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北欧的交响乐巨匠

北欧的交响乐巨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3:17:36
北欧的交响乐巨匠
时间:2023-01-06 03:17:36     小编:

据记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西贝柳斯几乎受到所有作曲家的崇敬,被认为是“自贝多芬以来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英国评论家塞西・莱格语),为此人们甚至不想再去听其他当代作曲家的音乐;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对这位北欧作曲家也特别推崇,这使得欧洲人很不理解。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应该说所有重要的作曲家都不会被忽视,但跟形势、随潮流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例如,以前较少演出的布鲁克纳和马勒,现在已成为音乐会的常演曲目。但反观西贝柳斯,却是另一番景象:若非诞辰纪念日,很难说有多少他的作品会出现在音乐会节目单上。

如今音乐会上演奏的西贝柳斯作品,大多还是集中在其少数主要作品上,首先是《第二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其广阔坦荡的风格和充满激情的结尾很受听众欢迎;还有就是音诗《芬兰颂》以及已经成为小提琴后浪漫派经典曲目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然而,即使在西贝柳斯诞辰纪念的重要日子里,他的大量作品依然难以在音乐会上听到。像《第四交响曲》或音诗《吟唱诗人》《塔皮奥拉》和女高音与乐队的《隆诺塔尔》,尽管富有原创力和想象力,但对于听众而言可能还不易接受。又有些作品如《列敏凯宁组曲》中著名的《图翁涅拉的天鹅》和《列敏凯宁归故里》,以前虽很流行,但现在也很难能见到演出了。其实西贝柳斯还写过许多无与伦比的配乐,并且也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曲的一流作曲家,然而由于这些戏剧或歌词主要是瑞典语和芬兰语,所以较少在北欧以外演出。

西贝柳斯那描绘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作曲技术是一流的,或许没有作曲家能像他那样对自然界有着如此密切的认同感。除了具有用音乐勾勒北欧景色的神奇本领外,他同样能十分形象地表现地中海南部的阳光世界。他是芬兰坚持民族性的乐坛英雄,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伟大作曲家。

《库勒沃》

西贝柳斯1865年生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北面的一个叫海门林纳的小镇,出生时名约翰(Johan),后来才采用法文名让(Jean)。当时的芬兰,像他们这样受过教育的家庭通常说瑞典语,而平民百姓则说芬兰语。

西贝柳斯两岁时,从医的父亲因伤寒去世,母亲因无力独自照顾三个孩子,全家搬回娘家居住。在外婆家里,西贝柳斯姐弟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姐姐琳达学钢琴,弟弟克里斯蒂安学大提琴,西贝柳斯自己学小提琴,十几岁时他已经为这个“家庭三重奏”写下了许多简单的室内乐曲。

《列敏凯宁组曲》

Lemmink?inen Suite,Op.22

1896年、1897年与1939年分别修订

《库勒沃》首演之后,西贝柳斯在音乐院任教,生活状况也有了改善。在作曲家及指挥家朋友(也是多年的酒友)罗伯特・卡亚努斯(1856-1933)的建议下,西贝柳斯创作了非常具有独创性的音诗《传奇》(En Saga,Op.9),这部作品再次证明了这位年轻人已经娴熟掌握了管弦乐作曲技法。第二年,他又完成了第一部无伴奏合唱作品――男声合唱《恋人》(Rakastava,Op.14),这是一首非常动听而又感人的小型合唱曲。这一年他还完成了一部组曲《卡累利亚》(Karelia,Op.11),作品歌颂了芬兰东北部卡累利亚(今属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

Finlandia,Op.26 1900年

1899年11月4日,赫尔辛基的瑞典剧院演出了历史剧《历史的情景》,配乐就是西贝柳斯写的。1900年7月,芬兰政府委派卡亚努斯率乐团赴巴黎万国博览会演出,西贝柳斯以曲作者身份参加,并在好友及资助人卡佩兰男爵的建议下将管弦乐组曲《历史场景》中的音乐改编为独立的音诗《芬兰颂》。但是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由于芬兰被划归为俄国,此曲只能换名演出。《芬兰颂》以“苦难动机”开始,继而出现“号召抗争的动机”,高潮之后是优美的民歌风格旋律,最后在铜管颂歌般的庄严气氛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九分钟。

