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将高职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思考

将高职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1 03:03:09
将高职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1-21 03:03:09     小编:

摘要:通识教育是“培育具有文明素养、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的教育。高职礼仪课程教学有助于让学生掌握个人礼仪规范,把握社会交际中的是非关键,成为一个文雅、明礼、诚信的人。文章分析了高职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公关礼仪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将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个舶来概念,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主要是为纠正高等教育过窄的专业和过重的功利导向,最先出现在《耶鲁大学报告》中,意思是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20世纪40年代蔡元培、梅贻琦、冯友兰等受到良好教育的归国之士,针对当时我国大学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的弊端,积极倡导通识教育。到2000年前后,国内一些本科院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相继开设通识教育的选修课,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提出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通识教育的普及化也表现在国内的高职院校陆续对通识课程的大量开授。

一、高职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专业特性的职业礼仪已成为大学生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如何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已成为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及每一位高职学生面前必须思考的一大问题。

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具有浓厚的职业色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视对他们包括职业礼仪在内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礼仪,才能使他们的个体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础,是大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但职业礼仪行为不可能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只有在系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被理解、吸收、消化,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礼、懂礼、习礼、用礼,通过多次的实践和练习,养成自学遵守的良好行为习惯。

大学生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来验证学生拥有的资质、行为和技能,但更多的隐性礼仪素养需要我们通过礼仪教育加以实现。礼仪作为沟通的载体,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好像是学生的名片,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人际沟通的通行证。把礼仪课程引入学校的通识教育,并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职业礼仪的学习训练,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礼仪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成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气质高雅、举止得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比本科院校整体偏低,受高职办学定位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为追求毕业率,把培养上手快的学生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重技能、轻素质”,使礼仪课程教学附属于专业教育。受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误以为学好技能就万事大吉,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各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证上。事实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肩负着学生求知和做人两方面的责任,求知和做人都要以良好的礼仪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强调的是“成人”,而不是“治器”。学校育人功能异化,使学生礼仪意识淡薄。

2.礼仪课程的开设有专业性

在调查了高职礼仪课程开设情况后发现,一些服务性较强的专业,如文秘、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主持与播音等专业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礼仪课程,如《秘书礼仪》、《商务礼仪》、《旅游服务礼仪》和《现代礼仪》。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或自学等形式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而公共选修课因为课时数、开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和丰富上有所欠缺,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系统的礼仪课程,出现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和交际能力的问题。[1]

3.礼仪教学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仪教师作为礼仪知识的传播者,应首先做到知礼、懂礼、守礼。在师资结构方面,礼仪课程专任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礼仪课教师是由其它专业课老师兼任且均为自学或简单培训,加之教师在评职称难、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的情形下,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进行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团队中,基本上没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富有礼仪服务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由于理论教师在礼仪规范和操作方法上的不规范,尽管教师主动示范,但不能使抽象的规则达到更好地应用。

4.礼仪教学理论课时较多,实践偏少

良好的礼仪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培训才能习得。而目前,礼仪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学内容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礼仪教学受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校内实践教学环境的影响,实践课时开出率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上还是教师在标准教室里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很多学校没有形体训练室、化妆室,仪容、仪表、仪态的训练不能很好地展开,加之校外实训基地缺乏,导致礼仪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三、将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途径

通识教育着重教育的内在价值,侧重于人的精神意识的现代化。将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礼仪修养,强化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做人的人格教育,可为学生在工作上树立优良的职业操守打下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通识课程委员会”,对礼仪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创新,使其精致化、规范化。 1.把礼仪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爱因基坦指出:“用专业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把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的通识必修科目,写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像大学英语课、大学体育课一样,规定相应的学分,放在入学后第一学年修完。礼仪课程任课教师要与教研室主任和辅导员老师一起认真研讨教材,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行业特征,以及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对礼仪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地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规范礼仪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重视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公关礼仪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基本教学方法,全面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项目做载体,把实践作为主要教学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养成和实际操作能力,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制订独立的礼仪课程实训计划。要像重视理论教学一样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践课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总课时的40%。为克服公关礼仪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建议将礼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分开设置和执行,要求两类教学的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沟通和衔接。通过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结合实习、实训场所作为礼仪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3.改进礼仪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礼仪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和学的过程管理,改变课程学习前松后紧的传统方式,使礼仪知识能够边学边用。考核可采用独立单元模块任务考评,累计合成期末成绩的考核方法。在相对独立的几个模块中设有规定实训任务,各任务完成后成绩累计占课程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含课堂练习、作业和课堂表现),各模块考核若不合格可以随时申请补测,如最后累计仍不合格的,必须进入下一学期的补考,由此形成礼仪知识传授与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

4.体现礼仪教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5.注重隐性课程对礼仪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