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以图解读明中期青花瓷

以图解读明中期青花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2 00:19:30
以图解读明中期青花瓷
时间:2023-08-22 00:19:30     小编:

明代青花瓷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这三个朝代的“空白期”(亦称“黑暗期”)之后,至成化,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又得以全面恢复。因此,明中期是我国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

瓷器质量很高,被称为“青花瓷的振兴期”。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特征

成化早期,青花仍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官窑青花,用小笔触。因而青花呈色浓艳,在青花纹饰的笔道上带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图3)。成化中、晚期时,因“苏青”料断绝,遂改用江西乐平县所产的青花钴料,俗称“平等青”,又称“陂塘青”。青色淡雅,蓝中闪灰,给人以柔和、透彻的感觉(图4)。此后,再也没有永乐、宣德“苏青”料的那种颜色深浅不均及出现蓝黑色结晶斑点的现象。平等青适合于人物纹及各种题材的绘作与渲染,从而增强了瓷器上的装饰效果。因而成化青花瓷上的人物纹多见,这不同于永乐、宣德青花瓷。

成化以前,纹饰上有一支笔的绘画特点,致线条同图案轮廓内的青色常混为一体。成化时出现二支笔工艺,渲染层次多了,轮廓线分明了,与前朝有明显变化,此为时代特征之一。(参见图

1、图4)

2.弘治期 弘治朝前后共历18年,其青花瓷全面继承了前朝风格,器形、青花料与成化时期几乎没有太大差别。特别是一些无款识的器物,很难加予区分,以致学术界有“成、弘不分”之说。其实,只要掌握要领,这两朝的器物还是可以、亦容易予以区别的,至少在主体纹的构图上,成化与弘治各有风貌,特征明显,甚至可以说一目了然。

弘治时期,所用青花料与成化时基本相同,仍然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色泽灰蓝,呈色有浅淡的,亦有浓艳的。

3.正德期 正德朝历时16年,官窑的青花料早期多用江西乐平所产平等青,色泽较浅淡;民窑大多用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图5)。同平等青相比,石子青色泽稍显灰暗,但呈色稳定,亦有少部分器物发色深沉,有晕散带褐色铁锈斑。正德晚期改用“回青”料,色泽艳丽,蓝中泛微紫,与后朝嘉靖的青花相类。

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器物,由于青花色泽典雅多姿,在图案花纹上又以疏朗取胜,显得明快,故在明清青花瓷中享有盛誉。

就器形而言,“成化无大器”,是成化瓷在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尽管成化早期大多以宣德器为摹本,但所造之物胎体不厚,器形亦不大,传世品大多在33厘米大小以内,少见有宣德时的大器。而弘治朝偶见一些大件器。正德时,胎体多数较显厚重,这与前朝有明显区别,并生产有一些如梅瓶、出戟尊、葫芦瓶等造型凝重之大件器物。

明中期青花瓷纹饰及胎釉特征

1.成化瓷底部双边线近圈足的那根青花弦纹线(参见图

3、图4),颜色比较深重,而上面一根弦纹线则显清淡(注:耿宝昌先生语)。

3.肩部与胫部(下腹近底的部分),出现青花变体莲瓣纹与简化莲瓣纹(图9)。通常情况下,这类辅助纹饰不是成化便是弘治的;而肩部与胫部出现青花方体莲瓣纹与简化莲瓣纹之纹样,不是弘治就属正德(参见图5)。

4.胫部常饰以螺丝靥形莲瓣纹,而盖面纹饰大多与肩或胫部之辅助纹饰相呼应。这类螺丝靥形莲瓣纹边饰,明景泰、天顺时出现,成化时盛行。

5.成化经常模仿宣德纹饰,故多见夔龙,还有香草龙(参见图4)。晚明此纹样明代少见,即便有亦粗俗不堪。至清康熙朝,又见形象细腻、生动的夔龙与香草龙之模仿(这与康雍乾三朝喜好模拟大明瓷器有关)。

6.肩部常常饰有一周青花连弧纹边饰,此连弧纹自成化起经常出现在明中期的罐与瓶等立件上,系成化至弘治的重要边饰(图10),时代性极强。

9.成化喜以梵文(印度古代书面文字)做装饰题材,器物多为庙堂供器,书写的内容多属佛教经文、咒语之类。咒语的目的是消灾。正德惯以阿拉伯文做题材(图13),文字内容主要为吉祥语、箴言、《可兰经》经文及器物用途的说明。

10.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的十字杵纹,在成化时期极为流行。据《李朝实录》《明实录》《明史》等文献记载,成化后期,京师大建寺庙,宫中大兴法会,瓷器出现书写梵文、藏文以及与佛事等活动有关的题材,“这当与成化后期宪宗皇帝酷好佛教有关”。

11.成化官器釉内气泡细小、均匀、疏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鉴别时万万不可疏忽,以免误断或失之交臂。

12.器物的底足釉面同器身釉面色调经常不一致,底足釉面白,器身釉面色调为白中闪青。此特征始于成化,为前朝所不见。

13.明代的胎体洁白、细柔,釉质肥腴,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有些器物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但并非绝对,当综合器物全貌,避免以偏概全。

14.成化瓷器修胎规整,器身横接缝的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下塌)现象,碗、盘类等圈足较直、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涩底两种,以带釉者居多。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来得精细规矩,但质量大多上乘,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较好,绘画工整,这在明朝各代中最为突出,甚或超过晚明时期之官器。弘治民窑绘画有较多的为一笔涂抹法。正德民窑器胎体粗重,厚薄不均,横接缝的痕迹明显,碗的圈足较直、高。

15.明中期,民窑器的底部几乎多为涩胎,自嘉靖起,绝大多数为釉底。

16.明代民窑器物多见有类似竹丝般的刮胎痕,尤其在器内与涩底,系修坯时留下的。

此外,同清代瓷器相比较,总体而言,明代器物的釉汁更显肥腴、古拙,釉面不太平整,并多见漏釉、缩釉现象。而涩胎上,尤其在胎釉相交的露胎边缘处,多见氧化铁红,有的色泽淡淡的,有的浓烈呈橘红色。此类火石红现象元明时期惯见,入清后则不多见,是为时代特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