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8 00:44:06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时间:2023-08-18 00:44:06     小编:

表现性测验是让孩子们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直接进行思考、尝试,然后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表现性测验更加及时有效,更能把课堂学习内容和测验内容联系起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同时,也起到了应有的反馈及调控的作用。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性测验其实就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编制得好的表现性测验(表现性评价任务),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实施于课堂。

一、案例呈现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健康发展、健康成长为前提”,基于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老师们选择这样“一举两得”的表现性测验并不鲜见。随着生活德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更加重视将德育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表现性测验在课堂上有独到的作用,它树立了儿童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更加鲜活立体。

下面以四年级上册《走近不同的家乡》来说明。

1.提出表现性任务:

师:同学们,(出示图片)这6张图片就是妞妞、水生、虎娃这三个小伙伴向我们展示的他们家乡的照片,可是不小心被打乱了,你能不能根据他们说的话,帮这些照片找到他们的主人呢?

生:能!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想这个任务是难不倒大家的。

师:(边播边说)她是妞妞,她说:“我们家乡的大米最有名。”这是水生,水生说:“我们出门划小船就到小伙伴的家里。”这里的交通方式不一样。(板书:交通)最后一个小伙伴是虎娃,他说:“我们这里的房子非常特别。”

2、确定评价标准: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小组里面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

生:找到他们家乡的图片。

师:嗯,能够判断正确。(板书:判断正确)

师:我们是小组完成,还要有些什么要求啊?

生:要配合。

师:我们在小组活动中,老师更加关注你是否积极加入到活动当中去,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板书:积极参与)

师:如果准备好了,小组的负责人就可以把材料拿到桌面上来了,帮助妞妞、水生和虎娃找到他们的照片。照片后面都有胶纸,可以直接贴上去。

在上述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编制了一个表现性测验:以主人公的三句话为线索,帮妞妞、水生、虎娃找到他们散落的家乡图片。测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巩固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过程。嵌入到课堂中去,非常适时,不露痕迹地反馈了教学效果。这样的表现性测验毫无压力,深受孩子的喜欢。我们不难看出,编制好一个理想的表现性测验,运用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去,是表现性评价信度和效度的重要保证。

二、四种表现性评价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下述四类教学活动可以成为《品德与社会》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编制这一类评价工具,不仅能够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发现儿童的发展优势,还有助于教师在后续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经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一)口头表述:易于迁移,便于纵向观测

口头表述是指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如做小组交流、课堂演讲、参与辩论等。通过口头表述的测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学生日常生活中都要完成许多类型的讲话任务。这样的表现性测验不光是对于学科教学有好处,对孩子们适应社会生活也有极大的帮助。要完成一个口头表述任务,讲话人必须向听话人简短地陈述某些信息。这一过程包括决定要说什么,将信息组织起来、根据听话人和场合的情况改编信息、选择传递信息所用的语言,最后正式表达。可见这是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

同样的口头表述测验,在不同年级要求是很不一样的。中年级主要是关注表达是否流畅,信息是否准确,高年级则关注表达的合理性等。比如,“讲述家乡故事”的评价量表中,针对四年级上台讲述的特点,教师在讲述内容、身体语言、眼神接触、语言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见表1)

这一类型的表现性测验占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的绝大部分,它最大的特色是有利于迁移。如上述评价量表也可用于其他上台讲述的活动,如讲述家乡水的故事,讲述家中四大件变迁的故事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材内容作一些细微的更动,大体保持一致。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在不同的表现性任务中反复使用同一个评价量规,可以纵向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更能体现评价工具的作用。如表达流畅的人数从三年级的20人到四年级的35人,这一数据就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进步了,评价工具使用效果显著。

(二)创作作品:注重整合,提高综合素质

这类任务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是要求学生创作一篇文章、画一幅平面图或者制作一件东西等。完成这类任务,要求学生不仅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且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敢的冒险精神等心理素质。因此,通过这类任务的测查,可以评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如“现代化的厨房”绘图比赛,既有“色彩运用”“形象性”这样美术方面的要求,也有“富有想象力”“时间安排合理”等其他方面的要求。(见表2)

这类表现性评价量规不容易迁移,但具有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比如:在“一起画我们的学校”后,要求小组里共同完成一幅学校平面图。那么小组里不仅要学习分工合作,还要综合运用数学学科的“方向与位置”概念、美术学科用色块表示图例的技能等等。 参加这一类表现性任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价值。它可以科学地检测出学生的多元能力,引导儿童朝着明确的目标去反思、去努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

(三)模拟表现任务:真实反映,促进知行统一

模拟表现任务是为配合或代替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局部或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而设立的表现性任务。例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法庭审判、市政会议、招聘面谈等活动,一般来说,在完成模拟表现任务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高低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等都能较好地反映出来。

在许多情境下,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所显示出来的技能和能力,是其在未来真实情境中表现的一种准备。如,关于诚信的话题讨论中,教师设置了一个模拟表现任务:“丁丁承担了小组查阅资料的任务,明天要代表小组在班里汇报,可是,丁丁参加完足球比赛后已经又累又困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中,交出了几份不同的答卷。有的认为“先睡一觉,明天一早再起来做吧”;有的认为“让妈妈打个电话给老师,请求老师原谅”;有的决定“让妈妈帮忙把资料准备好,明天自己去讲”;也有的决定“打电话给组里能力最强的孩子,告诉他情况,问他是否愿意帮忙”……这些,无疑都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反映。通过评价这些反映,不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有力、更直接地指导学生生活。

由此可见,这一类表现性任务的优点在于:有助于知行统一。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越高,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时,就已经通过实际的例子使道德行为更为清晰了。它可以帮助教师明晰教育对象的情况,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提高课堂实效。

(四)调查研究报告:多维体验,发展知情意行

调查研究报告是品德与社会活动中经常要求学生完成的一类表现性任务。它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将掌握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通过完成这一类表现性任务,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探究活动的能力,也展示自己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促进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如四年级《感受健康的生活》一课,老师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采访社区里的5个人,询问他们周末的休闲方式。这一任务看似比较简单,其实涉及到孩子的交往水平、观察能力还有记录分析的水平,孩子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在活动前,我们共同制定了这样一个评价量规。

在这个量规中规定了孩子们完成的目标指向,特别重视记录和分析的部分,促使学生充分投入去思索。《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过更有价值的生活,而这类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就可以对这种生活能力做出相应评价了。同时,当我们把儿童置于社会情景之中进行学习,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容易在多维体验中得到提升和内化。

在实际的教育评价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几种表现性任务呢,教师们除了考虑所要评价的内容外,还考虑着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因素,使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发挥最大作用。在课堂上,表现性测验的评价,并非老师一手包办,也可以在师生对话中产生。师生共同制定的标准就是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公认目标,能有效地促使孩子们更加投入、更加高效地学习。经常让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表现性测验时学生可以自我监测、自我调整,以最佳的状态,完成测验,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四种不同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使得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更加严谨而充实,鲜活灵动、智慧共生。它们不但使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也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具活力和魅力。可以说,一个理想的表现性测验,既是学习评价的指南针,又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与课堂紧密结合,表现性测验方能释放更多的效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