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礼仪教育的现状及未来

礼仪教育的现状及未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4 00:51:32
礼仪教育的现状及未来
时间:2023-05-04 00:51:32     小编:黄南天

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便是礼节。不仅官学如此,平民也要掌握礼,依据“五礼”的要求处事。在周代,礼仪教育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恢复周礼,孔子身体力行,并周游列国,创办私学,进行礼仪教育。要求儿子“不学礼,无以立”;同时也要求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格,以私学的方式大力开展礼仪教育。

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逐渐成为官学的教材,礼仪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举孝廉”的选官制度,该制度志在选拔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进入官场,为国效力。虽然在权力的演变中,察举多被垄断,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但是它将礼仪间接的作为科举考核项目,促进礼仪教育的发展。

唐朝,太宗、高宗、玄宗在位时都很重视礼仪教育。唐太宗将《五经定本》、《五经正义》定为教材颁布天下。高宗朝,重新审定《五经正义》作为明经考试的标准。唐玄宗时期,玄宗两度亲临国学视察,并颁布《求儒学诏》,鼓励国民学习礼仪,修习经书,修身养性,怡养性情。礼仪教育给唐朝带来雍容大度、璀璨辉煌的文化成就。

宋明理学的发展,带来了礼仪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朱熹主导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并曾亲订洞规。《朱子白鹿洞教条》曰:“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来规范师生的言谈举止。

中国历史上的礼仪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礼仪教育从启蒙开始

中国古代,一向注重启蒙教育,礼仪教育更是如此。《礼记・保傅》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读物,并非单纯的识字读物,而是将礼仪的精神内容、形式行为,内化于字里行间,使儿童在识字的过程中,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从小以礼正形、以礼修心。《三字经》凭其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富有教育意义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千字文》中则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要求。启蒙教育注重孩童的礼仪培养,朱熹《序》有云:“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小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及五礼,培育有知识有文化、知书达理的人格。

(二)运用学规进行礼仪教育

中国古代的学校无论规模、等级、地域,都十分重视学规的制定。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弟子职》、《圣谕广训》都明确规定师生的礼仪规范,但是其中有一特点:古代学规的内容详实,但不易于操作。

《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学生知行合一,但是无法依此具体落实。《弟子职》中“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如果学生领悟能力不高,很难理解学规,也无法落实到具体行为,缺乏可操作性。

二、世界礼仪教育的对比与特点

世界礼仪教育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里我们以英国、美国、韩国和日本为例,探讨东西方礼仪教育的情况对比与各自特点。

一、国际礼仪教育的一些共同点

礼仪教育不管在古今中外都是个一直延续的活动。尽管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就礼仪教育来说,是有共同特征的:

1、都与自身文化具有极大关联性

英国的礼仪教育发展于基督教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的礼仪教育与美国的商业文化息息相关,韩国的礼仪教育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彻底的,而日本礼仪教育文化则融汇了古今东西的特点,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糅合与再造。

2、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英美两国对儿童最初的礼仪教育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父母会教导孩子吃饭要守规矩。在韩国,学校一般设有专门的礼仪室,以供学生学习和实践传统礼仪(比如茶道)。日本则是从小父母就会教导孩子一些简单的礼节,而一个日本人的一生都在对日本礼仪进行实践。

3、都强调循序渐进、逐渐渗透

西方反对强制灌输式的礼仪教育,注重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礼仪的真谛。在东方,礼仪教育大都是在一些繁琐的仪式中不断地观摩、演练中完成的。

4、都强调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

礼仪教育少不了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即在礼仪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根基,完成了孩子的礼仪启蒙。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通道,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社会是礼仪教育的熔炉,是检验和提升一个国家或个人文明程度的最佳场所。

三、各国礼仪教育之比较

(一)英国礼仪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的思想,该主张成为英国礼仪教育的根基,主张培养符合资产阶级理想人格的绅士。在现代英国,这个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有表现。

洛克指出,真正的绅士既要有上层阶级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还要有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具有广博的知识才干以及强健的体魄。在培育绅士的过程中,礼仪教育必不可少。礼仪是绅士必备的品质,它使绅士懂得人情世故,是绅士周旋于上流社会的必备素养。洛克的礼仪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内在修养为主要内容,二是以社交为主要承载。

第一,成为绅士,首先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礼仪训练。只有保持良好礼节修养,才能在人前显的得体。“谦恭有礼的态度既不会遮掩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度;反而可以使它们引人注目,使他们所说的话占尽风头。”第二,礼仪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因此礼仪的外在表现必然是在家庭人伦或是社会交际上。英国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这决定了其礼仪外在社交大于人伦。绅士在社交中,要有优美、有力量的动作,还要有优雅的方式和态度。且礼仪不能过于繁琐和不合时宜,那会使别人感到愚蠢和固执。 在教育方法上,英国的礼仪教育重视奖励和惩罚的运用。一般家庭中,5岁以下的孩子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剔吃穿,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不准欺负幼小,学会忍耐和自我克制。孩子的大哭大闹从来不会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甚至会招来训斥。

