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松山湖:教育生态的涵养之源

松山湖:教育生态的涵养之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1 02:28:56
松山湖:教育生态的涵养之源
时间:2022-11-21 02:28:56     小编:

松山湖大道是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往东莞市区的黄金通道,被誉为绿色生态休闲走廊景观大道。驾车行驶在这条依山就势的大道上,游者体会到的不仅是现代交通的便利与舒适,更有饱览山湖间“落霞与白鹭齐飞”之美的享受。

据悉,这是松山湖建设者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开发理念,对生态资源实行保育性开发的成果。坐落湖畔的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承创新文化之底蕴,得自然山水之灵气,在刘建平校长的带领下,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宛如这松山湖大道,很生态!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郭元祥教授评价说:“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我考察过数百所中小学,像松山湖中心小学这样基于课程的‘跑道’,建设学校文化、建构意义课程、创新课程制度、深化学校变革的学校真的太少了。”

今天,松山湖中心小学呈现出的蓬勃气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界人士对其成功之道也是评说热烈、异彩纷呈,因版面所限,现采撷几位评说,编辑如下,以飨读者。

王健: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核心素养。

当前,“东莞制造”正在向“东莞智造”转变,东莞教育也在向东莞“慧教育”发展,我们目标是变“有学上”为“上好学”。“慧教育”可从四个维度来理解,第一个是“智慧”的“慧”。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技术、新方法,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逐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共享。第二个是“汇聚”的“汇”。汇聚各种资源、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三个是“学会”的“会”。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让老师安教、乐教、善教;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第四个是“实惠”的“惠”。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惠及千家万户。松山湖中心小学是我市“慧教育”的先行者、排头兵。

松山湖中心小学出身“名门”,恰逢盛世,其2006年开办时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小学部,在南粤百年名校东莞中学怀抱孕育三年后,2009年整体搬迁,独立建校,这一时期正是东莞教育完成联合办学,走向内涵发展之际。学校建设者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些优势,秉承了东莞中学的办学思想,创新落实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所倡导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工作思路。

笔者与这所学校有不解之缘,建校前的小学部阶段,曾和刘校长一起谋划学校课程再造的蓝图与推进。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也是笔者最为欣赏和期待的。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课程构建与实施的价值指向尤为重要。面对新课程,是机械地执行,还是功利地取舍?是以学校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探索实践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其一,学校课程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从国家一统到学校为本的“一度回归”。学校走的是整合与联动的路子,形成了“融通式课程体系”,不是做加、减法,也不是将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分而落实,而是将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统整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这种做法与美国教育学者布拉泽、卡佩鲁蒂等人所提出的学校课程系统的课程连续统一体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二,学校课程设计正在进行从学校为本到学生为本的“二度回归”。学校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意在培养完整的人。

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核心素养。松山湖中心小学进行的学校课程再造,已经惠及无数学生,相信将惠及更多学生。

(王健,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文丹枫:这一课程体系可谓“全人课程”,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

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看见“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起初并没有什么感觉,笔者将它当成许多学校都常见的一句口号。在了解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看到数学教师除了任教数学课外,还是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领头人,科学老师同时还是教师发展项目负责人,语文老师还兼任一门兴趣爱好葫芦丝教师……笔者对该校鼓励教师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这样的设计大感兴趣,也激发了笔者深入了解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浓厚兴趣;当接到陈果老师邀请笔者担任品德主题活动俱乐部导师,笔者欣然答应,吸引笔者的不是导师头衔,而是这里的学校课程再造。

因为担任俱乐部导师,有机会拿到刘建平校长带领教师编著的《学校课程再造》《教师发展生态学》进行探讨,发现学校的课程设计关注了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也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近距离走进教师的课堂,不仅被教师刻苦钻研的精神吸引,更被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引领学生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等细节所折服。

这一切让笔者联想起美国教育家隆・米勒(Ron Miller)提出的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目的:唤醒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学习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松山湖中心小学在实施课程再造过程中,提倡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这一课程体系可谓“全人课程”,很好地诠释了加拿大著名教育家约翰・米勒“全人教育”中的精髓:平衡、包容与连接。

(文丹枫,博士、《广东教育现代化》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现代移动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陈岸涛:教师生态决定了学校的发展。

