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猩红山峰》中哥特美学的影像化呈现

《猩红山峰》中哥特美学的影像化呈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4 01:32:46
《猩红山峰》中哥特美学的影像化呈现
时间:2023-01-24 01:32:46     小编:龚爱华

[摘要]《猩红山峰》将好莱坞商业化叙事手法和哥特艺术中典型视觉元素和文化意象相结合,在视觉感受和叙事效果上均有精彩的影像效果和表达意向。本文就《猩红山峰》一片从两个方面论述该片哥特美学的影像呈现,一是从影调风格、道具、服饰、建筑等典型哥特文化的视觉符号对影片中哥特元素做具体分析;二是从崇高与恐惧两个哥特美学核心审美范畴以及从电影文本叙事中原型和象征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影片中的哥特情结。

[关键词]《猩红山峰》;哥特;镜头语言;视觉语言;叙事元素

《猩红山峰》由“墨西哥三杰”之一的德尔托罗执导,其作品题材以多元与多变的风格著称,富于雄奇险峻的影像基调和思想意识,尤其对吸血鬼、幽灵、怪物等西方鬼怪主题有着偏执的热爱,在视觉影像的创造性和审美效果的追求上始终如一地亢奋,这也和他早年间在剧组担任化妆、美工工作有关。从《潘神的迷宫》《地狱男爵》《环太平洋》到《猩红山峰》等一系列作品都体现了德尔托罗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而《猩红山峰》则是德尔托罗与其团队打造的一场哥特影像视觉盛宴。这部影片在国外主流网站上获得广泛的正面评价,尤其在娱乐的故事性、情节的推动与发展、画面的调度、影片的完成度以及表演音乐等多个重要标准上均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向经典哥特电影致敬的意图既强烈又含蓄,因为哥特式电影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类型中地位显著,而其中一类重要的故事情节模式,主角往往是一位少不经事的女性,她会和一位年长帅气的男性相爱结婚,这段婚姻引领她进入一栋古宅居住,而古宅中往往有一部分是被列为禁忌而不可进入的。在故事的结尾,她总会揭开隐藏在古宅之内的秘密,并救赎这个备受煎熬的男性。而《猩红山峰》明显是在致敬这类故事模式,可以视作一次对哥特艺术的复古表达。

《猩红山峰》由四幕哥特式的恐怖故事组成,影片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展现出诸多恐怖片元素。第一幕中,伊迪丝常常梦到已经去世母亲的鬼魂一直告诫她别去猩红山峰,这是第一重阻拦。第二幕里伊迪丝带着手稿去杂志社碰见了年轻帅气的托马斯,继而在舞会上见到了托马斯姐姐露西,伊迪丝的父亲和青梅竹马的托尼预感到危机但无力挽回,伊迪丝的父亲老库辛被杀,这是第二重阻拦,最终伊迪丝还是和托马斯相爱而去了英格兰。第三幕和第四幕是影片的重头戏,第三幕里伊迪丝和夏普姐弟一起生活却发现重重疑点,这里是伊迪丝揭秘、寻求真相的过程,为第四幕做好了情节铺垫。最后一幕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托马斯被伊迪丝感化,欲救伊迪丝被自己姐姐杀死,千钧一发之际托尼赶到救回了奄奄一息的伊迪丝。

