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用“传播力评价”遏制“收视率崇拜”

用“传播力评价”遏制“收视率崇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1 02:52:14
用“传播力评价”遏制“收视率崇拜”
时间:2023-01-21 02:52:14     小编:

“传播力评价”就是影视节目不仅仅要考虑票房价值、眼球关注度,还要考虑“好票房、密集眼球效应是如何赚取的”,要通过艺术影响力、精神影响力、思想影响力和创新影响力,让观者得到视觉满足,得到价值升华。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比如电影《喜盈门》,以婆媳争端为主要内容,关注了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等传统伦理,温馨温情,注重孝道,记录了时代,定格了善美,成为净化灵魂、催人向上的饱满的精神力量。票房也非常高,“1981年放映后的两年内,全国观众达1.7亿人次,成为80年代上座率最高的国产故事片之一”。遗憾的是,这几年,随着文艺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收视率成为最重要的艺术评价标准。其实,作为一种评价机制,用所谓的统一标准,“通吃”和界定所有的艺术作品,忽略了地区差异、文化多样化,过于强调主观性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是否科学,本身就值得怀疑。于是为了谋求所谓的收视效应,不少导演、艺术工作者,将低俗、庸俗、媚俗、血腥、色情等刺激性画面,当做了吸引眼球的最佳手段,甚至出现了购买收视率的腐败交易。如此一来,市场效应倒是热闹了,却因为作品格调低俗,而让艺术风气、社会风气滑向萎靡不振。

注重市场效应和收视率,当然不错,但绝对不能陷入崇拜,让收视率成为风气之恶的精神根源。“传播力评价”很值得倡导,通过强化文艺质量,通过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通过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通过观众话语权的加大,让“草根审美”也有话语权和评价机会,让艺术规律回归本真、高尚,回归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为人民创造更多精品力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