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06 12:45:55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
时间:2015-09-06 12:45:55     小编:

摘 要: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的症状。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常州市三所本科高校在职辅导员进行实证调查,从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三个维度描述和分析新媒体大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关键词: 新媒体 辅导员 职业倦怠 实证调查

一、引言

“职业倦怠”(Burnout)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描述个体由于无法有效缓解长期的工作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一系列负性症状,如工作能力下降、丧失工作热情、无工作成就感、对他人日益冷漠等,主要用于描述那些从事服务助人行业的个体因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和工作时间长所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高校辅导员坚守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其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由于服务学生众多,工作面广量大,工作时间不固定,极易导致职业倦怠。概括来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出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一种衰竭状态。

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因此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压力情境,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的学生,繁杂度越来越大的教育管理任务,以及社会的过高期望和家长的过高要求。同时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大范围普及,极大地拓展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空间和话语权空间,从而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无形中强化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利用新媒介与学生网上交流的频率”上,42.6%的辅导员使用很“频繁”,38.9%的辅导员“经常”,使用两项之和高达81.5%。说明新媒介已经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是辅导员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情感耗竭”方面,38.9%的辅导员“经常”觉得“工作压力越来越大”;64.8%的辅导员“有时”或“经常”觉得“工作让他情绪疲惫”;46.3%的辅导员“工作有挫折感”。这些数据明确地反映出,高校辅导员在当今新媒体大环境下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情感耗竭的现象比较严重。沉重的工作压力和巨大的管理困难让辅导员对现在的学生管理工作日渐疲倦。

在“个性化”方面,59.3%的辅导员觉得在日常工作中“学生的教育导向效果”有时很不明显;46.3%的辅导员“很少”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仅有27.8的辅导员能经常“勇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这说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不太理想,对学生的教育成效不太明显。在辅导员普遍反映日常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试图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只能完成一些“规定动作”,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深入交流。

在“成就感”方面,27.8的辅导员觉得在工作中“很少”甚至“从未”获得“满足感”;仅有33.3%的辅导员能做到“经常”工作精力充沛;61.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自主性”在减弱。这些数据说明,当今辅导员对自身从事的工作并不完全充满热情,成就感体验不足,逐渐出现被动工作。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常州三所本科高校在职辅导员的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笔者从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三个维度描述和分析新媒体大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结果表明:

用新媒介与学生交流的形式是当今辅导员普遍运用的方式。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相比,用新媒介与学生交流的频繁次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辅导员看来,新媒介的方便快捷能给繁重的工作减负,他们也乐意选择学生比较喜欢和常用的新媒介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首先,新媒介能通过网络平台更快、更方便地传递信息,了解最新咨询,比打电话和亲自实施等方式要节约很多时间。其次,新媒介是大学生最喜欢并擅长使用的交流工作,辅导员能通过各种新媒介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再者,一位辅导员往往要面对几百名学生,借助新媒体,辅导员可以群发消息,可以同时与多位学生网上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辅导员人数和学生人数不匹配的师资配备问题。毫无疑问,新媒介的综合合理运用,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捷并减轻工作负担。

新媒体大环境下的辅导员职业倦怠表象之一:情感耗竭,工作缺乏热情。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辅导员常常表现出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即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更有一种衰竭、无助感,易对生活冷漠、悲观。由于工作中的巨大压力不能及时得到排解,经常面对电脑发呆和不知所措。辅导员容易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不被理解,疲于应付,想休息或者调离辅导员岗位,逃避现实,从而进一步影响工作热情。

新媒体环境下的辅导员职业倦怠表象之二:低成就感,否认工作价值,有挫败感。巨大工作压力下的辅导员常会感到工作缺乏意义和价值,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应付能力降低,工作能力衰退;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降低,进而出现职业退缩行为;常计较自己工作中的得失,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与此同时,在网络和新媒介的作用下,辅导员通过空间、微博等新媒介很容易了解自己同事的工作情况,以及同行的杰出表现,心理容易产生落差,进而产生挫败感。

新媒体环境下的辅导员职业倦怠表象之三:去个性化,冷漠、缺乏耐心。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后,辅导员容易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被动接收工作,对领导安排的任务感到厌烦、草草完成任务了事。厌倦学生随时随地打来的电话,对来访的学生缺乏耐心,对于突发事件不愿意作深入了解,尽可能地躲避与工作有关的一切事务。工作方法上循规蹈矩,没有想法和主见,工作效率低。

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介的广泛应用的确能够给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便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情感交流,加剧其去个性化的倦怠表现。同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反叛性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这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工作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学生思想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高校辅导员如果不能善用新媒体,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不及时改变自身工作方法和提升专业水平,缺乏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则更易于导致职业挫败,加剧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2]俞贤辉,李燕.职业倦怠视角下辅导员领导力研究[J].科教文汇,2012,(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