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生存论哲学转向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生存论哲学转向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8-23 10:54:05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生存论哲学转向分析
时间:2016-08-23 10:54:05     小编:李晓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同时受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遭遇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一些专家和学者积极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如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这些措施的提出为文学教学的改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无法打破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遭遇的困境。因此,本文认为,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有必要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

1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遭遇重大挑战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这三十年中,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效果显著,为我国教育界、文学界乃至世界思想界培育了一批文学精英,其教学质量、学科地位、影响力等在高校诸多学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及语境的转变等,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正遭受着严重的挑战。

1. 1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压力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为了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增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学课的课时占整个课时的比例不断减少,甚至部分高校取消了文学课程。如山东大学的现代文学史竟从200 学时缩减到 45 学时。课时大幅度减少,却要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难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本身具备一定的严肃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进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又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当代文学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 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新鲜事物上,如网络、流行歌曲、电子游戏等。此外,为了应对沉重的就业压力,学校以及学生都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比较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学科上,如计算机、外语、市场营销等学科。

1. 2 现有教学理论及模式的不足

时代的发展,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比,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一方面,当代文学教学呈现出一种市场化的趋势。由于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在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上面,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教学目的,存在着教学围绕就业市场转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消费文化、通俗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希望当代文学教学能够承担起培养意趣高雅、境界高远人才的任务,这就给高校的现代文学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时代的发展对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要求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带来了迷茫。

虽然中国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目前的文学教学模式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当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倾向于采用比较传统也是比较流行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保守,缺乏足够的创新,它将目前中国的当代文学当做一种没有生命力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审美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无法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至于改造和优化学生的人格心理结构、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则更无从谈起。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这种填鸭式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则无法改变,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也就无法走出目前所遭遇的严重困境。

2 当代文学教学生存论转向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 1 当代文学教学生存论转向的必要性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有部分专家和学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这些解决对策可以归纳为人文教育型和能力培养型两种类型。

通过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它们依旧不能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应对目前的挑战,当代文学教学必须设计一种既具备人文性和应用性,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的新的当代文学教学新模式。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生存即是人的客观存在,生存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他将人表述为此在,并认为此在是人的意向性的根基和基础,是具有根源性质的概念。从海德格尔的表述可以推断,此在适用于第一人称,就是指我,这个我不是概念性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并且有追求的真实的我。我进行各项活动的目的,都是指向于本己的自我,而不是其他的任何地方。

从生存论的角度上讲,生存存在着两重含义。一方面,生存是指个体生命的存活。个体生命的存活是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个体生命不能存活,也就无所谓生存。因此,从哲学角度出发,生存论与人的经验能力和社会能力并不冲突,也不反对部分人提倡的经验科学。另一方面,生存并不仅仅意味着生命的存活,还是一个反思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的真谛,更追求一种生存着的存在。这里说的生存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存在,而是在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中的存在。这种存在希望能够超越一定的存在状态,实现自我超越,努力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

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中,不能因为功利性而忽视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人对超越自我的追求,也不能过分注重人文精神以及人的追求而忽视人的客观实在性。笔者认为,相对以往的教学理论与模式,生存论可以较好地满足时代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2. 2 当代文学教学生存论转向的意义

文学即人学。同样,中国当代文学也应以人的自由发展、自我完善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种目标,就要求教学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人的生存的丰富性。而生存论哲学恰可以为我们探索当代文学教学的灵魂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为我们创新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生存论哲学对生存的追问彻底否定了固有思维方式,强调了以人的感性实践为基础的人的存在,一定意义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共性。生存论本质上沿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通过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形式完成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生存论的哲学观,不仅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同时也可以对生存做出新的阐释。从生存论的哲学角度出发,可以将生存看做是一切知识、事件或实物的源头,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于人的生存产生和发展的。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是由于人的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归结于人的生存; 同时,人的生存也给当代文学教学追求本体性价值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针对目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生存论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中国当代文学教育实现人文性、趣味性以及应用性的更好融合。

因此,当代文学教学可以丰富与优化原有教学理念,增添面向生存,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元素。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将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培育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勇气和决心,并鼓励学生积极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创新。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当代文学在人才培养与人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养成以人为主的理念以及坚韧不拔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

3 当代文学教学生存论转向的途径

3. 1 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采用的大多是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讲评重点文学作品,讲述重点文学现象,概括重要文学潮流,教学目的比较单纯,就是强化学生对重点文学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实践过程看,这种模式导致许多学生过分依赖教材中对当代文学作品的解释,而忽视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未能开发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当代文学的知识,但未能提高自身的人格和素质,这对于教学效果来讲,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当代中国文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应从文学的历史转向为文学的历史,将重点放在文学上,而不是历史上。此外,在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教育者要合理引导学生跳出传统的界限,转而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角度,在生存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文学作品中发掘其丰富的生存方面的含义和价值。从教学方式上,不应局限于课堂讲学,应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

3. 2 打通学科与社会、人生的界域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科专业知识与社会、人生的内在联系存在一定的隔膜,因此,当代文学知识就成了一堆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死知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较之于其他学科,在学生内在人格和情感因素的培育方面,当代文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语言学虽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通常被当做一种工具,很难与学生的生存感受发生深刻的联系; 文艺学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其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劲,也很难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西方文学固然影响巨大,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地域的差异,很难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而现代文学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存在,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可以在生存论的指导下,将这些知识与学生当下的生存和自我超越的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当代文学知识的教学,转向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人格素质的内在培育。

3. 3 尊重学生的自我内在体验

从生存论的角度上讲,此在的本真性存在方式之一就是参与和内在体验。人的生存方式就是在世生存的人的生命表现和体验方式,人的生存意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生命体验、生存领悟和生活信念。

而对于文学教育而言,参与和内在体验是理解当代文学作品的最佳方式之一,通过参与的方式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环境,体会作者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理解(当代文学作品,将自己的灵魂与作品的灵魂融合在一起,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自我超越。

从心理认知角度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应是欣赏性阅读在前,分析性阅读在后。文学的欣赏性阅读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阅读方式,它是以放松的心态来欣赏作品。

综合生存论、文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以推断,如果教师跨过文学的欣赏性阅读,直接进入分析性阅读,就很难让学生获得真实、自然的审美体验,而不具备这种审美体验,想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是困难的。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内在体验。教师要珍视自己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将这种体验与学生交流、互动,以此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分析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当代文学教学的生存转向都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在生存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生存转向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当代文学教学中遭遇的困境。通过激发学生真实、自然的审美感性体验,以感性、审美的方式,消融相关人文学科的界限,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与培育,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