文学巨匠森鸥外虽然在国外留学,将浪漫主义的风潮带给了日本文坛,而到了创作后期,则埋身于历史小说的创作,而这里面也有来自《庄子》的思想影响。据说森鸥外对《庄子》情有独钟,常常把《庄子因》和《庄子神解》带在身上,在德国留学期间也对《庄子》爱不释手。他的诗作之中经常会出现《庄子逍遥游》之北溟之鱼、鲲鹏,《庄子应帝王》之委蛇等意象。

与他同一时期的明治起名作家坪内逍遥也神往庄子,甚至将逍遥作为自己的笔名。他所提出的文学的没理想论虽引发了与森鸥外的文坛大战,却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想法,那就是文学不应该以任何功利目的提倡人们入世、改变世界,而只是顺其自然,顺道而为,一切皆随个人心智与事实原委即好。

象征主义诗人蒲原有明也神往老庄,先是引用了庄子的抱瓮之典,又曾以《庄子天地》中的独弦哀歌以卖名声天下中的独弦哀歌来命名自己的诗集。四、明治文学所体现的老庄思想特征从上述作家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家作品中的共性,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当中集中体现了老庄的以下思想。

(一)无名、无为思想

无名无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概念, 在道家经典《老子》中先后共有十章中提到无为,四章中提到无名无为,这并不是说不创建,无所作为,而是不恣意行事,不乱为,不妄为,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顺任自然态势不干预,遵循自然法理不违背,以达到合于道的境界。无为无名是道家、特别是老庄对宇宙自然的运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及人与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夏目漱石所说的则天、幸田露伴《命运》所体现出来的天道思想,正是对无名无为、遵从天道思想的认同和阐释。

(二)超脱的人生态度

在老庄思想影响之下,明治文学家们并不仅仅是使用老庄典籍中的关键词,同时老庄哲学中所倡导的纵情山水,隐逸遁世,风流倜傥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志趣也融入到他们的处事风格与作品风貌当中。明治文学家大多蔑视名利,抛弃荣华,充满了老庄式的对道德礼法的反抗,以及藐视名利富贵的傲世精神。幸田露伴对人生随性的感悟,夏目漱石的余裕论以及对禅意的体悟等都体现了他们虽生于世间却又超越于世间的思想。

(三)藐视身外之物

在老庄思想中,那种以身殉物,为追求这些身外目标而不惜牺牲个体生命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极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做法都是以物易性,使人失去了最重要的本性。庄子对人身外之物向来藐视,幸田露伴不愿受奖,也是因为他对于身外之物的藐视。

五、明治文学中存在老庄之风的原因解析

明治时代的日本文学当中充分体现了老庄之风,作家们吸收老庄思想,实践老庄理想,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历史、时代、个人均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一)江户时代的老庄遗风

明治时代前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是拥有着绚烂的元禄文化的江户时代。江户文化是日本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时期,因此有着古代文化的充分积淀,同时又是日本近代化的渊源所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已经较为成熟,特别是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到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达到了较为深入的程度。

历史在走向明治时代之后,不可能立刻完全遗弃江户时代的老庄之风。文化发展的惯性使得明治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着前一时代的思想和文化。而且明治初期的明治政府在维新后的很长时间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文化压制政策, 压制新的文学和文化形式产生,因此明治维新之后的很长时间,在文学领域都没有任何新的文学形式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想依然在社会中有着主导权,已经有了较好群众基础的老庄思想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明治初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治初期处于文学形式过渡时期的作家们依然保有着中国传统文士的风采。

(二)明治时代的独特社会背景

明治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是文人们亲近老庄思想的一个巨大原因。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老庄所产生的时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政权旁落大夫家臣,社会急剧变化,各种政治集团进行重新组合,世间大乱。基于这样的经济政治背景,在文化思想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这其中就有老庄的学说。由此可见,老庄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就是社会的大动乱时期,特别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虽然从后世来看,明治维新是较为成功的维新运动,引导日本成功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从当时来说却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新旧文化斗争的大变革时期。而此时因为多元的价值观引入,使得人们产生了思想上的恐慌和无所依傍的恐惧感,希望寻找思想上的精神家园。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开始大力发展的时期,盲目崇外以及过度被强调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们思想深处的空虚,真正有素养的知识分子开始向往着从精神上摆脱现实社会,不被过度的西化和物质社会所异化,超脱于世间万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才使得知识分子愿意亲近强调超然、无为、从天道的老庄思想。

(三)最后一代汉学文人

明治时期是日本文人最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也是最后的中国古典素读时代。在近现代以前,知识分子和贵族一向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是必须科目,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就成为这些知识分子的必备阶段。这一方面使他们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同时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里所蕴含的深层的思想文化的熏陶,把中国古时文人的气质和风格带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比如幸田露伴,从青年时代起,就接触到中国文籍,多受这方面的影响。据青少年时代的同学迟塚氏回忆在菊池塾学习情况时说:在当时的露伴氏,为了满足旺盛的求知欲,不管是经史,还是诸子的书,都滥读、多读、精读,可以说他自己就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曾在教授汉学的学舍学习汉学。他在《文学论》序中这样写道:我从小时候就喜爱读汉籍,虽然学习时间不是很长,但我对文学定义的认识都是从阅读《左国史汉》等汉籍时掌握的。可见汉文学对夏目漱石的影响之深。

其他明治作家也同样都是在少年时期受到一定的汉文学的教养之后后期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既有来自于汉文学的素养,又有对西方文学的近距离观察,才会在冲突与矛盾之间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选择。

综上,明治时代作为日本近现代的开端,站在历史的端口,既有着来自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也引入了大量现代社会的思潮。既是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兼具了传统性和时代性。历史并没有在此断裂, 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铺就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这个时代的文学具有着与以后的文学所不同的独特气质。而老庄思想作为这一独特气质的重要形成原因,成为诸多作家的一致选择。这是文化传统、时代背景、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明治这一特殊的时期,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