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德钦藏传佛教源流梳

德钦藏传佛教源流梳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8 00:37:22
德钦藏传佛教源流梳
时间:2023-08-28 00:37:22     小编:

德钦作为藏族聚居地,藏传佛教流传地,其历史自然离不开藏民族的发展史,佛教的流传和佛教寺院的建立是与藏族的各历史阶段、事件、重要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元六世纪,在今西藏雅砻河谷地区山南的一支藏族先民逐渐强盛,在长期的征战和扩张中建立了一个奴隶制王国一吐蕃王国。公元七世纪初,这个王国的第三十三代赞普(国王)松赞干布将这个被称为“吐蕃”王国的政权中心从雅砻河谷迁到了拉萨。他不仅统一了青藏高原,其势力还扩张到今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等地。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国王松赞干布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创造文字,与中原的唐朝,西边的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佛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了藏族地区。公元八世纪,吐蕃势力一度扩张,国王器弩悉弄(公元676~704在位)南征西洱河(今洱海一带),南诏国归顺吐蕃,吐蕃在今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附近设立神川都督府,统治这一地区百余年。公元752年,器弩悉弄之子赤德祖赞国王册封南诏王阁罗凤为“赞普钟”,吐蕃与南诏一度结盟。赤松德赞继位后,吐蕃大力兴佛,建立了藏区第一座寺院一桑耶寺,还任命佛教僧人为相,开创了僧人干预政治的先例,佛教紧随着吐蕃政权的扩张而得以传播。公元794年(唐贞元十年),南诏大破神川府,吐蕃势力收缩到澜沧江西岸,但是,随着吐蕃军队和政权的南下,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到了德钦,并从此扎根。

相传当年莲花生大士到卡瓦格博(梅里雪山)地区,降服卡瓦格博山神并化导山神崇佛行善,这应该是其弟子到迪庆境内化道的民间记忆。莲花生大士的二十五大弟子之一的巴郭・毕若杂纳,为藏域最初出家七尊者之一,他去印度学成归来后受到印度在藏僧人以及苯教徒们的排斥,但在赤松德赞的秘密保护下,翻译了《六十如理论葡说》、《无边光明佛号赞》等多部经典。传说他译经的消息被王朝中的权势派知悉,王后蔡邦萨想用美色使他破戒,败坏多年修行功德,但毕若杂纳毫不动心,这下惹恼了王后,造谣说佛教密宗大师毕若杂纳在王宫调戏王后,便向藏王要求处死他,藏王赤松德赞找了一个毕若杂纳的替身当众处死,暗中把他流放到康区察瓦岗一带,并在这一带修行传教。在巴袄・查通列绕多吉所著的《卡瓦格博外传圣地志》里记载着卡瓦格博外传路上有他开掘的圣水“毕若杂纳加持水”。

《新唐书・南诏传笺证》云:“《张胜温画卷》中所有密宗诸尊,其名目与西藏略同,是南诏之佛教,实由吐蕃传入。”由此可见,此时佛教已由吐蕃经迪庆传入南诏。也就是说,唐中期,迪庆已有佛教传播。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村曲赤通发现了一处藏传佛教摩崖石刻,该摩崖石刻分布在金沙江西岸,羊拉公路西侧一面南北长400米,高200米的崖壁上,画幅总面积6平方米,共有5幅,其中2幅为莲花金刚、1幅为莲花观音、1幅为四臂观音,还有1幅已模糊不清。一尊莲花观音像、一尊莲花金刚像和一尊四壁观音像在崖壁南面距公路高约80米的地方依次从南到北排列,另外一尊莲花金刚像和模糊的画幅在崖壁的北下角公路边。从该石刻的部分题材看,明显地具有藏传佛教前弘期以及宋末元初的特点。佛像最初由赤铁矿颜料绘成,并有多次后期补刻和绘制的痕迹,有些地方可以看出线条已被岩浆覆盖,这说明佛像最初绘制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根据藏传佛教发展史来看,莲花观音是佛教早期观音菩萨的形象,盛行于佛教早期约公元二至七世纪的古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在中原和藏区都极为少见,其造像在云南的发现与吐蕃南下经略南诏并将佛教带入云南的历史应该有密切的关系,莲花金刚的造像常见于宋末元初,具有明显佛教后弘期的特点。因而,此处摩崖石刻出现年代,除去佛教从拉萨附近传到此地的时间跨度,按崖壁画的部分佛像的特点,应该是藏传佛教早期的遗作。据此,州内外相关专家初步认定该摩崖石刻最初为唐代中晚期作品,也就是说德钦境内佛教的流传与吐蕃国王器弩悉弄南征西洱河,经略德钦地方的年代是相吻合的。 唐中期(公元八世纪)直至元初(公元十三世纪),佛教虽说在德钦有传播,但并没有能够创建寺院,形成规模化的传教,仅仅只是停留在有零星的修行者或游方僧(例如上述莲花观音像的创作者)游离于此。