下面就影片镜头语言中的哥特视觉风格进行分析。

本文尝试从影片的影调风格、视觉元素、哥特美学核心审美范畴以及原型和隐喻的几个角度来分析该片中哥特美学的视觉呈现。

一、影片中哥特美学的影像呈现

(一)死亡气息下阴冷、灰暗的影调风格

哥特风格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艺术,其主题往往带有死亡、颓败、没落意象,有些像日本的“物之衰”审美文化,但表达的内核却往往是与影像风格对立的纯洁、善良、纯爱、崇高精神。本片的英文片名“crimson”有“深红”的意思,内地版本翻译成“猩红”。从字面上能产生出掺杂着哥特式死亡气息的血色的心理呈像,在视觉呈现上则具备哥特艺术中种种表现元素,比如影片开始是伊迪丝回忆起她母亲去世时候的场景,漆黑的十字架棺材和白色雪景构成的视觉反差也奠定了影片的影像基调,色调典雅大方,高度还原出维多利亚时期的古典风貌。随后是伊迪丝带着她的手稿去杂志社商量出版事宜,同时碰上了来美国寻求专利资助的托马斯,继而在舞会上和托马斯姐姐露西见面,这一段情节是古典时期暖色、典雅的影调。到了伊迪丝和露西在草坪上看到死去的蝴蝶时,影调转为阴暗,镜头中以剪影的方式传达了夏普姐弟复杂微妙的关系,同时他们之间的阴谋也引起观众好奇。影片中老库辛在洗脸池边剃胡子时,影调由柔和的暖黄色转为阴冷的暗色调则预示着危机即将到来。在老库辛被杀后,伊迪丝变得孤苦伶仃,也就顺理成章地和托马斯结合去了英国,也就是夏普姐妹居住的庄园。这一幕影调由暖黄色明显地转变为偏蓝绿的影调,天空永远是乌云密布的,庄园是颓败的,古堡更是阴冷且残破不堪的,影调里处处透露出死亡的气息和不详的心理暗示。

(二)哥特美学中典型的视觉符号

一是道具的使用。电影道具通常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需求性的道具,也就是单纯的视觉符号,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叙事性的道具,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成为贯穿故事情节的一个重要线索。在《猩红山峰》里,影片剧情的线索也都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品和摆件中。比如影片中数次出现的“猩红土”,从托马斯向众人展示开始,到托马斯居住的庄园整片地都是这种红色土壤,并且红色饱和度很高,能够令观众形成视觉残留印象。红色在基督文化里有“流血的救赎”内涵,影片通过对观众的视觉刺激形成心理暗示。古堡里的电梯通向藏有尸体的地窖,既是邪恶、死亡的象征,但也是逃生工具,代表着生的希望。影片中露西想要杀死伊迪丝,伊迪丝乘坐电梯才得以逃到地面上。而人偶脸通常也是恐怖片里常用的道具,影片中有一处,当托马斯与伊迪丝亲热时,人偶上几双眼睛盯着他们,暗示着他们一切行为都被姐姐露西所监视。影片中除了这些吸引目光的道具,还有不少动物的配合演出,比如大批将死的蝴蝶,蝴蝶在哥特美学语境中象征着落败、死亡,伊迪丝跟蝴蝶有着紧密的联系,蝴蝶寓意着她单纯美丽却又脆弱渺小,暗示着伊迪丝即将遇到危险则是通过大量垂死的飞蛾来表现。

二是服饰的呈现。也许跟导演本身从事多年的服装道具工作有关,在影片中妆容与服饰显得无比精致,而服饰与妆容和人物设定也完全符合。伊迪丝的衣服带有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风味,表现元素是蕾丝长裙、白纱百褶裙、纱织泡泡袖等,服饰以明亮、高饱和的色彩为主,服饰的材质和色彩衬托出伊迪丝天真单纯的性格和不谙世事的富家女身份。而露西的妆容则是当时的贵妇装扮,服装以紫色、黑色、宝石蓝为主,虽端庄大气,但显得阴暗压抑,和其古怪性格相匹配。

三是建筑的呈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建筑作为黑暗中世纪的象征而被厌恶,典型的有巴黎圣母院、圣保罗大教堂,建筑风格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以及藏有尸体的地窖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影片中废旧的古堡满足了哥特死亡美学的一切遐想,导演找到了英格兰北部的一处败落、破旧的古堡并作为整个故事主要叙事空间,影片中伊迪斯和托马斯进入古堡时,整个古堡已经是近乎遗迹的样子:蜘蛛网密布、横栏断裂,但从木栏上斑驳的色彩依稀可以看出古堡曾经的辉煌。