(二)美国礼仪教育

美国礼仪文化源于英国,又结合实际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在礼仪教育方面,美国人既以英式绅士为楷模,又比后者更简洁随意。这种美国的绅士,去除了英国绅士的繁文缛节,更注重社交的实用性。美国人抱着这种实用主义精神,用几百年从无到有创立了一个超级大国。这种实用主义也表现在了美国礼仪文化与教育中。

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平等成为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具体体现在父子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平等上。交往中,美国人尊称对方教授、将军,但绝不称呼官衔、职位,以免破坏了这种平等。另外,美国的社交礼仪也体现着商业社会的特征,如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权益、推崇法治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等。美国礼仪教育有如下两个特点:

1、去阶级化。美国在平等原则的指导下,使绅士教育中的阶级性得到弱化。美国礼仪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延伸。从宏观的公民知识,再具体到每一个人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公民教育中,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其中的方方面面。

2、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在美国礼仪教育的实践中,美国的商业文化也深深渗透其中。一些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社交礼仪,如餐桌礼仪、称呼礼仪等很早就教给小孩,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三)韩国礼仪教育

韩国是儒家文化圈中最儒家化的国家。自儒学传入后,深深影响了其国民精神、伦理关系和生活秩序。当代,因为国家人民的重视,韩国传统文化大量保留了下来。比如至今保留了成均馆的释奠礼,其仪式完全遵从古代的习惯。在家庭伦理中儒家影响更是随处可见。如在春节时,家族中的人都要赶到长子家,参加供奉祖先的“茶礼仪式”。

韩国的礼仪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最明显的。儿童从小就要受到来自家庭的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韩国特别重视孝道的培养,通过家庭礼仪、“忠孝教育”讲座等来进行孝道教育。在学校,韩国有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初中设有道德课,高中设有伦理课,大学中设有必修的教养课。在社会,韩国是一个重视国民精神教育的国家,在全社会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

韩国礼仪教育的特点。第一,韩国礼仪教育的重心在内在的道德,而不在外在技能和仪态行为的培养上。这跟英国绅士教育不同,后者的修养是通过长期技能学习和仪态训练得来的,是自外而内的;而韩国礼仪教育是通过培育优良品质去影响外在,是由内而外的。第二,韩国礼仪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了伦理关系上。从家庭习俗到国民精神教育,无不是对一个国家伦理体系的有机调整,是对伦理关系的体现和维持,这不同于英美社交礼仪,是一种伦理道德礼仪文化。

(四)日本礼仪教育

日本礼仪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封建社会日本就将儒家伦理同武士道精神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明治维新后,欧化的日本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礼仪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日本礼仪的特殊性源自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吸收,这种包容与吸收使得日本礼仪文化同时具备东西方礼仪的特点。它既注重传统道德的培养,也注重举止的得体;既注重礼仪伦理上的重要性,也注重礼仪在社交上的应用。首先,日本属于儒家文化圈,日本礼仪也把道德放在核心位置。日本人的道德更多体现在个体服从整体而达到整体的和谐上,具体表现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当今的日本人普遍敬业,这是武士道在日本当代的体现。日本人也注重外在的修养,做事要先想是否给别人添麻烦,平时交谈喜欢使用自谦的语言,这都得益于从小所受的礼仪教育。日本礼仪体现在伦理道德上主要表现在长幼有序、上下有秩的整体和谐上,前辈要关心体谅后辈,后辈要对前辈服从和尊敬。日本礼仪教育在社交中也有大量的应用。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说些简单的礼仪用语,并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小学礼仪是必修课,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礼仪。参加工作前需要接受岗前培训和礼仪训练,从衣着、鞠躬角度、讲电话的口气到怎样的带路和开门、如何与主管谈话等都有一定规矩。

四、中国当代礼仪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我们采取多种调查方法并结合社会认知和自身认知,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做了相关的分析整理。

我们共投放了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4份,问卷随机发放,学生占调查人数的多数。

首先,让我们从整体上看一下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礼仪现状的大体认知:

(1)人们对当代中国礼仪素质水平的大体认知情况:

由图可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认为我国的礼仪素质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只有约百分之十的人对我国的礼仪素质水品持乐观态度。

(2)对于人们是否认为当今社会存在礼仪缺失现象:

由表可见,将近92.86%的人认为我国存在礼仪缺失现象。

可知,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礼仪现状不容乐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仅仅局限于这种“不容乐观状态”的认知,却并没有深入了解这种缺失到底缺失在哪里、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这种缺失。我们小组的课题目的便是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并深入探讨礼仪教育的现状及未来。

1、缺失现象的具体表现

缺失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当今社会中,不文明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乱扔垃圾、闯红灯、公共场所衣着不整、随地吐痰等,在此,我们将这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简单分类:言语交谈、行为举止、心理思想、其它。对此,我们进行了集中率调查。

由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礼仪缺失现象在行为举止方面尤为突出。

这种礼仪缺失集中在行为举止方面是有一定原因的,一个人的外在仪态表现基本都是通过行为举止来实现的,因而,礼仪的缺失在行为举止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可以理解的。 2、缺失原因分析

要想探讨、改善礼仪缺失现象,便要清楚地知道礼仪缺失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我们先看一下调查结果:

