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梦幻与想望:青春心理的影像审美表现

梦幻与想望:青春心理的影像审美表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8:35:49
梦幻与想望:青春心理的影像审美表现
时间:2023-08-07 08:35:49     小编:

虽然受到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青春心理仍然不可遏制地昭示了它当下的欲求与愿望。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郭敬明与韩寒作为青春偶像貌似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关于青春文化心理的导引和喻示。2014年,他们各拍电影《小时代3》与《后会无期》,都成为其各自粉丝心中颇为关注的作品。而两部电影上映显现的火爆票房[1],则已无声却强烈地表明了一个普遍的心理事实:当下青年对于物欲消费与自在求索,已经有着与前辈青春精神不同特色的心理取向。

一、青春的梦幻:困顿现实中的物欲沉迷

如果说,青春本是青年时代平凡或特别的生命历程,那么青春心理意识的营构,也必然聚焦于青春的生活、事业、爱情与友情等重要方面。而这其中,人生的友情无疑是心理映射所依赖的核心部分。从表面看,《小时代3》围绕平易诚实的林萧展示了四姐妹的友谊,她们之间也的确存在着温暖真挚的情感。然而,电影影像蒙太奇的组接,却为年轻观众带来了感受的偏离与想象的枝蔓。影片那些空洞浮华的中产阶级趣味,主人公们所寄寓的摩登性感的都市景象,为青年们提供的却是稀薄的现实空气与浪漫的梦幻想象。

影片中姐妹们生活的动感空间,诸如运动场、罗马、葬礼、ME公司内部、生日会等主要场景,甚而所穿插的飞机、居室、上海街头各处,都无不执着地充满着种种华丽的梦幻景象。人们看到,无论是运动场上的骄傲娇媚,还是罗马旅游途中的幸福洋溢,无论是葬礼崩溃的绝望悲伤,还是ME公司的阴谋疑惑,无论是生日会上的机灵臆计,还是家庭内部的分裂内讧,无论是雪夜街头的吵架动手,还是片末主人公们复合如初,每一过程都无不在物质崇拜的心理意欲之下,肆意地挥洒着各种高贵华美的消费符号。一干俊男靓女的幸福快乐与失意忧伤,所围绕的是经过某种特殊过滤的非凡生活镜像。这些镜像是如此的繁盛丰茂远离现实,以至于观者可以轻易地忘记变得暧昧的友谊主题。

而电影主题的这种潜在位移,却清楚地表明了年轻观众观看过程中心理意识的变化。它由现实生活关乎友谊的种种精神期待,转变成了对一种华美物化梦幻的茫然沉迷。当然,“写实”与“造梦”是电影天生具有的两大突出功能。观众在观看时也通常存在两种不同心理:一是“文化亲同”心理,即观众渴望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并希望能给自己并不完美的生活寻找答案。二是“文化补偿”心理,即观众渴望通过银幕看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故事,以补偿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失与遗憾[2]。一般而言,同时满足观众两种心理的电影影像,大都保持着写实与梦幻效果的相对平衡。在这个意义上说,华丽的《小时代3》已明显无法集中或回到它最初的主题了。

当作品友情主题建构于姐妹花的奢靡生活,影片就已把焦点拉到了令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空间。实际上,郭氏小说中青春的忧伤就已经有些恣意夸张,但《小时代3》时时刻刻涌入的物欲和华美,对观众感官的刺激可谓更让人目不暇接。不用说,这一“刺金时代”融注的拜金奢靡、浪漫华丽与富贵优雅,已经完全游离于当下大多数青年人的社会生活,相关情感的表现当然亦远离了青春的平实状态。故而,这些女性友谊也就不大顾及生活与心理的常识。她们可以如胶似膝无话不谈,随即又不可思议地分崩离析,然而瞬间又轻易地重释前嫌。故而,小时代闺蜜的莫名友谊已经模糊了本质意义,其散乱的青春情绪,最终不过是华丽影像所煽情的附属陪衬而已。

换句话说,电影表面展示着令人瞠目结舌的阴谋与友谊,实质上却已转化为无与伦比的物质生活意趣的比拼和组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上流社会的金钱与感情的物欲游戏,电影打造的青春男女的缤纷生活与情感影像,对于无数平凡而困顿的青春男女而言,恰恰变成了满足他们虚荣的无法抗拒的夸饰行为。就主人公们的生活写照而言,影片首先夸张了她们所沉浸的红酒文化。在楼顶天台、服饰房间、正式酒会抑或汽车后座,她们都可以频频轻易地举起优雅的酒杯。如果说,这些酒文化的奢华离普通人尚不遥远,那么她们到达罗马之后,更为华丽无比让人惊叹的时装秀场则无处不在。随着城市那些著名的闪亮场景的变换,一个个时尚顶端品牌不断地堆砌于银屏,不同形状质地的皮草、礼服、长裙、珠宝、首饰、皮包、女鞋相互映衬,令人艳羡的物化魅惑,对无数的青春眼球施与了热烈的引诱和抚摸[3]。