丽江木氏土司木增(1604-1674年)在位期间,借噶举派的影响以优礼方式经略康区,而噶举派则借木土司的势力扩大自己的教区。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噶举派在迪庆境内广为传播。据民间传说,德钦羊拉的扎加寺、布顶寺、觉顶寺等是由来自“降域”的活佛或僧人创建的,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据《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第悉・桑结嘉措(1653-1750)著)记载,格鲁派在现德钦境内最早建立的寺院为羊拉则木寺。该寺由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弟子江玛尔当・则木仁波切所建,但是期间受到“一些丽江人的狂顽作梗”使寺院空废,后来托莲花手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的恩惠,任命嘉央噶哇洛追为上师,方始恢复。这一记载也证实了当时确有“降域”(纳西地区)的活佛或僧人在该地活动。

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硕特部占据中甸,迪庆进入藏传佛教格鲁派噶丹颇章政权治下。公元1674年,以中甸噶举寺院甲夏寺为首的迪庆境内各噶举派寺院在丽江木氏土司支持下,联合境内宁玛派和苯教僧侣,引发了反对格鲁派及和硕特部统治的战火。在巴图台吉和乡佐农布为首的蒙藏联军攻击下,尤其是受命前来镇压迪庆噶举派反抗格鲁派战斗的木里地方格鲁派寺院僧兵的主动攻击下,噶举派武装一触即溃并被消灭。蒙藏联军关闭了中甸、德钦一带的大多数噶举、宁玛、苯教寺院,解散了这些寺院的僧侣,没收寺产,让大多数寺院改宗为格鲁派寺院,并新建了迪庆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噶丹・松赞林”。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藏历木虎年)德钦境内原为噶举派寺院的德钦寺、红坡寺、东竹林被格鲁派兼并,改宗格鲁派,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五世达赖喇嘛分别赐名为“噶丹・德钦林”、“噶丹・羊八井林”、“噶丹・东竹林”。德钦境内现有的格鲁派寺院基本都是该时期由噶举派改宗的。境内噶举派寺院只保留了达隆噶举派寺院云仙寺和噶玛噶举派寺院禹功寺(扎西曲批林)。至此,格鲁派完成了在迪庆的政教统治地位,并延续至解放前。

宁玛派是最早传入德钦境内的藏传佛教教派,在德钦境内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唐中期,但是当时并没有创建寺院,形成规模,寺院在德钦的创建时间较晚。境内宁玛派寺院的建寺年代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是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的噶陀寺和几位宁玛派佛教大师有着极深的渊源和密切的关系。 卡瓦格博・南喀曲吉嘉措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到德钦传播佛法的宁玛派大师,他在各地新建了许多寺庙,使宁玛派有了传播场所,宁玛教法开始在德钦普及。据《噶陀寺志》记载: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出生于察瓦岗地,幼时自醒先世饱学之习性,不久即遍知显密教法,到噶陀寺拜谒贤哲益希坚参,师从北巴・郎卡坚参、郎卡北,成为旧译金刚乘教法之主,于卡瓦格博雪山中新建修行处,迎请身依觉吾南喀扎西至此修行处,敬为主要能依。在布博、察瓦岗、绛域(丽江纳西领地)等地新建了许多寺庙,长久护持教法之功业无与伦比,并为此终其一生。《噶陀寺志》中有关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的出生地大概只说是察瓦岗,在图登协珠格韦威瑟著的《康区雪山圣地卡瓦格博指南:仙人授记之太阳》(以下简写为仙人授记之太阳)中有写到:“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于藏历第七绕迥(1387年至1446年之间)前期显示各种奇特征兆诞生在卡瓦格博面前的‘聚’(德钦县城所在地)”。就如《噶陀寺志》和《仙人授记之太阳》中所说,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在噶陀寺学成后回到家乡卡瓦格博区域,在觉吾・南喀扎西(飞来寺)新建静修室。噶陀斯度仁波切和佳斯・邬坚丹批仁波切所著的卡瓦格博相关文集中详尽记录了他在修建飞来寺期间用神通搬运所需木材的事迹,这也是在德钦民间数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的故事。之后,他又在位于荣宗村的巴究庙以及位于明永村的莲花庙等地开启圣地,传播佛法,最后在飞来寺附近的“董觉岗”圆寂,在火化时有许多殊胜现象出现,由彩虹形成帐篷并降下舍利雨。

就云南德钦来说,卡瓦格博・南喀曲吉嘉措之后对宁玛派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要数佳斯・邬坚丹批仁波切。他把原先衰败的古寺全部修复,并新建了多座寺庙,对宁玛派在德钦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噶陀・斯度仁波切不但和格鲁派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给德钦各地的山神写了敬香文,以及有关圣地卡瓦格博的文章,并在德钦广传宁玛教法。

解放后,德钦县的藏传佛教虽然经历了劫难,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藏传佛教得以恢复,并有了长足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