二、哥特美学的叙事元素体现

(一)对崇高与死亡意蕴的展示

崇高与恐惧是哥特美学的两大核心范畴。西方文化关于崇高的美学理论通常是建立在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努斯著作《论崇高》基础之上的。朗吉努斯认为,唯有那些惊心动魄的事物才能永远博得人们的欣赏,才能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这是崇高精神生长的土壤,“崇高”是注重痛苦、危险与恐惧的自我保持的情感。古典哲学时期,伯克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引申了崇高的美学内涵:晦暗、力量、庞大、空虚、沉寂、困难、死亡等,以及康德所说的“崇高的恐惧”都是强调一种“震撼、惊心动魄”的审美氛围,这正是构成了哥特美学中一系列审美范畴。影片通过好莱坞商业叙事手法演绎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情节,并且在影像上传递给观众这种崇高且恐惧的心理美感。比如影片中晃动的门把手、鬼影的飘过与浮现、警告与噩梦,以及逼真而具有想象力的特效化妆,都为影片增色不少。而后期特效将鬼魂虚无缥缈又无处不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影片中鬼魂并不可怕,一是伊迪丝的母亲预感到灾难和诅咒,一直在警告伊迪丝不要踏入猩红山庄;二是死去的托马斯变成鬼魂保护了伊迪丝免受露西的伤害。整部影片的恐怖气氛主要集中在古堡里,伊迪丝一踏进古堡就感受到一股阴冷气息,破败的屋顶、簌簌下落的枯叶、掉色暗淡的墙壁,渗透到地面上的红色泥土,诡异的人偶以及露西那无处不在的眼睛。尤其是伊迪丝半夜醒来发现托马斯不在,独自一人找到地下室,这里地下室是埋藏着夏普姐弟所有罪恶、秘密的场所,地下室里的神秘大缸、不断流进的红色泥土都将恐怖气氛做足,此刻伊迪丝处于极度危险中,这也给观众带来危机的心理暗示。

(二)圣经和神话原型的应用

哥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常常会大量使用宗教文化,尤其是圣经文化中“罪恶”“情欲”“杀戮”“复仇”“末日审判”等一系列母题。哥特艺术作品的理念与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中有关地狱传说的影响,而《圣经》里就有许多极为恐怖的场面,如上帝用“硫黄与火”毁灭堕落的所多玛城和蛾摩拉城的故事。特别是《启示录》,它涉及天使同撒旦的战争,人世间的屠杀、瘟疫、灾难、饥荒以及大量神秘的征兆,极力渲染末日审判的恐怖。哥特文化中的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兄弟相残、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的主题也仿佛是像宗法礼数的挑战。比如影片中为求活命,露西甚至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父母。露西弑母是为了不与弟弟兼爱人的托马斯分开所不得不犯下的罪行,这里明显运用了神话原型,即埃斯库罗斯笔下的厄勒克特拉,为了复仇同样杀死了母亲和情妇。善恶的转化也是影片的主题之一,作为露西的帮凶,托马斯显然犯下了不少罪行:以美色欺骗富家女获取钱财,但遇到伊迪丝后托马斯被爱感化而不忍加害伊迪丝,最后托马斯终于想要摆脱姐姐扭曲而变态的控制,一心想要救伊迪丝却死在了露西的刀下。露西则是疯狂、错乱的象征,她没有伦理和宗法观念,和弟弟、管家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孤堡里则是她的全部世界。她是个精神病患者,从小被送到精神病院,回家后却杀死了父母。弟弟迫于淫威却无力反抗,这也为后面的悲剧结尾埋下了伏笔。

(三)隐喻与象征

影片中很多重复出现的视觉元素具有隐喻和象征的作用,比如蝴蝶和黑蛾。如果说伊迪丝是一只依赖阳光生存的美丽蝴蝶,那么露西就是以这蝴蝶为食的黑蛾。这两个意象贯穿了整部作品,不仅体现在两人谈话的这一幕,从衣着服饰到布景道具,蝶与蛾的对立自隐至显持续变化着。伊迪丝的衣着自出嫁后一直是透明纱质地的,两边的肩袖也夸张的大;露西则是黑色服饰如裹尸布般紧紧缠绕身侧,两者的死斗是没落贵族与新大陆移民之问的斗争,亦是新大陆与宗主国之问的斗争,也是善与恶的对决。古堡则象征着一个封闭的符号,姐姐露西是操控者,她制定了一切规则,而与外面文明世界秩序和伦理道德相去甚远。尽管托马斯向往着拥有一份阳光下的正常生活,但这就意味着修正与露西之间的不伦关系,托马斯越想挣脱,露西则越疯狂,说到底只是因为她的偏执和精神错乱所致。

三、结语

哥特电影是西方异教文化的典型,更是西方流行文化的瑰宝,因而成为好莱坞电影取材库中的座上宾。这种电影类型所展现出的丰富性,既能满足表层的奇异视觉享受,又能够在深层的人性等主题上有所探求和创见。在文化全球化效应横行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中,某一特定类型的电影的本性往往受商业性支配,但当对哥特式电影进行消费时,仍然能够透过冷峻而高亢的表象深深体会到哥特文化意象体系带来的博爱、宽容、对个体的尊重,以及整体散发出的对死亡、生命、痛苦、永生、孤独等深邃的哲学命题的反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