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体系现状研究

我国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体系现状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5:39:36
我国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体系现状研究
时间:2023-08-06 05:39:36     小编: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是学术知识生产、管理和传播的重要环节,具有学术导向、人才激励和传承精品等职能。文章通过调研我国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奖评奖文件,从奖项设置、奖项申报、评奖方法与评审程序、评奖指标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评奖现状,指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评奖制度与政策、改进评奖流程与方法及明确评奖基准与标准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为我国省级社科评奖体系的改进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科评奖;评奖体系;评奖指标

Abstract The award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xcellent achievem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ience knowledge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diffusion. It matters a lot for academic guidance, talent motivation and boutique heritag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wards file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t provincial level,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ppraisal system is analyzed from five aspects (awards setting, application, method, procedure and indicators) in this article to revea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ppraisal system at provincial lev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point out the defects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ppraisal system at provincial level and provide improvement opinions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 and policy, the process and method and the criterion.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wards; appraisal system; appraisal indicators

1 引言

评奖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成效的重要检验,对学术引导、人才激励、文化传承、优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部设立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被高校社科工作者视为社科界的最高奖项,但由于该奖项只针对高校社科工作者,评奖范围有限,因而不具有普遍性。而我国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各省市自主设立,是我国涉及面最广的社科评奖奖项,得到了国内社科工作者的重视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对于省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体系仍存在许多争议,评奖体系的合理性往往遭到质疑。如在奖项申报条件的合理设置、评审程序的公平公正、评价指标的科学可操作等方面,均有待改进。

评奖是评价的一种形式。国内关于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评审机制、评奖指标三个方面。在评价体系方面,刘大椿[2]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的迫切性;叶继元[3]阐述了构建人文社科评价体系的意义与可能性,并提出人文社科评价体系结构框架;邱均平等[4-5]指出研究成果评价是人文社科评价的核心,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三维框架。在评审机制方面,陈朝宗[6]在总结学术评奖制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学术评奖市场化及建立首席评审官责任制等创新思想;虞文等[7]基于因素分析法探讨了评奖的涉及面、评审专家的选择和监督机制、评审的具体标准等因素对我国社科评奖的影响。在评奖指标方面,任全娥[8]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杨家栋[9]等在总结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评奖办法作为制定实施细则的依据,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包括评奖总则、范围、组织机构、评选条件、程序、纪律等内容;实施细则于评奖开始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对以上几方面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申报表与专家评审表中包括评奖指标、量化评分标准等内容。我们运用科学计量学、分类统计、内容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省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文件的全面梳理,对评奖条例、评奖指标等内容分析研究,揭示当前省级哲学社科政府奖评奖体系的特点及问题,并尝试提出合理化建议。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评奖体系是指从奖项设计、成果评审到获奖作品产生等一系列环节的总和。对于各省市评奖通行的做法和共性问题,本文不再赘述,主要从奖项设置、奖项申报、评奖方法与评审程序、评奖指标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省市评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奖项设置

我国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基本上按论文、著作(含学术专著、科普读物、古籍整理、工具书、教材、资料书等)、调研报告(含成果转化类)三大类别,分三个等级进行设置。统计发现,有18个省市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当届各级奖项的计划限额,评奖结果也与计划数相差不大;规定计划限额固然便于评委对申报成果进行等级划分,但同时可能导致为了凑数量而轻质量,无法保证获奖成果的高质量。因此有的省市并未明确计划奖项限额,而是根据申报情况灵活设置。在奖金设置方面,给出明确奖金金额的省市仅占三分之一,但额度相比同等级科技奖差距仍然很大。与奖项设置相关的特殊政策统计结果(见表1)表明,青年社科工作者的成果总体来看未得到足够重视,大多数省市缺少相关政策;科普类成果最“接地气”,有利于提高全民社会科学素养,营造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氛围,却仅一个省有政策倾斜;此外,反映本省市特色、与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紧密的相关政策也很少。