1938年,此曲被人填入歌词改编为《芬兰颂》,成为芬兰的民族象征与“第二国歌”。

从1898年春天开始,西贝柳斯便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曲创作上。一年后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曲――《第一交响曲》(Op.39),1899年在赫尔辛基首演。乐曲中丰富的情感线条和斯拉夫式的浪漫精神获得了舆论的赞赏,但另一方面也可听出柴科夫斯基的深厚影响。

1901年,在卡佩兰男爵的资助下,西贝柳斯携家眷去意大利休养,其间构思了新的交响曲,并于第二年在芬兰完成了这部《第二交响曲》,该作品之后在赫尔辛基的首演也非常成功。这是他七部交响曲中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一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热情和希望。虽然它是依循传统而作的,第三乐章的结构手法也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类似,但还是可以看出许多个人特点,如将一些短小的主题逐渐组合成一个整体、用弦乐经过句来描绘空旷遥远的意境、尝试使用不寻常而又有效果的乐器组合等等。

通过音诗《芬兰颂》和两部交响曲,西贝柳斯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在交响乐这一体裁上赢得了非凡的声誉。

戏剧配乐《库奥莱玛》(又名“死亡”)

Kuolema,Op.44

1903年

《悲伤圆舞曲》的乐队编制比较特殊:一支长笛,一支单簧管,两个圆号,定音鼓,弦乐组。乐器虽少,但极富表现力,乐曲以鲜明的节奏刻画出幻想、怪异、悲伤与恐怖的瞬间变化,显示了西贝柳斯精湛、娴熟的作曲技巧。虽然这首乐曲在欧洲被频频演出,但没人向西贝柳斯支付版税。两年后,西贝柳斯又将配乐中的另外几个片段连接起来,改编为《鹤的场景》(Scene with Cranes),同样很受欢迎。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1903年与1905年分别修订

和众多伟大的协奏曲一样,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起初并不受重视。

舆论对这次首演的评论毁誉参半。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西贝柳斯为布尔迈斯特写的高难度演奏技巧,在诺瓦切克的弓下却变得毫无欣赏性可言。西贝柳斯自己对这部作品也不太满意,他在给好友卡佩兰的信中就表示要修改前两个乐章,他称“这是我目前最遗憾的事”。在1905年的修订稿中,西贝柳斯不但大幅缩减了独奏小提琴的主导性地位,增加了乐曲的交响化色彩,还对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作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因此结构更为集中,音乐的后浪漫派风格也更为明显,这很可能与1905年1月西贝柳斯在柏林听到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对他的启发有所关系。

这版修订稿显然比初稿好得多。1905年10月19日,这个修订版在柏林由理查・施特劳斯指挥首演,独奏者是约阿希姆四重奏团的第二小提琴手卡雷尔・哈利尔(Karel Haril)。这次演出相当成功,英国著名乐评家唐纳德・托维曾高度赞誉道:“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广受欢迎的时代也许尚未到来,但我认为它一定能取代门德尔松和布鲁赫的作品,而成为最具魅力的小提琴协奏曲。”西贝柳斯一生写过许多小提琴曲,但小提琴协奏曲仅此一首。 《D小调弦乐四重奏“友情之声”》

Voces Intimae,Op.56

1908年至1909年

1904年,尽管西贝柳斯欠着一屁股债,他还是决定举债在位于赫尔辛基北部一个叫耶尔文佩的森林围绕的乡村建造新的家园,新屋靠近图苏拉湖,西贝柳斯称它为“艾诺的家”。在乡下,西贝柳斯没了喝酒的环境,还得不断地还债,幸亏有政府提供的年俸,再加上来自作曲和指挥的收入,总算是渡过了经济难关。

