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

《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4 00:25:47
《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
时间:2023-03-04 00:25:47     小编: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华创办的历时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从1906年10月18日创刊至1944年9月14日改为《康德新闻》奉天版,《盛京时报》垄断东北报业长达38年。虽然对于《盛京时报》已有研究,但鲜有人关注到该报对“皇姑屯事件”的呈现。张作霖的日籍顾问町野武马认为,皇姑屯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开端,更是太平洋战争的远因”。①分析《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日办华文报纸为日本侵略利益代言的本质。

偏袒日方的倾向性报道

从当时《申报》的报道来看,6月5日,《申报》各社电讯板块发布了以《奉张今晨遇炸重伤》为题的7条消息,其中6条均来自日本东方社,称是南军所为,可见日本媒体对此事口径一致,而这正是出于对日本政府的偏袒。6月6日,《申报》在《张作霖尚未毙命》的消息旁写道:“炸弹何人所投殊系重大问题,日人咬定系南军便衣队所为,但日人之嫌疑甚重。”同日,《申报》从天津传回的秘讯分析了日本“离间南北”、“强占东省”的野心。6月7日,《申报》登出“炸弹系日人所放已有相当证据”。在当时,中英文报纸均推测是日本所为,但《盛京时报》没有做任何转载,对“日人之嫌疑”也避而不提。对于素以“中立、公正”自称的《盛京时报》而言,这样的做法与它的标榜大相径庭。

引导舆论,转移公众视线

张作霖被炸死,找出真凶成为首要大事,《盛京时报》却偏偏顾左右而言他,引导舆论,转移公众视线。《盛京时报》6月6日的论说《论炸车事件》中,署名为“顽”的作者先对凶手的身份作出“果否便衣队之动作,吾人不敢倪断”的谦虚姿态,进而笔锋一转,将矛头直指地方治安,谴责奉系军警维护治安不利,并对此“忧心忡忡”:“乃地方军警,鉴之而不戒之,以致有此次之事件。……独亟亟以地方治安为念。”其实,张作霖被炸是关东军蓄谋所为,且发生在南满铁路段,属关东军驻扎之地,并不在奉系军警的治安范围。且张氏回奉时,奉军要求驻扎到南满铁路和京奉线交叉的桥上,被关东军拒绝,而那座桥正是炸弹所放位置。另外据河本大作称:“奉天军的警备严得不得了……在这样警备森严的状况之下,这(指放置炸弹)是办不到的。”②《盛京时报》一方面希望人们将关注点从缉凶转移到治安问题上,进而让人们对奉军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从而方便日本人取而代之;另一方面装作“忧国忧民”,可谓“用心良苦”。

丑化张氏父子形象

6月26日,该报“青白眼”发表论说《独张学良督办号日通电》,谴责张学良只说套话,对东三省的未来没有明确态度。事实是,在张作霖死后,日本急切希望张学良能解决“满蒙交涉”问题,承认日方在东北的利益。而张学良等人则连续多日一直开会讨论易帜等问题,这无疑惹怒日方,因此作为其喉舌的《盛京时报》则发挥言论功能,以“客观”的语气批评张学良的行为,丑化其形象。可以说,《盛京时报》是借报刊的权威性丑化张氏父子,引导百姓对二张产生不满,进而有助于日方殖民统治东北。

结 语

“皇姑屯事件”后《盛京时报》的言论立场与作为,充分表明它是日本侵略者的喉舌。对于《盛京时报》的性质,戈公振曾评价为“藉外交之后盾,为离间我国人之手段”。④今天重新回顾《盛京时报》与“皇姑屯事件”,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该报的殖民性质。

注释:

③程丽红 叶彤:《日本新闻事业的先锋分子――〈盛京时报〉主笔菊池贞二初探》,《东北史地》,2011年第3期

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