在寸土寸金的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态平衡的画卷。而坐落在这里的松山湖中心小学是一道美丽的景观,蕴含着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这所小学2006年开办,短短几年间,远近闻名。该校追求“教育生态平衡”,秉承“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架构,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教师开心幸福地工作。 人们禁不住要问,该校成功的秘诀何在?在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发展的生态取向,营造教师合作共荣的人文环境,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激励教师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教师生态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倡导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既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关怀教师的内心体验,希望在合作的基础上,每位教师工作得心应手、生活轻松愉快。松山湖中心小学认为教书不是一种教师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准备未来生活,而且是追求一种使他人和自己都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为了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与课程能力的成长,学校聘请专家、特级教师举行专业讲座和课例展示,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和培训;开展德育主题研修、学术研修等活动,实施理论研修、网络教研、个体试教、导师面授、成果物化的磨课项目俱乐部形式,可谓执着地追求,诗意地行走。

笔者曾经参访松山湖中心小学,令人感到震撼的是,从学校领导至一线教师,他们对学校的课程理念理解得都非常透彻,说起自己分管的工作,如数家珍,在课改中,教师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里,教师以课程变革者的身份参与实践,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专业素养;在坚持学校特色教学理念中,在整合教师群体资源与实现教师个人价值中,实现教师特长与学校特色的双向构建。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不仅获得了职业成就的幸福感,而且充分感受了生命价值的绚丽。

(陈岸涛,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

胡继飞:生态取向的意蕴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发展。

将“教师生态发展”作为学校课程发展新的抓手,正是松山湖中心小学布局谋篇的高明之处。生态取向的意蕴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发展,还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如,稳定性是成熟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系统中的生态链越丰富,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就越稳定。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构建从改革传统的管理架构入手,打破单一的和垂直的校长―教导处―学科组―教师的线性管理模式,建立了年级组、学科组、课程组以及项目组、课题组、俱乐部等非常规性的社群组织,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立交桥式多维互动的课程网络化管理结构。

根据教师群体内部关系,学校的课程教育生态存在两大极端类型,一是竞争型生态,教师个人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相互排斥,同伴的成功常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二是合作型生态,教师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相互依赖,只有在集体获得成功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之间是合作还是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文化和奖惩机制。松山湖中心小学力推合作型课程生态文化建设,让教师在合作与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

任何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演进,也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松山湖中心小学抓住了教师群体这个学校课程发展的主导因子,通过教师群体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课程整体的内涵式发展。他们将“生态取向”的理念不仅作为教师个人课程发展的重要导引,更是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理想模型。学校课程是一个由“人―活动―环境”构成并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学生是系统中最活跃的生态因子。

协同进化是指有关联的有机体相互选择适应而共同进化的过程。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实施中用实际行动对“协同进化”生态原理作出了极好的阐释,他们通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协调进化,使得课程设计从混沌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日趋严谨、科学。让每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让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以成长和进步。

(胡继飞,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

叶凤良:刘建平校长能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片天空。

笔者曾经三次到过松山湖中心小学,与这所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笔者一次又一次地把同行领到这里来。每一次来,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让笔者体会最深的是这所学校里有一群富有浪漫情怀的人,他们在实践课程理想的同时,创造了教育奇迹,使松山湖中心小学闻名遐迩。

最让笔者佩服的是,松山湖中心小学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是基于学生在教育中的独立价值来确立课程设计的组织逻辑,更是注意到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学生在课程的天地里共同得到发展、进步。

刘建平校长是个用人高手,他对每位教师都了如指掌、理解透彻。因此,他能知人善用,恰如其分,他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片课程领地,尽情地施展才华。

刘庆兵副校长,还有校务办赵晓天主任等,行政团队的所有人,都与教师心心相印。他们说: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有幸福的感觉,学生才能有课程学习的幸福感受;课程发展是教师谋生的必须,更是教师教学本身的需求。

正是这样的课程发展观,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师都乐意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少数优等生;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让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终身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个时期的发展;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个体的发展。这就是松山湖中心小学让家长和孩子都神往的原因。

(叶凤良,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名校长、广东省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静水深流。

这是记者采访刘建平校长后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在我们观看孩子跳绳社团活动时,他悄悄地让开,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们和做介绍的一位副校长。在学校里,这位对教育充满情怀、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教育行者,更多的时候是把教师和孩子推向前台,自己只是静静地站在后面。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每天往返几十公里接送孩子上学却乐此不疲、毫无怨言;看到很多孩子高兴地与校长、老师打招呼,表情快乐自信;接触到一群性情各异却融洽相处的教师,也看到他们对教育和生活笃定的眼神。

……

这一切,皆源于教育与生命的相通。在美丽的松山湖之畔,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春意盎然、生机无限的教育,也看到了松山湖教育人正渐入佳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