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泥河湾 那遥远的乡愁

泥河湾 那遥远的乡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1 00:14:35
泥河湾 那遥远的乡愁
时间:2023-07-01 00:14:35     小编:

这里,几乎记录着中国华北地区人类早期的全部事件,涉及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囊括了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生物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和年代学等;

这里,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文化瑰宝,是探索人类起源以及文明史的一把钥匙;

这里,是世界独具特色的考古圣地,朝圣般的研究、考察人员络绎不绝;

这里,以一个科学术语名扬天下,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化门类;

……

这里就是闻名于世的泥河湾。

泥河湾,冀西北一个无法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准确位置的小山村,享誉世界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科学名词。

乡愁,在前行与回首之间

“人类从哪儿来?最终到哪儿去?人类总是怀着乡愁到处在寻找家园,这是一个情结,我们在这个情结的缠绕中,不停地出发又做梦里的回程。”

在作家梅洁的笔下,泥河湾考古被其以女性特有的笔触与视角诗意地描绘成了一段人类寻根访祖的征程。

粗略算算,泥河湾研究确乎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此后的十几年里,巴尔博、桑志华、德日进、皮韦托、步日耶,这些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的科学家先后走进了泥河湾,他们渴望找到证据来说明三四百万年前濒于灭绝的三趾马经常来喝泥河湾湖水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人类。后来他们几乎是俯拾皆是地获得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他们从化石里发现了人工作用的痕迹。于是,他们相信泥河湾一带在地球第四纪时期就有了直立行走的人类。

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开始建议把泥河湾地层与欧洲维拉弗朗期地层进行对比,从而作为华北第四纪初期标准地层之一。于是,“泥河湾层”便成为世界地质学界的专用名词。

1957年,曾发现了北京“周口店人”的贾兰坡等中国考古学家开始向人们提示:到泥河湾的地层里去寻找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吧。

……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中国的盖培、卫奇、贾兰坡、汤英俊、尤玉柱、李毅、谢飞、孟浩、成胜泉等数十位考古、地质专家在泥河湾跋山涉水,走峡谷、钻山洞,不辞万苦地寻找着最早制造工具的人群――虎头梁、侯家窑、小长梁、东谷坨、飞梁、马圈沟……这些千百年来定居在桑干河两岸的默然而贫寂的小山村,作为旧石器文化遗址,突然一起开始不间断地向现代人讲述着第四纪人――我们远古祖先的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发现人类的起源和生命不竭的前行。

泥河湾,东方人类的发祥地

完善的文化序列的建立对阐述、论证中国古人群对环境变化的独特适应方式和在本土连续进化的过程,是重要的材料基础和坚实的依据。

泥河湾湖相地层的下限是第四系的起始点,其上堆积着更新世各个阶段的地层,在盆地的各个部位可以将更新世地层近于完整地衔接起来。这些地层保存着丰富的软体动物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微体植物化石,指示着古人类生存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层层叠叠的沙质沉积物本身的成分、颜色、粒度、韵律和磁性变化也是重要的环境信息载体。这对复原古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提取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信号,揭示华北古环境特点和演变规律,十分重要。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威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马圈沟遗址 发现东北亚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

生物地层研究将人类生存的年代推向近200万年前,这些材料被普遍接受为东北亚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

小长梁遗址 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第一阶

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汤英俊等盆地东端的大田洼台地开展地质调查,于泥河湾层下部、早更新统地层中发现人类打制的石器。数次发掘,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数千件,更重要的是遗址地层及动物化石的古老性显示时代在百万年以上,古地磁测定其时代为136万年,亦有学者认为其时代为150万年或更早。 小长梁遗址将泥河湾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至100万年以前,开创了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纪元,对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研究以及探讨华北地区小石器传统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9年,中华世纪坛三大主体之一的青铜甬道全部铺设完工,最南端的第一块上面是距今100万年至300万年的记载:“人类已经出现。在中华大地,黄河尚未形成, 今天的黄土高原是茂密的森林和气候温润的大草原,我国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出现在这一时期直立人化石或文化遗存。最北处石器地点是河北阳原小长梁。中华大地的古人类开始用火。”

侯家窑遗址 发现珍贵早期智人化石

虎头梁遗址群 取得典型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材料

泥河湾盆地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揭开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周围同时期遗址分布密集,文化遗物数量多、类型丰富,有打制和磨制石制品、陶片、骨制品、装饰品、烧骨等,具有典型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典型特征。

1995-1998年夏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联合发掘的于家沟、马鞍山等遗址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纵深,科研考古硕果累累

为使泥河湾成为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叫得响的河北名片,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工作方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实施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取得了重要进展。

遗址数量迅速增加

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有了新的收获。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余处,涵盖旧石器时代早、中、晚的各个阶段。

随着泥河湾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 也许我们离远古的家园 已越来越近

石沟遗址发现马圈沟第一文化层、第二文化层之间的人类活动信息

石沟遗址发现马圈沟第一文化层、第二文化层之间的人类活动信息。石沟遗址位于渠沟东侧,紧邻吐丝叫遗址,黄灰红(YGR)地层组的下方,目前发现两个文化层,经试掘获得石器及动物化石百余件,对比发现文化层年代应相当于马圈沟第一至第二文化层的年代,即距今约150-160万年。

马圈沟剖面文化序列更加完整

在马圈沟剖面分3区发掘50平方米,马圈沟第一文化层与半山文化层之间新确认两个文化层,另外在泥河湾盆地最早的马圈沟第七文化层找到更多的材料,可以确认目前盆地内的最早人类活动。

照坡遗址考古发掘发现130万年前砾石层人类活动面

麻地沟遗址获得可靠材料

侯家窑遗址埋藏地层重新认定

侯家窑遗址为泥河湾遗址群中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是我国北方发掘面积最大、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其时代处于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阶段,因发现有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及古人类化石而闻名于世。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围绕在该遗址的争议也变得不可调和,特别是年代的争议,从四五十万年到几万年不等,年代认识跨度之大,严重影响了对该遗址的定性与认识。该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地质及旧石器时代文化上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该遗址年代认识不清,也影响到对盆地内比其早或晚的遗址的认识。

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2000余件,对该遗址文化内涵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且本次发掘按照新的发掘方法进行,完整测量了所有标本的产状,对研究该遗址的文化层分布、文化遗物的埋藏成因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禾尧庄遗址,猎牛人

禾尧庄遗址与侯家窑遗址同处盆地西部,文化遗物丰富,为建立该区域古人类活动的区域及相互关系,将禾尧庄遗址列入侯家窑遗址的课题项目,作为延伸性科研项目进行,目的是建立该区域的文化序列。

通过发掘,确认该遗址的文化遗物不是来自泥河湾层,而是产于河流阶地堆积中,依据周围地层的对比,该遗址的埋藏环境、地层、文化遗物等与侯家窑遗址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文化渊源上与侯家窑遗址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盆地西部有关现代人类起源的材料。

侯家窑遗址发现大量马、野驴的骨骼牙齿化石,有专家统计可代表一千多个个体,因而被称为“猎马人”,禾尧庄遗址与其时代相当,但遗址内出土的动物化石以牛类个体为主,是否可以称为“猎牛人”?

油房遗址,发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新线索

泥河湾盆地油坊遗址含有的石叶工业因素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这种石器技术是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境内此类考古文化遗存一直很少发现或面貌不清晰。

以油坊遗址为中心的泥河湾石叶工业遗存研究,关系到泥河湾盆地和东亚地区早期现代智人的演化、迁徙和扩散,对于探讨史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华北发达的细石器传统文化的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