影片为那些困顿于现实的青年营造了无数的梦幻。那些亮丽的衣裳,精致的五官,整洁的办公室,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活,要多完美有多完美。男人准备着精美绝伦的玫瑰和戒指,女人经历情绪波折回到男友怀抱温润一笑,姐妹们跑步跌倒互相搀扶无限娇嗲,这些时代姐妹花与物质花美男的故事,在并不算曲折的离奇情节中呈现了梦一般的浪漫。即或就那些男主人的造型而言,台式小清新,奢华杀马特,冰冷怪酷总裁,韩美混血儿,无论插科打诨还是严肃酷帅,与其说他们在建构电影的故事与情感的逻辑,不如说他们在为无数潘坑造男神的幻象,让平凡的现实青年轻易就得到了心灵的亲同与补偿。

郭敬明编制的无疑是一场华美青春的大梦影像。影片创制的画面、镜头、美术、服装与场景,其呈现的浮浅而虚幻的青春形态镜像,无疑属于消费时代的一种酷派青春的炫耀。都市青年掌握了一定物质支配能力之后,在消费欲望、个体意识、青春骚动几方面混合心理的驱使下,崛起了青春物欲自由表演的想象形态,青春的浮夸、做作甚至浅薄都可以融会其中。实际上,在经历各种落差、边缘、失败或卑微等种种心灵恐慌之后,青春精神与情感出现盲目、缺失、虚伪、不深刻与被煽动现象,都是一种自然与必然。不少青年被本能地裹挟到物质大潮里,回归于无数机会与困窘共存的一种浅俗生活状态,大多数人不愿去触碰理想,而沉浸于由物欲带来的一种虚幻幸福感中[4]。这样说来,小时代正如一剂美轮美奂的迷幻药物,它为青春生命带来了幸福、快乐与美妙的虚无体味,成为了青春人类追逐心灵安顿的一种精神食粮。

二、青春的想望:精神压抑下的自由期待

对于当下青年而言,即使物质生活五光十色的表象近乎炫目,但由于对未来生活某种信心的缺失,精神上也缺乏必要的磨砺和坎坷的考验,他们由此变得愤世嫉俗,或者陷入现实迷茫的幻梦是可以理解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整个社会都来谦虚地进行青年文化的自省和反思[5]。由于在青春文化心理中,既包含着不可遏止的自我独立的渴望,也有着不少轰轰烈烈追求社会理想的激情,于是它时常成为社会文化精神自省与反思的探路者。这样说来,韩寒《后会无期》即可看成一部青春探索与反思的公路电影。 所谓公路电影,通常是指影片故事背景与叙事发展,都安放在以一段公路旅程为背景的系列戏剧冲突之中,其中公路旅行的情节,一般都会占到电影故事绝大部分篇幅。影片人物通过此种旅行的过程,完成其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或性格塑造,最后达成人物关于人生的思考或生命的感悟。故而,公路电影时常反映青春人生不断探求的态度与行动,并不时释放出某些先锋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后会无期》即展现几位年轻人的公路汽车旅行,他们都是在提升自我之后重新选择了前行路途。马浩汉与江河都在东极岛长大,并各自在家乡经历了他们最初的青春故事。独立自主并勇于冒险的马浩汉,在建立自由乐园的理想被家乡现实湮没之后,仍然坚决地西行求索并体悟着岛外世界的广阔见识。而曾为老师的江河表面似乎颓废,实则是一个善良纯净遵守生活规则的正派青年。虽被派去最西边的未知之地任教,但他仍然义无反顾踏上了横跨国土的艰难行程。

在这场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中,马浩汉与江河坚实地踏着世俗与现实生活的激浪,完成了各自不同的传奇际遇与心灵抉择。作为一位性情自由与情感坦荡的汉子,马浩汉坚决地弃置了青春的懵懂情愫,与互通书信18年的女孩会面之后,即对想象中的“爱情”做出了清醒的告别。而江河对于所遭遇的圈套和欺骗,也仍然报以热切的帮助和善良的谅解。人们看到,青春路途中的种种波折,尽管给他们带来了眼神的迷蒙与情感的杂然,却也时时在彰显他们青春心灵顽强不灭的精神想望。也正是这种青春的长路旅行,这种“在路上”的精神状态,让他们发现了爱情与生命关乎自由的真正意义,体味到了青春人生由探索而生蜕变的必要历程。如果说青春本是一个不羁放纵可以不断跌倒的过程,那么这种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和渴望的姿势,正是世俗的青春心理能够实现某种超越的状态。可以这样说,《后会无期》所引发的青春成长的心灵独白,清晰地感怀了这个时代青春的悲怆和无奈。韩寒以一条从东到西的公路,承载了家园与漂泊、起点与远方、迷失与寻找、误解与宽容、妥协与努力、信任与游戏、虚伪与真情、幻灭与希望一系列矛盾的青春话语情态。

