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创新与突破

创新与突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06 11:41:57
创新与突破
时间:2015-09-06 11:41:57     小编:

摘 要: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形式也是推陈出新。高职院校作为一股新生的主力军,对于高职院校德育机制的创新突破也有了新要求:构建科学规范的德育机制,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继承,是确保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切实提高整体道德水平。要从开拓道德教育途径、创建道德教育环境、健全道德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构建德育新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机制;创新;突破

一、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都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局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行为表现有独特的一面,而德育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要总结经验、剖析问题、寻找对策,以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各种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将其纳入教育督导的评估内容高等专科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独具一格,能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较好地整合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德育资源,形成了教育合力,为进一步构建大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职教育缺乏特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普通高校,应有自身的特色。目前高职德育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使得德育在广大高职青年学生面前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变成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

2.德育内容空泛

当前德育投入与收效的明显反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职德育在内容上己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具体表现要求过高,内容空泛,一般化号召多,笼统说教多,严重混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的质的差别,甚至把过去的一些道德现实作为道德理想固定在学校的德育中。为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和改革的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消极适应,而应积极变革。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和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发展特点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的德育内容必然滞后。根据新的形势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上必须加以更新,切实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德育内容。

3.高职德育考评引导力不足

近几年来,高职在德育工作方面明晰可行的德育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德育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如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笼统不实的,大多局限于考察活动开展了多少、声势如何、外界影响多大、设备是否完善、所获奖项怎样等等。对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的实绩和水平缺乏规范的考评机制,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评定时没有规范统一行之有效的标准。

二、创新与突破高职德育问题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全面提出了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教育的战略举措,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统一,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机制体制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建立独具高职特色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生产性实践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是高职院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在高职院校的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德育工作就无法落实,德育评价就无从谈起。必须注意的是,规章制度不是摆设,而应重在实施和落实。学校应该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同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社会实践要求、顶岗实习要求、课程标准等。

2.建立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

不贴近现实的德育教学就像是象牙塔一样,虽然美丽,却缺乏生气。我们德育教学也应该从实际出发,贴近生活,尽量与学生息息相关;不再以“假大空”为教学内容,以笼统的说教为教学目的。我们应该联系实际,以现实中的各种实例为基础,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是学生对得来的认知产生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应该只拘泥于书本教学,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反,应该通过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学习,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必须将传统的单一评价改变为多元评价。一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必须从传统的教师包办改变为教师、班组、同伴、学生自我和企业的共同评价;二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多极化,做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表现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三是要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采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表扬手段可以包括学生的入党推优、岗位轮换、岗位提升、就业培训、创业资助、各种荣誉评奖等方式。

参考文献: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30.

[3]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7,(1)

[4]刘沧山主编.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5]王琦,陈云涛.文化自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