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素质教育形式下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浅析素质教育形式下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20:26:57
浅析素质教育形式下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时间:2013-12-17 20:26:57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 改革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形势下,基础体育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在逐步实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也应随之改变,剖析与反思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明确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目标,走出传统体育教师培养方式的误区。

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有两种办学方式,一种是单科性体育院校或以体育学科为主的体育大学,如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二是综合性师范大学开办的以系级建制的体育院系,如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他们的管理体制因学校的隶属关系不同而各有差异。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也因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的不一致而有所区别,但不管是单科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师范大学开办的以系级建制的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都有着共同的教育任务,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教师。

1.1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随时代的发展出现偏差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受人们对传统的体育概念和历史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与时俱进,随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而转变观念,导致体育与教育不能有机的融合,不能让体育不仅具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的功能,还能够与教育合二为一,达到让他人掌握技能、产生兴趣、终生受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得体育教育专业与教育专业,尤其是与运动训练专业的界限模糊不清,最终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异化为只注重个人技能掌握忽视教学传授的“运动型教师”。这种教育思想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形式下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不利于“通才式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 受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影响,体育院校特别是单科性体育院校习惯于培养“运动型教师”,走“学运动技术、教运动技术”的道路,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视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视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的现象,加之体育院系学生重“术科”,轻“学科”的不良思想严重存在,导致设置的体育课程“专业性”倍显突出。由于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类课程,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体育理论基础底蕴薄弱、对体育的认识面狭窄,在基础体育教育环境中无法充分发挥能量,缺乏自我开发和教育创新精神,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现代化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厚基础”、“宽口径”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技术技能训练,忽视了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囿于“运动型教师”培养模式,以单一的技术、技能标准要求学生,以至于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专业技术技能,导致学生严重偏科、重技能、轻理论,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体育教育工作。

1.3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

“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演我练”的填鸭式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乃至于许多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思维,导致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发挥学生为主导作用,只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学生的开发能力受到了限制,创造性被压抑,个性被剥夺。这种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之间得到不断的传承。不仅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中得到沿袭,而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又以这一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一代,这也许正是全国上下体育教学“同一性”的体现。

2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策略

2.1 调整体育专业培养方向

从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就提出了素质教育,十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可到了较深刻的体现。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培养模式。体育教育改革必须围绕社会对人才要求进行,调整的主要战略是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根本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又具有的较好的专业技术,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体育教师。各高等院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理念,改变教育模式,跟随时代的步伐,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忌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过于重视主观愿望,忽略客观实际,导致与时代的需要不一致。体育院校既不能把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方式向综合类大学教育看齐,也不能把体育院校办成体育运动员的补习班。"

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体育的功能和人们对体育的需求都在不断的变化,体育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教学内容必须不断的更新,让学生了解体育教育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才能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进入社会后措手不及。体育院校在课程设计内容上,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重点。因此,所设课程要力争达到培养道德情操、传承教育观念、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创新能力、提高业务素质为目标;合理分配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的比例和课时数量,合理增加必修课的种类,以这种方式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培养学生的专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阶段,首先要打破过去老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建立一个面向学生、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提高学生入学门槛

由于对高考学生报考体育院校有身体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考上必须在高中阶段必须占用学习时间进行训练,导致体育院校学生入学的文化成绩较低。如果说高等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那么其入学起点就应该是建立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具备了普通中等教育的文化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就应该提高学生的入学门槛。如果把身体素质很好但其他素质较差的学生,通俗的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录入高校,不仅会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而且学生入学后会大大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因此,从长远发展之计,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入学的文化门槛势在必行。

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转变学生观

思想决定意识,环境决定思想,校园是浓缩的社会,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建设良好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能否提高各方面素质的决定因素之一。一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另一方面,由于体育院校学生受体育运动的影响,思维较活跃,性格较为开朗,对新事物的接受较快,爱好也比较广泛,非常容易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沾染上各种不良习惯,例如痴迷网络游戏、酗酒、进入不良场所。据笔者调查体育院校当前在读学生发现,喜欢打麻将、打网络游戏、出入不良场所的学生不在少数。晚归夜不归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学生学习风气的减退,学生个人修养的下降,毕业生工作能力就更无法想象。因此加强校风建设势在必行。

3 结语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基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育战线优秀人才的摇篮。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要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办出特色,走的更远、更高,教学管理模式顺应素质教育大环境的要求,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达到入口亮、出口畅,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2] 胡庆山等.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3] 杨家升.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