1908年,西贝柳斯被诊断出喉癌――那是长期抽雪茄的恶果。他为此痛苦不堪,最后于当年6月在柏林成功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当然此后烟酒是再不能沾了。病愈后的第二年,他创作了《A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的大部分是在访问伦敦时写的。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别的作曲手法:全曲罕见地增加到五个乐章,有点类似古典派的嬉游曲;作品中某些地方似乎是受到了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启发,但却没有那样厚重;乐曲的配器很接近弦乐合奏,这恐怕与西贝柳斯长期写管弦乐有关。乐曲洋溢着温暖、纯真的情感,这也是在经历了大手术之后作曲家对生命的感悟。关于这部作品,西贝柳斯在给艾诺的信中写道:“这首乐曲能让人微笑,哪怕是在死前的瞬间。”此后,西贝柳斯再也没有写过弦乐四重奏。

歌曲

可以说,西贝柳斯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情感张力,创作水平也明显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

1911年创作的《第四交响曲》有着严密凝练的作曲手法,为西贝柳斯赢得了声誉。但人们在赞赏他及其高超的管弦乐写作技巧时,往往会忽略他美妙无比的合唱曲和歌曲。其实,西贝柳斯一直没有停止过声乐作品的创作。除了大量人声与器乐曲、无伴奏声乐曲之外,西贝柳斯对一般的歌曲也十分喜爱。他很欣赏鲁内贝格(Johan Ludvig Runeberg)等芬兰十九世纪的民族诗人,常常以他们的诗词谱曲。

西贝柳斯于1913年为女高音和管弦乐而作的音诗《卢旺诺塔》(Luonnotar,Op.70),歌词选自芬兰史诗《卡莱瓦拉》,内容是讲述宇宙的创造。这部作品是应芬兰戏剧女高音歌唱家艾诺・阿克特(Aino Ackté)之邀而写的,同年,她在英国格罗斯特市的合唱节上首演了此曲并引起轰动。

《第五交响曲》(Op.82)

1914年至1915年、1916年及1919年多次修订

1914年5月至6月,西贝柳斯第一次访问美国,回来后不久便开始构思创作他的新交响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芬兰断决了与国外的经济往来,人民生活变得十分艰难,这当然也包括西贝柳斯――他无法出国,德国出版社又取消了应该付给他的版税。战争给西贝柳斯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烦恼中他又恢复了喝酒的旧习惯――要知道他在手术后的七年内没有再碰过烟和酒,这曾让艾诺十分高兴――不过饮酒并未影响他的音乐创作,经过几次修改后,西贝柳斯还是完成了他最为明朗舒展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塔皮奥拉》

《塔皮奥拉》描绘大自然的气势和魅力超过了西贝柳斯以往的任何一部交响作品。塔皮奥是芬兰神话中的森林之神,塔皮奥拉意为塔皮奥居住之地,也就是森林。

芬兰国土的大部分是绵延不断的茂密森林,因此这部作品的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出版的总谱扉页上,印有作曲家摘自《卡莱瓦拉》的四句诗,大意为:“北国绵延的阴暗森林,迷藏着神秘的太古奇梦,那是森林之神的住地,精灵们在暗处晃动。”但西贝柳斯的音乐并不按神话故事的内容发展,而只是对森林里各种气氛的生动描绘。

《塔皮奥拉》可谓西贝柳斯的封笔之作。他在1931年写过合唱、小提琴与钢琴、管风琴等一些小作品,此后虽然写过《第八交响曲》,但都被他撕毁。西贝柳斯是一个对自己作品要求非常高的人,也许是他知道自己的创作才华不可能再超越《第七交响曲》了,就十分理智地搁下了谱曲之笔。

在他一生剩余的二十六年中,再也没有发表过一个音符。尽管如此,他在世时始终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那独创而有价值的风格,尤其是交响音乐上的成就,使他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应有的地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