3.2 申报资格

在参评人的身份要求方面(见表4),只有4个省市明确接收省外评奖人以本省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申报;表明各省更加看重本省人的成果而不是以本省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这种以工作者的地域归属为前提条件的评奖要求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地区实际发展问题的结合,以及跨区域的学习交流。另外,多数省市评奖过程存在“官味”问题,经统计发现旨在淡化评奖“官味”[14]的、具有针对领导干部的约束条例的省市不足三分之一。

3.3 评奖方法与评审程序

评奖标准与评审程序是评奖文件中的重要内容,是评奖透明度、公正性的主要体现,但通过对各省市评奖办法与实施细则的比较分析(评奖办法与评审程序的相关条例统计见表5)发现,仍有部分省市未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有的省市只列出评审框架,未对具体流程进行详细说明,评审专家的产生办法也很少被提及。

高水平、负责任的学术共同体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同行评议的效果[15]。外审(外省市专家)制度的采用一定程度能规避本省市专家的人情关系,增强评奖的公平性。但几个采用外审制度的省市未明确外省市评审专家的产生办法,也没有对学术类与应用类的成果加以区分。定量评价是对传统定性评价的补充,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专家评价作用,但仍有一半的省市在评审中未采用定量评分方法。单纯的定性评价易产生对作品创新性程度判断的偏颇,如果专家道德水准不能保证的话,极易滋生评价腐败;单纯的定量评价过于简单机械,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又可能背离了评奖初衷,因此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应成为评价的基本原则。

3.4 评奖指标

评奖指标是专家在评定作品创新性、学术价值、社会影响力时所依据的细化标准,是评奖体系中的关键内容。社科成果评奖指标主要体现在申报表和专家评审表两部分。申报表是对申报人及申报作品基本信息的简单汇总,是评审专家了解参评作品的首要渠道;专家评审表则将评价标准细化为具体指标及分值,为社科评奖提供了客观评价标准,通过对参评作品量化,不同作品之间的评价更具有可比性。

申报表的核心内容就是申报作品的价值和创新性,而作品能否获奖主要通过其创新性、学术价值及社会效益等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各省市(因上海市多年实行网上申报,未公布申报表信息,因此申报表统计未包括上海市)申报表中所涉及的评奖标准见表6)。 可以发现,各省市在申报表中反映出来的对申报作品的价值评价标准主要有参评成果被引用、转载、采用及转化情况,参评成果获奖情况,成果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申报表中含有该评价标准的省市所占比例分别为68.97%、62.07%、75.86%、75.86%,可见我国大部分省市采用了上述四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参评成果被引用、转载、采用及转化、获奖情况虽然能够为作品评价提供参考,但由于该项指标在申报表中只要求作笼统描述,未对填写内容进行详细规范,无法凸显参评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且该指标均由申报者自行填写,加之申报作品数量较大,可能导致评审部门无法对申报者所填数据一一进行核实,因此数据真实性难以确保。22个省市在申报表中对参评成果的“创新性、学术价值”、“学术影响、社会效益”列项强调,其他省市多以“成果主要内容简介”项代替。此类内容是申报者对申报作品的自我评价,要增强其在最终评价的参考价值,需要与参评作品被转载、引用情况,获奖情况等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对申报成果进行评判。

事实上,评审专家对于申报作品的价值评价很大程度依赖于阅读作品之后形成的主观判断。为将作品价值进行量化,使参评作品之间具有可比性,一些省市在评审过程中采用了专家评审表。专家评审表是评价者基于主观判断和细化指标,对参评成果进行价值评定的重要依据。一方面评价者需对参评作品进行定性的主观判断,主要通过“专家评语”项予以体现;另一方面在评审表所列的各指标中,评价者需以相应的分值对作品价值进行量化,主要分为理论创新、学术贡献、实践意义等方面,因此专家评审表的应用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较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方法。然而,我们发现全国仅有5个省份(福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公布了社科成果评奖专家评审表,所占比例仅为16.67%。评奖过程中专家评审表的缺失,使作品评审缺乏客观评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奖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4 创新省级哲学社科奖评奖体系的对策

