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建国17年钢琴曲音乐创作

建国17年钢琴曲音乐创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16:26:15
建国17年钢琴曲音乐创作
时间:2023-08-04 16:26:15     小编:蔡一兵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给全国带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也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此时期许多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各类题材的钢琴作品。作曲家们开始挖掘和利用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歌为素材,并加以精心的设计与艺术处理,使它们既保存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朴实和豪放的性格,又使它们具有了高雅精致的艺术特征。建国17年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繁荣时期,它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十七年的时间里,正式公开出版的各类钢琴曲的数量达到360首以上(不完全统计为363首),这个时期的发展是迅猛的,远远的超过了解放前三十多年间的创作总数。在作品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飞跃。

钢琴音乐相比较于其他独奏乐器音乐,它的多声部思维无疑是最大的优势。这一时期的复调音乐是一种作曲风格,作曲家特别注重每一声部的旋律性,不同于用和弦伴奏旋律的主调音乐。它原指有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以与单声音乐相对,以后专指几个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按照对位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并与主调相对。构成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互相补充。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多以单声部思维为主,有一定即兴地因素,在多声音乐理论体系上也不够成熟、完整。因此如何能够很好的把中国传统音乐线性化的单旋律思维与西方音乐的多声部思维结合起来就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者们考虑的重要问题。

为了突破中国音乐线性的单旋律的束缚,发展出属于中国的钢琴多声复调音乐,几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者们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尝试着以西方的复调技法结合中国钢琴音乐特点来进行写作,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典型中国民族特色的多声复调钢琴音乐。

2主要作曲家与作品

19491966年中产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作品大多以中小型的乐曲为主,其中较为大型化的钢琴作品仅有作于1958年的《青年钢琴协奏曲》(刘诗昆、潘一鸣、孙亦林、黄晓飞等),其他相对于钢琴音乐的较大型化作品还有《钢琴三重奏在台湾的高山地带》(江文也,1951年)以及钢琴合唱交响诗《蝶恋花》(储望华、郭志鸿、陈兆勋、焦媳等,1961年)。

四十年代末期至五十年代初期产生的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1953年)、《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等,丁善德这几部钢琴作品都反映了新中国的时代气息。他的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中国儿童天真可爱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都是作曲家采用新疆的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景象和精神面貌。丁善德是最早以新疆为题材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他为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桑桐在此时期也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如他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七首》(1952年)、《序曲))(1954年)、《春风竹笛》(1958年)、《随想曲》(1959年)、《三十二首苗族民族主题钢琴小曲》(1959年)等,其中以《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七首》最有代表性。该作品以七首钢琴小品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内蒙古人民的思想情感。作曲家在该作品中还运用了复合功能和声的创作技法,桑桐的这部作品与他在1947年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相得益彰,都是运用民歌为素材所创作的钢琴精品之作。

江文也在建国初期创作了两首成功的钢琴作品:大型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1950年)和钢琴绮想曲《渔父舷歌》(1951年)。他的《乡土节令诗》是由12首独立的钢琴曲组成,作曲家运用了写实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对中国农历一年十二个月份不同节令生活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的这部作品与他早期精致典雅的钢琴小品套曲在艺术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作曲家运用了大型声乐套曲(康塔塔)的创作原则,以在一个统一主题思想贯穿下通过若干分曲的整体布局来创作的。该作品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宏伟史诗性的钢琴康塔塔。

汪立三也是此时期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颇有影响的作曲家,他的《兰花花》(1953年)、《小奏鸣曲》(1957年)都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兰花花》是以同名陕北民歌为主题而创作的钢琴自由变奏曲,又赋予了民歌艺术化的品味。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了七度和九度的不稳定和声,以及模仿某些民间唱腔的旋律,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了作曲家对女主人公兰花花悲剧人生的同情。

建国17年间还有许多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如:陈培勋的《卖杂货》、《早天雷》,蒋祖馨的钢琴组曲《庙会》,刘庄的《钢琴变奏曲》,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田丰的《高山族组曲》,石夫的《塔吉克鼓舞》,储望华改编的《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曲家在发展中国钢琴音乐风格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有一些从苏联和东欧留学归来的青年作曲家在此时期也创作了一些钢琴作品,如:杜鸣心的《练习曲》、朱践耳的《序曲二首》、邹鲁的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等,以及吴祖强、杜鸣心根据他们合作创作的舞剧《鱼美人》音乐而改编的钢琴曲《鱼美人选曲》,②这些作品在作曲技法上深受俄罗斯乐派的影响,结构层次之清晰,创作手法之精巧,使其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钢琴作品。

3小结

建国17年间的钢琴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作曲技法上都比以往有很大的超越,更加注重民族化音调素材的使用和挖掘,音乐家们开始探索全新的中国民族化和声。体现在创作题材上广泛多样;作品内容上丰富新颖;音乐风格上质朴又富于时代性;音乐情感质朴、乐观、明朗、向上,充满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精神气质;作曲技术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能够自由地运用民族音乐语言按照严谨精致的逻辑结构和形式进行创作。在这些作品数量的积累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出现了群体的、有指导的、有理论基础的发展潮流。一批老一代作曲家如贺绿汀、马思聪、丁善德、江定仙等在继续着他们的追求,更多的解放后不久步入创作队伍的作曲家和以后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青年作曲家们更在这潮流中奉献出自己的才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