在多数人看来,社会风气的影响是礼仪缺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同时,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了解到,对于礼仪的培训、教育机构是没有相关搜索结果的,在诸多的分类中,并没有相关礼仪的统计和信息,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却占据了大部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身可以归结为教育一类,由此,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礼仪缺失现象的最重要问题便是教育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更多的认为是教育影响了礼仪的缺失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们对礼仪的了解来源: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阶段,因为人们三观的形成及知识获取的时期基本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而在学校和家庭中就免不了面对教育的问题,有人也将家庭视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教育中对礼仪问题的缺失是社会中造成礼仪缺失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教育问题之外,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以我们个人的改变和国家态度的改变为前提的,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我们短时间内不能改变这种风气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来解决问题。

另外,个人的觉悟问题也是造成礼仪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是调查结果:人们对自身礼仪情况的认知:

对他人礼仪情况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自身评价在良好及以上的百分比是74.4%,对身边人的礼仪水平评价在良好及以上的百分比是57.59%。对比这两个数值,人们对于自身的礼仪水平评价是高于对身边的他人的评价的,那么,如果将身边的他人换成全国范围内的他人呢?结合我们之前列出的人们对当代中国礼仪素质水平的大体认知情况的调查,人们认为我国礼仪素质水平在中上及高水平的人数仅占9.77%,而9.77%与74.4%的差距又是远远地高于57.59%和74.4%的差距的。也就是说,如果以一个人作为一个圆的圆心,那么离圆心越近,人们就认为礼仪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我们将人们这种对于礼仪水平的评价心态称之为“离心心态”,这种心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人们自身的觉悟并不真切,对于礼仪的评价也是存在盲目的。由此,个人的觉悟不高也是导致当今社会礼仪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我国当今礼仪缺失现象的原因主要变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的缺失;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环境下对礼仪的表面重视;三是个人的觉悟不够高。

3、如何面对礼仪缺失

前面说到,不同国家的礼仪教育都与本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在大国政治和资本经济的入主之下渐消渐淡,但是我们仍旧脱离不了本源文化的影响,因而,若想在在当今社会重提礼仪教育便不能舍弃过去。同时,礼仪的全面缺失要求礼仪教育要做到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做到三位一体,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一)家庭

纵观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大地启示意义。启蒙,即开启蒙昧以明事理,要求我们紧抓家庭的启蒙教育。

家庭层面,我们可以恢复一些传统的礼仪文化,让人从小就生活在礼仪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是最好的礼仪教育。恢复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方面是从精神层面,每一个家庭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教育,让孩子从小重人伦、讲孝道。这种精神层面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榜样作用以及不断地教导。另一方面是具体行为方面,我们可以恢复一些传统的家族礼仪,这些家族礼仪大到传统的家族仪式(如冠礼、祭礼等),小到日常的传统礼仪守则(如见面礼、问候语等),都可以在筛选改良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进一步形成我们的礼仪文化。

(二)学校

无论是英美的绅士教育还是日韩的伦理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在当今中国,礼仪教育却在学校教育中踪迹难寻,故而需要学校礼仪教育的回归。

(1)建立一个完整的学校礼仪教育体制。

从幼教、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要设立礼仪必修课,教学内容可以从日常具体的礼仪行为一步步扩展至深层次的礼仪理论教育,使学生可以从小受到系统的礼仪教育。

同时,我们就该如何弘扬礼仪文化进行了调查:

由此可见,多数人对设置礼仪必修课是表示认可的。

(2)在学校的礼仪教育要重实践。

各阶段的学校都可以通过设立礼仪室、举办礼仪教育活动、制定校规等让学生学习、实践礼仪(传统的和现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礼仪的认识,能够做到传统礼仪与现代商务礼仪的结合,礼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个人较高的礼仪修养和社会良好的礼仪风气。

(3)提高教师礼仪素质,从教师角度加强礼仪重视。

我们对教师礼仪状况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可见,老师对于礼仪的要求并不严格,那么又怎么来要求学生呢?从教师的角度来入手也是有可行性的。

(三)社会

要从社会方面来解决礼仪缺失现象,就必须大力弘扬礼仪文化,前文中对如何弘扬礼仪文化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礼仪文化的弘扬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我们这里不再赘述教育,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如何应对礼仪缺失现象。

(1)国家应重视礼仪,积极发展礼仪教育。

(2)大力宣传礼仪文化,充分利用国家的社会职能,与媒体做好协调。

(3)颁布相关礼仪指导规范,必要时可尝试将礼仪与法律相结合,以法促礼。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再冠以“礼仪之邦”的荣誉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1]白燕论美国实用主义的社会礼仪文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55-59.

[2]林瑶东西方国家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借鉴[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2):115-118.

[3]刘云略谈日本的礼仪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10(2):123-125.

[4]牟兰家庭、学校、社会――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三维空间[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3-78.

[5]肖光华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2-20.

[6]俞亚芹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1):46-48.

[7]赵思源、万莉、卓艳辉、王双亚、张仁静、张秀梅、张孔雪、王道好唐朝的学校[R].

[8]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4):100-10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