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新传媒语境下公民新闻的多维视角

新传媒语境下公民新闻的多维视角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3 00:04:31
新传媒语境下公民新闻的多维视角
时间:2023-04-23 00:04:31     小编:

摘 要:公民新闻有着与传统新闻一脉相承的理论渊源,但因为公民新闻传播环境的不同,新传媒语境下,公民新闻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本文从社会控制层面、新闻实践层面、信息效果层面等不同的视角出发,来解读公民新闻产生及传授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新传媒语境;公民新闻;多维视角

公民新闻不仅丰富了新闻信息的形式与内容,也成为一股重要的解构力量,变革着新闻传播体系与社会生活内涵。公民新闻在新传媒语境下从社会控制层面、新闻实践层面、信息效果层面的不同视角出发,受到多维视角不同因素的影响、制约,使公民新闻呈现出多层次的表现。

一、社会控制层面:公民新闻的社会规范

(一)政治经济要素:权力及利益的维度

当今社会,新闻、公民、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常态情况下的博弈三角关系。公民新闻成为公民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维护自己利益,同其它强势机构、团体进行协商的一种工具。公民新闻代表的是公民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既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又是利益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新闻成为公民维系其社会关系,维系其自我与整个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芝加哥学派一直从媒介作为社会关系的整合这一角度来考察传播、沟通与交流的作用,从杜威到米德,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探讨媒介的功能以及公民新闻的作用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实际上,公民新闻既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又是公民权力的延续,还是公民利益的号手。

(二)社会规范要素:制度及伦理的维度

公众以媒介作为纽带进行结合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共同体。但共同体在建立之后,必须需要一整套社会秩序维系和传承,必须由若干支相互制衡的力量来完成。政府通过制定法制、规范来约束社会(包括传媒),是为了让社会秩序更为规范和团结,但法律和规章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存在着某些匮缺,比如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在法律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惩治性的法制规定往往具有滞后性等。这就需要媒体的参与。然而媒体的参与并不一定都能够按照市民的意愿去解读、传播某些特定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媒体充当的是宣传的工具,而非客观还原真相的工具,甚至媒体会出现失语或议题偏颇的问题。这就需要另外一支力量来弥补这一问题,那就是公民本身的力量,于是公民新闻脱颖而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现代社会制度的缺失也是公民新闻诞生的另一诱因,又是公民新闻发展的助推力量,更是公民新闻所时常指向的内容。

(三)科技变迁要素:符号及技术的维度

新媒体的涌现,尤其是Web2.0的诞生,更使媒介的可信度、景观性与亲和力得到强化,进而使得信息传播技术得到空前的提升和发展,成为公民新闻发展最为直接的技术动力。网络出现后,人人都可以开博客,人人都可以泡论坛,人人都可以上微博,就是网络Web2.0的最大功劳。电视媒体所传输的是视听符号,在刚刚诞生之时被人们奉为“新媒介”,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清晰度,而互联网的出现以复合文本的方式传播图像、声音、文字,三种形态的信息提升了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清晰度,更容易帮助公众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理解,更容易协助公众建立符号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关联性。

二、新闻实践层面:公民新闻的传受过程

(一)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解构

我们可以界定出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如同公民新闻的受众一样是大量、匿名、异质、分散的,如若以公民记者与新闻之间的关系作为划分的依据,那么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可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某些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如7・23动车事故的家属),其次是普遍化的社会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关注食品安全的普通公民),再次是公共知识分子(如韩寒、孔庆东等)。而这种划分,便也为公民记者赋予了更多的任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公民被加冕后,公民记者不再微弱,他们正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支撑,凝聚成庞大的力量,足以影响社会舆论,影响社会事务管理,因此,我们作为整个社会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思考自己所能够进行的监督政府、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审视自己作为一个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所必须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二)公民新闻的传播内容解读

