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民国教授印象

民国教授印象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8 00:40:58
民国教授印象
时间:2023-08-18 00:40:58     小编:

民国的学术生态究竟怎样,这从当时学生对教授的评论中就能略窥一二。

陈寅恪,这个被吴宓教授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时人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大学者,在学生笔下会是一番什么模样呢?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暑期周刊》曾刊登过一篇描写陈寅恪的小文章,其中有云:“上课铃响后,你们将看到一位里面穿着皮袍,外面罩以蓝布大褂青布马褂,头上戴着一顶两边有遮耳的皮帽,腿上盖着棉裤,足下蹬着棉鞋,右手抱着一个蓝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相貌稀奇古怪的纯粹国货式的老先生从对面彳亍而来,这就是陈寅恪先生了。”一位名闻天下的大学者,竟被学生称为是一个“纯粹国货式的老先生”,其样子之滑稽有似于乡村的跑账先生,或旧时的书贩子。陈寅恪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或书包,而是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用不同颜色的包袱皮,以示区别不同类别的书籍。佛经、禅宗的书一定是用黄包袱皮包着,其他课程的书则用蓝包袱皮。

伟大如陈寅恪者,尚且被学生如此戏称,遑论其他学者了。

“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长头高举兮如望空之孤鹤,肌肤黄瘦兮似辟谷之老衲;中等的身材羸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头在身子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犹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猿……”这是发表在1934年《清华暑期周刊》上的《教授印象记》中的一段话,描述的是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的形象。如此形象,岂止是不修边幅,简直堪称“冬烘先生”了。

曾昭抡,一位声名卓著的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人,却被学生描述成一个形迹怪异的“低能白痴”。“他所穿的大多是蓝布大褂,在外人看来总是皱皱巴巴,不太合身,且有些破破烂烂、土里土气,有时第三个扣子还要扣到第二个扣眼中,形成一个大斜襟。脸洗得好像不太干净,头发不整,胡子几天不刮,像个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卖油条或煎饼果子的小商贩。脚上的袜子似是没有袜筒,只到脚后跟为止。鞋子更是玄乎得令人头晕,总是一双蓝色或黑色布鞋,且鞋子前后有洞,近似于后来的塑料拖鞋或凉鞋,只能趿拉着走路。鞋中袜子的前头总是被脚趾顶破而不补,形成了鞋前裸露脚趾,后头露着袜子甚至脚后跟的古代游方和尚济公模样。”

“一个五短身材的人,秃光着脑袋,穿着宽大的衣服,走起来蹒蹒跚跚地,远远看去,确似护国寺里的一个呆小和尚,他的的确确是俞先生吗?”这是红学大家俞平伯的形象。“口吃得厉害。有几次,他因为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把脸急得通红。那种‘狼狈’的情形,使我们这般无涵养无顾虑的青年人想哄笑出来。”这是大哲学家冯友兰的窘样。“他那便便大腹,好像资本主义过剩生产,已达到了第三期的恐慌似的――瞧着瞧着,原来里面装的是一肚子的词源呀。”这是汉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的态……

类似这样的文字,在那个年代的校园可谓比比皆是,比今天的段子和微信还要流行。奇怪的是,那时的教授对此非但不以为忤,有时还颇为自喜,顶多是笑而不语,或是一笑了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