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里斯本的故事》中的三元素

浅析《里斯本的故事》中的三元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25:19
浅析《里斯本的故事》中的三元素
时间:2023-08-09 00:25:19     小编:皇安伟

维姆文德斯与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维尔纳赫尔措格与福尔科施隆多夫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但是维姆文德斯在他们四人之中是属于比较温和的,他不同于法斯宾德的邪性狂热,亦不如赫尔措格幻想偏执,也不同于施隆多夫充满政论性。早年的文德斯偏好的是好莱坞电影,特别是美国的公路片,对所谓的欧洲人文主义情怀深恶痛绝。1960年至1980年,德国电影爆发出自法国新浪潮电影之后,这四位导演以各自的惊人创作力和共同使命感拍出了多部传世大作,不仅和扫了三大电影节,更创造出了德国电影的辉煌。文德斯是他们四位中最年轻的一个,他以自由的想象力和永远在路上的摇滚精神,拍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文德斯的电影带领观众在心灵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而且直至今日,他仍保持着饱满的创作精神。因此,也成了新德国电影四杰中最受欢迎的一位。

文德斯的电影经历了三个时期的风格转变。这三个时期分别非常著名的代表作:1984年《德州巴黎》、1987年《柏林苍穹下》以及1995年《云上的日子》。

《德州巴黎》是维姆文德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早期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电影,也是文德斯试图将公路、城市、荒漠这些元素融入电影创作的一次尝试。

在《柏林苍穹下》中,擅长拍摄公路题材的文德斯这次将空间转换成时间,让两个天使代替他进行空间转换之旅。《云上的日子》拍摄于1995年,一个在世界各地寻找创作灵感的导演,把四个发生在不同城市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但四个故事之间又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第文德斯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思辨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生活,一个是梦幻境遇。每一个影像背后都隐藏着更为真实的影像,而那个影像背后又隐藏着另一个,无穷无尽,知道最终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里斯本的故事》拍摄于1994年,这是一部介于《柏林苍穹下》和《云上的日子》中间的影片。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而拍摄的,所以这部影片是拍摄给电影人看的。这介于他两个时期之间的电影可谓是具有导演成长印记的,虽然并非是文德斯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但是《里斯本的故事》把一个看似索然无味的题材拍摄得贴近世俗,又寓意深刻,在淡淡的叙述中探讨着纯粹影像的话题,不失为一部佳作。

此片主要讲述了导演弗里德里希邀请电影收音师菲利普帮自己的默片收集声音。菲利浦接到邀请明信片之后,依约赶往里斯本,却找不到弗里德里希的踪迹,只发现他留下的一些神秘线索。根据导演留下的一段关于里斯本某个小镇的菲林,菲利普前去该地方收集声音。他穿越在大街小巷,记录下各种声音。在里斯本游荡期间,他结识一位电影插曲演唱女歌手,生活自此增添了些许情调。影片最后,他找到了弗里德里希,了解到导演离走的原因:面对商业影像的冲击,导演已经对影像感到麻木,无法再找到拍摄的灵感与激情,于是发明了一种盲拍手法,将摄影机架在肩上,自己随意走动,任凭镜头记录所到之处的影像,他认为这种记录才是忠实地记录一个地方,是客观和真实的。

1 《里斯本的故事》中的声音元素

声音可谓是《里斯本的故事》最为鲜明的一个元素了。黑泽明说过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印象的效果。文德斯在《里斯本的故事》便是此般淋漓尽致地使用了声音这一元素。

从影片的开始声音就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的开头是一张印着蔚蓝海景的明信片在镜头前翩然飘落,被逐渐堆积的报纸、信件、杂志淹没。一只手将它从这堆杂物中解救出来。这只手的主人是一名音效师,明信片寄自里斯本,导演的朋友邀请他去为其纪录片收音、配音。这是电影《里斯本物语》的开头伴随这一影像的是极具悬疑惑希区柯克式音乐,此处也反映了文德斯对于希区柯克的崇敬和偏爱。由此故事展开,观众也被吸引。

电影的前十分钟完全是一部文德斯式的公路片。镜头被放置在车窗前,随着公路水平延伸。白天过去、夜晚来临,公路标牌、汽车旅馆、加油站,只有不断变幻的语言和电台音乐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发生在欧洲的故事。在遭遇了种种挫折之后,音效师终于来到里斯本,却不见朋友踪影,于是,电影又开始带上一丝悬疑片的色彩。此处电台的音乐成为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主角尚未路面,车子只是在不同的公路上变换行驶。如果没有电台中不同语言的出现,就无法把收音师正在前往里斯本的路上这一事件交代清楚了。