实际上,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与其小说《一座城池》颇为相似。小说书写一群人缘自某种生活的理由,共同奔走在一场命运与希望都并不知晓的旅途。亦如影片中年轻主人公们所跨过的海洋、都市、城镇、高山、丛林和荒漠,既是为充满诗意的青春摄取丰富景象,也同样为失意青春保留了灵魂与心理的热望。它也正如影片中几位女性青春生活与灵魂的写照。苏米深受现实生活的伤害,却仍然保有善良的品性与未来的希望,周沫一直在生活底层踏实奋斗,坚定地相信社会存在公平竞争的机会,刘莺莺心地单纯质朴,直接作为心灵使者在社会中真实地生活着。虽然这个荒诞世界从未给过她们明确答案,青春亦如流沙一样无从驻足而滑过岁月之间,但她们仍然以平凡的自我质询着这个世界。

韩寒以《后会无期》的青春旅途,再次达成了和“这个世界”不羁的“交谈”[6]。他通过平实简单却又直接粗暴的旅途征象,彰显了当下中国新青年心灵的某种真相。如果说青春本身即是面对心理困境的迷茫前行,那么这种前行即便只是迈出了小小步伐,都仍然算是青年精神自由探索一次莫大的跨越。换句话说,无论在正常或特殊的现实世界,青春总是一种被许可和求新异的探索历程。怀着把握现实或对抗世界的雄心壮志,在启程的希望里奔腾向前寻找着人生的答案,即便是失去方向而最后灰头土脸头破血流,也仍然会有理想生活的大海在前面亲切召唤。韩寒在电影中,清楚地表达了他对青春想望的真实认知。对每一个探望的青春而言,即或遭遇各种欺骗和挫折也是自然而然。虽然这些欺骗和挫折有的远离人们的想象,有的可能摧毁既有的信念与价值观,甚而有的让人莫名其妙或无法理解,然而它们都是青春所必须面对和超越的现实考验。

《后会无期》呈现了不同于传统高尚青春的心情碎片,明显契合了当下青年心灵日趋混沌的状态。远离高速公路和星级酒店的路途,既让我们观望到当下青年绮丽无比的勇敢前行,也让我们体味到青春狂野之路上的现实无奈。然而无论如何,影片荒凉的地平线远端,仍然顽强地守持着迷蒙的亮色与丝微的期望。在年轻时代极为简单的相聚和分离之中,虽然这种守持只是最为微弱的一点想望的播撒,然而对于公路上的青春而言,只要心怀这种奔放的理想与期望,有了即日启程的冲动和能量,那么影片映现的青春生活是否突兀奇崛都不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青春的远行故事之中,一直有着高远甚而仍然带着迷乱的自在求索和心灵超越。

三、梦幻与想望:青春心理的影像审美表现

人们已清晰地看到,青春文化一旦进入影像媒介,便立即被赋予了亮丽的光环而具有引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青春的影像审美表现,源于青春脱离了它们作为真实现实的本原,成为了某种自在超越意义的新实体。在洋溢着时尚气息的现代都市影像里,这些想象实体充满着缺少现实质感的漫画式表现。红男绿女们从事着时装、广告、IT 等时尚行业,住所大都豪华漂亮出门即开着名车。他们的衣食住行似乎远离人间烟火,言行举止则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逻辑,彼此的友谊与恋爱,也成为打发人生苦闷、促发心灵放飞的方式,而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奋斗过程,虽然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波折困难,然而最后时刻往往都峰回路转或心想事成。即或是处于困境的人们,也能够在远离现实的自在行程里得到抚慰。从内在本质上说,这些所谓的“现实”影像,基本上是青春内在心灵强烈期望的投射,虽然带着很强的虚构色彩和幻想气质,但它确实与客观现实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7]。