公民新闻的信息类型主要体现在陈述性的信息、观念型的信息这两个方面。在公民新闻所提供的信息中,绝大部分都是陈述性的信息,即从家国天下之大事,到柴米油盐之小事都有所涉及,这样的信息往往难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度,具有记录和再现的功能,由于网民本身实现了由受众角色到传播者角色的转化,可以说,这样的信息一经刊发,信息的使命就完成了,信息本身并无任何特定的需求,也不旨在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反响或者回应。公民新闻所发布的第二类的信息是观念型的,更多倾向于表达一种观点,或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此类言论虽然不具有指向性,但具有很强的舆论示范和引导作用,能够以社会上的新闻事件为由头,阐释一定的伦理、观念,从长期的角度对公众的思维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教育,例如在微博上展开的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就可以看作是对公民的主体意识进行的一种启蒙过程,这类信息相比而言就比第一类信息量少,精致,话题集中了。

(三)公民新闻的传播受众分析

“受众”这一名词是一个集合概念,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强的伴随性,即随着大众媒体的出现而出现,随着媒体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展。大众媒体出现后,公众的数量虽然变得庞大了,但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任何人都无法了解其他人在看到某一信息后产生的反映,而公众之间更无法进行交流。也就是说,网络媒体之前的大众媒体培育了大量的公众,但这些公众却因为大众媒体的出现而实现了分离和分化。直到有了网络媒体,公众之间才开始重新聚合,借助于机器实现以人机交换为具体方式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尤其是Web2.0和SNS技术出现后,大众媒体阶段的受众分离、分散和孤立的状态得到改变,出现了联合的趋势。

三、信息效果层面:公民新闻的功能价值

(一)话语层面:多维话语的博弈

2012年春节期间,网络上出现了关于三亚“宰客”现象的讨论,有网友在中间的新浪微博上爆出了在三亚旅游被宰事件,事件发生后,许多网民开始转发这一帖子,并在每次转发后都留下了自己的评论,网民的意见直逼三亚旅游局、工商局等官方,对三亚城市的旅游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而就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的同时,三亚官方一开始的态度是否认,然而随着大量证据的出现,三亚官方开始承认事实,并对发帖者和言论激烈记者进行威胁,扬言欲采用跨省追捕的方式予以追究责任,最后三亚官方在大量网民舆论的声讨和干预下,最终选择了公开道歉。这一过程,三亚的官方态度转变之复杂让人咋舌,而又极富戏剧性。在这则小事件中,实际上正是涉及到三方话语的相互制衡的关系,即以普通网民为代表的普通草根话语,以法律、传媒类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话语和以三亚旅游局等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三者之间的博弈。

(二)权力层面:开放的信息接近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他们受公民的委托代为行使公众赋予的管理社会的权力,并且有义务将权力行使的相关信息以各种公开机制告知公众并为公众知晓,这种权力的行使及信息的公开是基于“善”的政府自上而下的一种机制,或者是一种自觉的权力行使的过程。但对于公众来说,一旦政府回避在重大问题上的信息公开,回避政府在行使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就需要公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权利捍卫诉求、信息公开诉求主动要求政府实现信息公开。公民新闻的出现便是对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输格局的一种颠覆,是独立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特权的另一种监督权力。公民新闻的崛起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赋予公众以史无前例的言论和表达自由,更为重要的是也给予了那些从来没有机会高声公开表达自我的弱势群体以公开传播自己观点和意见的可能。

(三)信息层面:忠实的事实真相

(四)议题层面:修正偏颇的议程

公民新闻具有修正补充议程设置错位的功能。公民新闻以高密度、大容量、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呈现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建构了社会的现实,完善起媒体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出现的缺位、错位等议题偏颇问题的修正和补充,这种补充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往往带有大量的主观意愿,也带有强烈的对传统媒体的不满的倾向,大量的此类信息出现,使公众借助于Web2.0的互动优势,以一种公开辩论和协商的方式,完成了对议题偏颇的修正。从2008年开始,中国许多的社会热点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媒体首先爆出,在时效性、首报性层面远远的走在了传统媒体的前列,由于公众的群体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扑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不断使更新的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信息呈现出来,完成了传统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法)雷米,里埃菲尔.传媒是什么:新实践・新特质・新影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美清.试论”公民新闻”的存在与发展[J].东南传播,2009

(9).

[5]彭兰.影响公民新闻的三种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

[6]周雪怡.公民新闻发展的“微”动力――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说起[J].新闻世界,2011

(7).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