《里斯本的故事》最为出彩的声音元素当属圣母乐团的音乐了。音乐原本是相当抽象、纯粹的形式但是与电影的结合却迸发出新的火花。自葡萄牙的国宝级乐团圣母合唱团,由声音如天使般柔美的女主唱 Teresa Salgueiro 与两位古典吉他手Pedro Ayres Magalhaes 和 Jose Peixoto、贝斯手 Fernando Judice及负责合成器的 Carlos Maria Trindade 五人组成。正如同他们的团名般,圣母合唱团一直以原音的贝斯与正统的古典吉他,弹奏出如梦如诗般充满异国葡萄牙风味的歌曲著称。可以说圣母乐团所演绎的歌曲是最能代表葡萄牙风味的声音之一。而在此片中,天性浪漫的收音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被圣母乐团的音乐所吸引,由此对女主唱产生了情愫。这种情愫在影片中没有任何具体的展开,但反而让人觉得很温馨,浪漫。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声音元素是收音师没有在里斯本找到他的朋友,于是根据朋友拍摄的默片,重返拍摄场地进行收音工作。此时各种看似平淡无奇的声音交杂在影片中,拼凑出一幅里斯本风情画卷。导演文德斯在拥有第一部摄像机之后,就迷恋上了拍摄街道和街道上的各色人物,这点也体现在了他以后的电影创作之中。在《里斯本的故事》中,街道、广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行人,这些看似无意义的画面和很市井的声音最终贴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这部影片的剧情,也正是通过最后收音师和导演的配合,最终得到了纯净的里斯本的影像。

2 《里斯本的故事》中的佩索阿元素

在《里斯本的故事》中,佩索阿和他的诗成了很重要的元素。因为佩索阿是提及里斯本所不能绕开的人物,基于此,文德斯也没有跳开他,而将他融进了里斯本和整个故事的主题之中。片子中导演的床头摆满了他的诗集,收音师从用佩索阿的诗集来打苍蝇,到每晚裹着床单读它们,任凭苍蝇在周围乱飞,到白天也读它们。佩索阿的诗句参与了影片的主题,文德斯选取了其中很接近故事情节的一些诗行。

佩索阿生活的年代是葡萄牙极为衰败的时期,因此他不可能像16世纪葡萄牙伟大诗人卡蒙斯那样,以一首壮丽的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放声颂扬葡萄牙人撼动世界的航海大发现。恰恰相反,正因为佩索阿心中深深地烙印着葡萄牙黄金时代的那幅恢宏的图景,这反而更加衬托出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对现实感到强烈的不满。佩索阿生性孤僻、内向且又十分敏感,从本质上说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扭转乾坤,然而他本人却并非一位精神抖擞的勇猛斗士。他真诚地寻找真诚的世界,真诚地追求美好的梦想,结果却总是深深的失望。在怨恨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同时,他又憧憬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但这种憧憬几乎从一开始就被现实的强力压迫所扭曲变形。佩索阿对现实不再抱有希望,他彻底地否定了现实,同时也否定了自我改变现实的能力。于是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始终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绝少与人来往。他更多的时候不是面对现实,而是面对自己;不是趋于行动,而是趋于内省。诗人的境遇正好和影片中导演的境遇有几分相似,片中的导演认为在电影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影工业已经堕落了。因为影像已经成为可以被随意出卖的东西。而不再是对人类生活和心灵的记录与表达。这是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的强烈谴责,然而片中的导演却未能找到对抗这一潮流的有效方法,反而自己陷入困境中,整天坐在一辆废弃的汽车中,最后错误地认为未经人眼看到过的影像才是纯净的。

此外,我认为导演在处理本片的某些片段时采用了很诗意的手法。例如,当中的一些手摇摄影机拍摄的画面,单个去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诗歌一样,单行的词句也并没有意义,但是,正是这样的很多行短句的连接,便表达出了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最为纯粹的情感。像本片中那些里斯本街头的景、人,看似无意义的单个镜头,其实也是反映出了导演对里斯本这座城市最为纯净的印象和感情。

3 关于纯粹影像的讨论

毋庸置疑,这样一部故事较为单纯的影片在文德斯的手中变得不再枯燥乏味,通过声音或是佩索阿,这些都让这部片子非常饱满。但影片最重的一笔还是落在了关于纯粹影像的讨论上,这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片中的导演对想要抵抗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用手摇摄影机拍摄里斯本的影像,但是越是拍摄自己却越是茫然,并逐渐失去信心,最终提出了只有未经人眼观察的影像才是纯净、纯洁的影像。朋友收音师对这一观点是反对的,甚至觉得导演的想法非常可笑,他鼓励自己的好朋友重新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手中的手摇摄像机,因为他们可以拍出动人的影像。

不难看出文德斯的观点和片中的收音师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方面片中导演的身上其实也有文德斯的影子。文德斯的地球表面系列摄影,采用的就是老式全景相机,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片中导演的那部手摇摄像机。文德斯说过独一无二的画作,变成了数字克隆。后者以惊人的速度出现并繁殖。在人类史上空前的范畴,我们遭到图像轰炸。这样的窘境同样出现在电影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导演说图像变成可以出卖的商品的原因之一,然而片中的导演反对好莱坞式的电影工业,这点和文德斯是不同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