在更深层次上看,青春审美与现实的这种交流,即依赖于一些或明或隐的青春文化心理来进行。现实青春人类,可以实现一个将现实幻化为青春审美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一青春影像幻觉的感性强化过程,普遍地体现为一种青春文化风情的亮丽展示,它直观地转化成了某种时尚美学的消费心理需求。从西美尔的时尚理论出发,如果说某种普遍性的心理展示能为人们带来精神安宁,某种特殊的心理追求可以带来精神的时尚动感[8],那么,时代青春的梦幻审美,无疑属于一种普遍性心理安宁的趋同性沉迷,它意味着梦幻通过对特定阶层时尚的效仿获得了身份认同;而青春的想望的审美,也意味着青春人类通过追求和探索显示了自身的独立,从而获得一种前行变化的动力感与满足感。 趋同性与独立性在青春时尚审美中可以共存,两种对立的青春心理完美地调节为青春历史的整体。在当下后现代文化不断泛滥的大背景下,略带伤感的青春梦幻与青春想望都有着特殊魅力。它一方面使青春感性的物欲体验日趋正常化,而另一方面也使既往青春文化的禁忌和教化色彩大大减弱。当下青春这种梦幻与想望的影像呈现,意味着一种审美消费的催眠术的大力实施,它让青年观众普遍感染了一种文化的欣快症状,从而深深沉迷于青春新神话新梦幻带来的快感。换句话说,这些快感形象感触持续地培养着青春大众,将普通的日常生活神化或幻化为青春的梦想与希望。它组合了爱情、金钱、美丽和美德等无限超值的内容,让青年观众在形象游戏的完美催眠之中,接受了生活就是奇迹与神话的暗示,梦幻影像似乎就是当代生活现实本身。青春这种虚幻的想象性现实,映射着一代人面对真实现实最易生发的心理转化。

而这种心理转化,意味着青春的时间变成了一种可视的想象空间,相关影像方式即注重表现时尚漂亮的情态,其灯光、摄影、服装、造型、饰品等技术环节无不精致,画面效果力图达到所期求的迷幻程度。故而无论是公开的时尚场所,还是私下的家庭居室,无论是海岛的明净空灵,还是公路沿途风光的辽远迷蒙,无论是纯稚雅洁的花样男女,还是粗犷豪放的风尘人类,统统大肆包装成当下颇具时尚潮流的环境和人物,整个青春空间完全变成了一种内心需求的产物。青年人类亦如进入了可以寄寓与怀想的乌托邦乐园,青春的单向度与不可逆转,变成了一个可以反复回放试验、能够追新求奇的自在时空。由此,青春的幻梦和愿望一遍遍得以预演或重温,现实青春生命的焦灼感与疼痛感得以大大地减轻[9]。

这样说来,把郭韩两部电影看作中国青年的心理祈祷书,或将它们看作青年遁世或出世的准宗教性的灵曲,也都无不可以。实际上,两部电影共同组成了时代青春的一份病历。其青春心灵中的“疾病”,意味着当下青年所面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一方面青年们梦想拥有自己的物质、意愿和人生,期待把爱情、富有、美丽和美德合为一体。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清晰地认识到,青春个体不得不承担社会某种压抑下的想望体验。故而,青春的忧郁,可以看成神圣的梦幻与压抑的想望相分离的结果。而郭韩两人的智性表现,正在于其对一些忧郁消极体验的合法化包容。也正因为青春心理中的梦幻与想望,才让人们发现,哪怕是种种较为虚妄的精神求索,也能够帮助青春人类克服现实的紧张状态,能够诗意地栖息于包含着青涩甚至迷失的人生。

而这种青春心理的审美,是当代一个关乎青春乃至生命本质审美的重要范畴。我们看到,在当下高新影像技术体系中进行青春审美之时,其高效生产、复制和传播的影像,不仅满足了青年大众表达梦幻与想望的需要,而且也获得了关于青春审美丰富的方式和思考,赋予了青春审美表现的无限变异和可能性。由于这种青春审美影像的新异性、消费性与媒介化,集中体现为青春新时尚的种种意义[10],故而可以说,青春的梦幻与想望两个心理精神维度,在青春影像审美中成为新时尚表现对象也是一种必然。在某种意义上,郭韩二人激发了中国时尚青春影像一种自信与活力。与此同时,这些另类新异的青春影像,也并非完全体现为与主流文化意识的冲突,即使它们并不非常成熟,也是可以在其发展交汇踯躅前行之中得以调适完善的[11]。

[广东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影像与网络:对当下“文学生活”的新建构(批准号:GD14CZW08)》成果。]

注释

[2]刘琨:《残缺的青春与华丽空洞的都市》,《当代电影》2013年第10期。

[3]鱼为:《小时代3:闺蜜的战争与和平》,新浪博客,2014年7月10日。

[5]郭松民:《主流精英,请谦虚面对亚文化》,《环球》2007年9月5日。

[8][德]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9]徐艳蕊:《梦幻青春:解读偶像剧的意义编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