前文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级哲学社科评奖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奖项设置、申报资格设置的合理性,评奖方法、评审程序的公平公正,评奖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现政府社科奖的功能,应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和评价的复杂性。对于省级哲学社科奖的评审,应着力创新制度设计,科学论证、缜密安排。

4.1 完善评奖制度与政策

进一步增强评奖制度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对评审流程、各级评委(专家)构成及产生办法等事项在评奖文件中进行详细说明;评奖组织者事前应建立专家遴选制度及信用考核制度,对以往信用度低的评审专家将取消其评委资格;同时应完善评审监督机制,建议创设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科学者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评奖过程各个环节;可考虑及时公布评奖日程和日志,接受学术界和社会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学会及专家学者应制定更多的相关政策,为评奖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管理措施。

4.2 改进评奖流程与方法

评奖是以评奖文件起草颁布、专家遴选、作品申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复议等多个密切相关的环节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完善,都会对评奖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促进评奖工作有序进行,必须改进并完善评奖流程,使其环环相扣,保证评奖结果质量的可靠性。

另外需合理设定奖项数量及评奖对象,针对具体条例,各级奖项数量应依据当届成果申报情况进行设置,并以保证获奖成果的质量为首要原则,宁缺毋滥。若按学科划分奖项限额,可以将社科工作者及其成果总量在各学科的分布情况作为划分依据;针对申报作品的时间限制,应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各学科的引文分布、引文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以及被引的半衰期进行测算,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成果年限要区别设置并适当延长;评奖过程中,应发挥同行专家主体作用,结合科学制定的专家评审表,坚持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为推动以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要鼓励省外评奖人以该省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申报;青年工作者尽管学术积淀较少,但他们思维活跃,往往能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乃至新理论,应对其成果的创新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仿照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分类考虑设置青年奖。尽可能减少申报人行政职务对评奖结果的影响;外审制度逐渐在社科评奖中得到重视[16],但考虑到省外或国外专家对本地区的了解程度,对应用类成果不建议全部采用外审。

4.3 明确评奖基准与标准

明确评奖基准,需根据当届奖项数量等情况,对参评作品设置一个基准。如初评得分低于基准线的作品,或经评审专家投票表决,票数低于基准票数的作品,将不具有下一轮的参评资格。该基准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每届评奖时各学科发展情况、作品申报情况及奖项奖级设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评奖标准中涉及的被引用、转载、被下载、被推荐等定量评价指标要有据可查。就引用次数这一指标来说,被引次数多寡是与评价所使用的数据库有关。中国知网(CNKI)由于收录期刊多,一般被引次数相对较多,而CSSCI收录的都是高影响力的期刊,数量较少,被引次数一般较少。对同一作品,不能简单得出前者优于后者的结论,因为这里有引用质量的差异。为了增加可比性,建议明确限定数据采集的数据库和施引文献的期刊级别(如CSSCI、SSCI,并排除自引)。对科普类成果的评价可引入更加面向大众的Altmetrics指标为补充。对定量指标的权重设置,既要考虑指标所揭示的成果质量信息,又要注意使该指标有较好的区分度。另外,考虑到评奖人的道德水准因素,申报表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往往会有瑕疵,有时评审专家不能对申报信息进行充分核实,因此,应尝试在初评阶段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介入到成果信息的核查工作中。

5 结语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多、环节多。另外还有有限时间等条件的约束。为保证社科评奖质量、保持评奖公信力,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政府奖、学会奖评奖经验,全面加强评奖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公平性的制度建设,尤其是同行专家队伍建设。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为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方网站发布的评奖文件做静态考察,而未对我国各省市的整个评奖过程进行田野调查,研究难免存在不足。后续研究中我们将着眼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田野调查等手段,对省级哲学社科奖评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考察。 参考文献:

[2] 刘大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之审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54-59.

[3] 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2010(1):97-110.

[4] 邱均平,谭春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意义、体系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67.

[5] 邱均平,谭春辉,任全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研究现状与三维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138-141.

[6] 陈朝宗.论社科学术成果奖励评定制度的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5):67-69.

[7] 虞文,周亚霆.基于因素分析的社科成果评奖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100-103.

[8] 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51-5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