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品读“民生中国”丛书

品读“民生中国”丛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0:14:05
品读“民生中国”丛书
时间:2023-08-07 00:14:05     小编:

近日,我的案头摆满了“民生中国”丛书。这套由云南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多达17个分册的巨著,深深地吸引了我。

“重民生”的呼唤

民生是生活问题。“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这些黎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就是民生问题。《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民生厚而德正”。其间讲的“民生”,皆指黎民百姓的生活。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并将民生概括为“衣、食、住、行”四大要素。如今,人们还通常把就业、收入、教育、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也列入民生范畴。

民生是经济问题。从本质上看,民生首先关乎物质,尔后关乎精神。没有经济的一定发展,没有财富的深厚积累,就不可能做到黎民百姓的衣食无忧、殷实富足。即便是教育、卫生、社保的种种欠缺,归根结底也是经济实力不强、投入不足的产物。而且,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人民幸福。邓小平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他还说到,中国发展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民生是政治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将“民生”与“皇权”紧密相连,并积淀了许多流传广远的关于民生问题的警句。《管子・牧民》中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尚书・五子之歌》说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语・楚语上》告诫:“民乏财用,不忘何待?”而且,历史反复证明,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生一直与国家、民族、政党的生存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强弱、兴衰。

民生是社会问题。民生因人类而生,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又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满足不了民生需求,或者利益分配不公,都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紧张,甚至引发矛盾、纠纷、冲突,乃至社会剧变。当今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级加剧、社会阶层对立、人情关系冷漠,以及因下岗失业、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带来浮躁情绪和焦虑感,或发生群体性事件等等现象,都源于民生问题。

民生是发展问题。“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是一个永恒的大事,民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要有人类存在,民生问题就不会消失。因为,“人心比天大”,人的欲望、需要、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何况这又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绝动力。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这些年来,伴着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总体上民生水平不断提升、民生权利日益扩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的一样,人们对民生的需要层次的追求,包括对享受需要、安全需要、幸福需要、尊严需要的追求也开始上升,我们的民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这套“民生中国”丛书的策划人杨云宝先生说过:“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目的,当为大声强调民生是生活问题、民生是经济问题、民生是政治问题、民生是社会问题、民生是发展问题,进而促使政府、市场、社会更重视民生。”

“解民生”路径的探寻

劳有所获是民生之本。顾名思义,劳有所获是由“劳”与“获”两方面组成。一方面,要保障劳动的权利,即解决好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保障获取的权利,即解决好收入问题。无论是就业,还是收入,都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城乡居民增加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绝对是“解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住有所居是民生之根。安居方能乐业,住房也是黎民百姓生活的大事情。如果在高楼林立的背后,总有许多人买不起房;在空置房多的面前,总有许多人住不起房;在鬼城空城的里边,总有没有人居住,你能说已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让困难群体和低收入阶层居者有其屋”吗?

学有所教是民生之本。教育的功效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发展进步和创造发明,甚至是地位财富、荣耀。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学上,有好学校读,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这决定了促进教育公平、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保障人人都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为基础性、支撑性的民生工程。

病有所医是民生之依。虽然,身体健康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生病吃药却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增强疾病预防能力,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当是民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总体的医疗状况还比较落后,加之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就医难、看病贵等矛盾还尖锐存在。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还是一项重要的、艰巨的任务。

老有所养是民生之盾。本来,在我们国家“养儿就可以防老”,这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以及失独家庭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中国老龄化步伐日趋加快。据测算,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增至4亿左右,实实在在步入老龄社会,并使老龄化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所以,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已经变为“解民生”工作的重要题中之义。

这套“民生中国”丛书的作者们以探寻“解民生”路径为己任,要么围绕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卫生、养老、社保等民生热点问题建言献策,要么紧贴新型城镇化、人口变化、居民消费、农业发展、制造业转型、生态保护、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国民幸福等民生重大话题纵论方略,给为政者研究民生政策措施给予了无尽的启示,为执政者制定攻克民生难题方案提供了多样的参照。

“评民生”之热潮

这套丛书刚刚面世,众多大家和专家学者就纷纷发表评论。北京大学教授张光明评价说:“这套丛书内容丰富,直接面向社会现实。作者们的写作态度是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是深入和负责的。而且这套丛书有较强的可读性。有必要向公众推荐。”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先生对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丛书出版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社会管理的改善,更要依赖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对推进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具有重大作用。因为,对民生问题的反思也会促进社会管理与改革。三是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中国民生问题的焦点在农村,切实关注农民利益,就能真正体现民生关怀。四是对更为系统地评价、反思、探索中国民生问题的历史、现状、未来具有重大作用,也将会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是基于以上的一些原因,名不见经传的我,也加入了“评民生”的行列。但愿更多的大方之家络绎而来,激起“评民生”的一波波浪花,共同掀起“重民生”“解民生”、造福人民大众的滚滚浪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