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心怀感恩 两代坚守

心怀感恩 两代坚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5 00:19:50
心怀感恩 两代坚守
时间:2023-07-25 00:19:50     小编:杜明全

耿家盛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拉丝机分公司的车工。从业30多年来,他勇于实践、勤学苦练,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为“钻一行、精一行”的技能大师,并无私的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为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材施刀 车工大师的成长路

磨刀是车工的基础。早年,刚刚入门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闲着他心里发慌,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耿家盛跟着昆重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学习磨刀。黄廷富是市劳动模范,是当时昆重公认的车工大王。黄师傅拿来一把车刀,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对耿家盛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刀磨好了,黄师傅把它递到耿家盛手里,让耿家盛照着磨。耿家盛找来几把报废的车刀,老老实实站在砂轮机前,照着师傅讲的要领,认认真真地磨。用报废车刀苦练了一个星期后,又把黄师傅此前磨好的、艺术品一般的那把刀拿出来,在刀子的另一端,照着师傅磨出的样子,把刀磨好。2015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迁址新建,这把车刀就被陈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柜里,成为了耿家盛的“处女作”。

经过很多年的积累,耿家盛才懂得父亲和师傅们强调的“一把刀”是什么意思,不仅是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很多时候,常规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办法制作刀具。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昆重现安装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属领导,他评价耿家盛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据工件特殊性自制的,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

薪火相传 积极培养人才

和所有的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耿家盛从学徒时期开始,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在那个传统色彩较浓的岁月,师傅给徒弟所传播的,技术只是一方面,为人做事的风范更是师徒传承的重要内容。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只有大专文化水平的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辈师傅不能把工作实践或者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的这种弱点,把枯燥乏味的理论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一点点讲给徒弟听,再结合实际经验,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

近年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名青年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目前,徒弟胡晓财、马自辉等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自认为出身平凡、岗位平凡的耿家盛,当他站在了“国家技能大师”这一耀眼的人生巅峰时,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国忧企”。2015年5月,冶金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田永到昆重调研,座谈会上让耿家盛发言提建议,耿家盛说到,“我们操作工人年纪大了,基本都在40岁以上,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是生病了歇几天,车床就要歇几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术,进厂一两年就走了,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后备人才,怎么办?”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耿家盛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两次受邀参加阅兵典礼,耿家盛倍感荣幸,他深沉地感到,祖国繁荣产业工人自信豪迈;国家要实现强大复兴,需要产业工人更执著的担当、更无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

因为心怀忧虑,所以更懂感恩。

2015年11月30日,中国好人榜十一月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现场,主持人问耿家盛,“一个身怀绝技的大师走哪儿都不怕,你为什么在企业发展低谷的时候仍然坚守在自己岗位上?”耿家盛坚定地回答:“一个是情感,还有一个是责任,我已经把昆重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如果企业现在困难了,我们做子女的就离它而去,我觉得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今天的一切靠的是企业的培养,如果我们羽翼丰满以后,如果企业困难了,我们就离它而去,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面对各种荣誉、奖项和名望,耿家盛质朴的工人本色没有改变。他认为,不管走了多远,自己都要始终保持“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的劳模精神,坚守工人本色,在学技术、搞革新、爱企业、讲奉献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耿家盛说,自己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自己掌握的技术,是昆重几代机械工人创造、积累起来的,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有责任、有义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青人,让他们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更快成长,回报社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