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几类命名现象看奇石作品价值取向问题

从几类命名现象看奇石作品价值取向问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3 01:11:37
从几类命名现象看奇石作品价值取向问题
时间:2023-03-13 01:11:37     小编:

段伟常

45岁,博士,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以收藏小品石为主。

一、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理论基础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19世纪,艺术以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的形象为主流,即“再现论”。但其后以“摄影术”的诞生为导火线,引发了西方艺术界翻天覆地的革命,“形式主义”成为主流理论,以塞尚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终于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革命。以英国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们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种美学主张:决定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关键看这个作品是否具备“有意味的形式”,能够激起我们自身的审美感情。

以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主流理论――形式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下面套用该理论对奇石艺术进行分析。

二、奇石形式、内容与命名的关系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创作者获得原石后,通过底座、组合及展示场景布置等,来完成对内容的创作,原石变为奇石艺术作品。例如一块原石有双翼之态,可以命名为“福到”(“福”与蝙蝠的“蝠”同音);鱼形造型石,多数命名为“年年有余”;画面出现古代服饰特征的人物可命名为“孔子”、“李白”等。“形式”是奇石具有的形状、颜色、纹路、质地等天然属性,“内容”是创作者智力化的结果、想让作品表达的内涵;作品的题名就像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对“形式”与“内容”的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一般来说,奇石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有意味的联系”,且观赏者能够根据作品命名看得明白,了解创作者的构思与意图。一件奇石作品的艺术性有高低之分,其中“内容”、“命名”对艺术性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三、奇石作品的价值取向问题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赏石知识得到快速的传播,赏石群体快速多元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目前大量公开发表的奇石作品中,存在作品命名与传统文化过度重合、作品命名的重复化、对主题的过分解读等现象,这类作品表现的价值观与艺术的高雅性相背离,不利于培养正确的赏石审美观。对几类常见作品命名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类现象,奇石命名以传统民俗价值观为取向。传统价值观深藏在人们心中,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奇石领域,就是大量作品的命名民俗化。例如,奇石命名为“官财”,价值取向意为“升官发财”,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就显得相当刺眼;命名为“蟾”、“蝉”、“鼠”、“元宝”等,价值取向意为金钱,作品难脱低俗之嫌;不能全面否定传统的民俗意义,但要避免世俗的、过时的、落后的价值观;同时,传统化命名的作品数量过多,甚至唱主角,我们应该反思是否已经将奇石艺术“低俗化”了。

第二类现象,一些奇石作品的命名与某些文化符号的高度相关。诸如命名为“老子出关”、“观沧海”、“精忠报国”、“枫桥夜泊”等主题的作品非常多,宗教文化中的“如来”、“观音”、“达摩”等题材也很多。部分这类作品在市场上可以卖出高价。在评鉴这类主打文化牌的奇石作品时,一方面,不要被文化的光环效应所障目;另一方面,要判断作品的形式美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否则,容易盲目高价买入而承担贬值风险。过分强调文化性,导致标签化的文化符号掩盖了奇石的美学诉求(形式美),混淆艺术与文化的区别。

第三种现象,是对奇石主题的过度化解读倾向。表现为作品命名极力与典故、历史名人、政治经济等挂钩。例如,以“孙悟空”、“达摩面壁”、“鲁迅”等为题的作品数量较多;条形石,则命名为“神笔马良”;有一片树叶的画面石,就命名为“大业千秋”(叶同业)等,这明显存在过度解读之嫌。过度化解读体现在,形式与命名之间“有意味”的相关性非常弱,形式无法表达主题的内涵,经不起推敲、甚至有牵强附会之嫌。

四、如何正确对待奇石主题的价值取向

赏石群体多样化环境下,个体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不同的收藏风格。价值取向的差异化在赏石界具有普遍性,但存在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因为有些价值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进而会影响藏品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价值观的变化会严重影响作品的市场价格。奇石作为收藏品,如以某种价值观为标准,在一段时间之后,石界的或者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显著的变化,一些作品必然被淘汰或价值大幅下降,对石商和收藏者构成风险。

所以,广大石友必须重视奇石的审美取向问题,下功夫快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是关键。收藏家与媒体,有责任倡导审美价值的高雅化取向,避免世俗化。最后,以下几点作为本文的小结。

(一)“大俗就是大雅”,并不表示传统、民俗化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大雅”的形式美是基础,缺少形式美的“大俗”作品不具有稀缺性。

(二)文化容易感染受众,但仅有“文化内涵”、缺少形式美的支撑,仍然是普通的作品。

(三)解读能力很重要,是赏玩奇石艺术的关键能力之一,应恰如其分地、均衡地表现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创作者对自己藏品的过度解读却乐此不疲,但已经偏离奇石艺术之本。

总之,奇石的稀缺性体现在形式美,命名和文化内涵不具有稀有性。奇石本来就是高雅的艺术,高雅的价值取向是大势所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