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成长电影的不同建构

成长电影的不同建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7 03:39:14
成长电影的不同建构
时间:2023-01-27 03:39:14     小编:

成长电影的不同建构 成长电影的不同建构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 领导者的核心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

成长电影的不同建构 精品源自地理科

摘要:《征服者佩尔》和《亲爱的温迪》都是丹麦导演指导的成长电影,二者的建构迥异。首先,感情基调不同。《征服者佩尔》是温暖的。影片中音乐、色彩的运用上也透露着温暖;《亲爱的温迪》是冷酷的。少年与枪,蕴含着冷酷。音乐与色彩的运用同样冷酷。其次,在成长线索上是相异的。《征服者佩尔》主人公是渴望成长,《亲爱的温迪》主人公是拒绝成长。《征服者佩尔》和《亲爱的温迪》都是丹麦导演指导的作品并都是合拍片。两部影片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归根于影片中少年所生活的不同国家。不同的国家其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不同,这是两部影片不同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成长电影;建构差异;民族差异 本文以成长电影《征服者佩尔》和《亲爱的温迪》为例,来探讨同一国别的导演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展现少年的成长。《征服者佩尔》和《亲爱的温迪》都是由丹麦的导演指导拍摄的成长电影,但是两部电影的影片建构是迥异,笔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差异。

一、感情基调温暖和冷酷的差异

在影片的整体感受上,《征服者佩尔》虽有很多的心酸,遭遇了冷漠,但是影片的整体感觉是温暖的。对一个在海边生活的孩子来说,扬帆远航,去征服海洋、征服世界无疑是最能激荡心灵的梦想,如果他的生活充满着艰辛与挫折,这梦想就更显温暖,甚至是让人惭愧。佩尔,一个年幼的孩子,无论面对周遭怎样的艰辛生活,一直心怀一个征服者的梦想去学习、成长,终于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走向广阔的天地。这样一个温暖的基调就奠定了。这种温暖是气氛上的温暖,是精神上的温暖。

影片采用的是时空顺序式的剧作结构,少了迂回曲折。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只有情感的转变没有情感的跳跃,故事在顺向上呈现没有强烈的冲击力,影片是一首温暖的抒情诗。影片中佩尔征服世界的概念是模糊的,因此“征服世界”这个理想的宏伟性被削弱。理想的实现不是惯有的斗争口号,而是精神符号,是激励佩尔不放弃生活希望的灯塔。历史上佩尔是丹麦的革命领袖,可以说影片在某种意义上是革命领袖少年生活的展现。但影片中并没有埋伏佩尔以后会取得成就的线索。所以影片是温暖的但并不炽热。

影片之所以给人温暖除了源于故事的讲诉技巧,影片的音乐和色调的使用也是温暖的。音乐使用上不聒噪,平和抒情。典雅轻柔的音乐将影片中的父子之情渲染的更加真挚动人。音乐中饱含喜怒哀乐让人感觉到了情感是饱和的,因而有温度。“色彩成为一种特殊的视听语言,既体现导演的意图,表达某种倾向性,又营造了影片的风格基调”整部影片都是明亮的,光线是充足的。影片常常出现金色阳光充裕的户外场景,或田地,或山坡,给人十足的生活感、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很容易让人体会人间冷暖,人的感受是明朗的,明确感受到希望在其中涌动。影片中多次出现漫山遍野大雪的场景,影片中满山大雪没有降低影片的温度,反而给电影蒙上一层丹麦特有的童话色彩,在温暖之上这雪也有了一抹童真。

相较于《征服者佩尔》,《亲爱的温迪》是冷酷的。片中以迪克为首的一群美国街头小混混,耐不住青春的躁动与寂寞,在小镇地下废矿建立了“枪支俱乐部”。枪,本身就是冷酷的东西,全金属的外壳给人冷的感觉。

在故事的叙述上,影片是“倒叙回忆体”。影片前部分是迪克对“温迪”讲述过去经历。手枪“温迪”被塑造成一位女生,这是青春期少年对情感的渴望,流露着青涩腼腆。倒叙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在接受上有了情感的跳跃。跳跃产生的情感空白让观众处于极度的不安与焦虑。

音乐和色彩的运用加强了影片的冷酷。摇滚乐是酷的音乐。摇滚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契合。摇滚传达的是成长的迷惘和孤独感。色彩上,因为这群少年常常处于地下废矿之中所以色调是灰暗的,是不明朗、阴郁的。即使在小镇里行走充满了阳光也感觉不到阳光的温暖。色彩的冷峻同样降低了影片的温度。

二、成长的渴望和成长的拒绝

两部影片的成长的建构方向上是相背的。《征服者佩尔》中佩尔是渴望成长的。起初他试图靠父亲保护自己。当他被欺负,希望父亲为他出气时,父亲无力反抗。在他不堪忍受同伴对父亲的侮辱而向同伴挥拳时,他得到的是父亲的指责。父亲并非不爱他,佩尔的父亲代表了更多的穷苦农民们,他们在艰辛与屈辱中生活着,他们只求平安,他们如佩尔的父亲一样希望的只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他们甚至没有了对尊严的要求。面对生活的种种现实,佩尔逐渐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当他被任命为农场的管理员时,世俗的父亲为之骄傲,佩尔却渴望驾船征服彼岸美国。最终,佩尔,一个孩子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前行,征服者走上了他精彩的生活。这个过程是佩尔慢慢长大的过程,当他踏上征服者行程的时候他已经和少年时代告别了,踏上征程是他真正的成长。

《亲爱的温迪》恰恰相反,这群少年最终拒绝了成长。影片的开始这群少年也在期待自己成长,但是他们是拒绝交流的。当身边的人与之交流时他们是反感的,警察克拉斯比对迪克表现出种种的友好的时他并不买账。这群孩子似乎没有父母,他们的朋友是手中的枪。他们长期呆在自己的天地里练习枪法、研究枪支,拒绝外来人。

影片中他们是不被认可的。当他们以夸张的造型出现在广场上是被人嗤之以鼻的。特别是,拄着拐杖的修伊和谈判专家间的对话充满辛辣的讽刺意味。谈判专家满以为几句高声恐吓就能让这帮孩子乖乖就范,这些孩子却奋战到底。这是成人对未成年人的不理解、不赞同。他们拒绝警官的建议,要做最后的斗争,要最后一次证明自己。这揭示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惨遭失败于是选择自我的坚守。这坚守是对成长的拒绝,成长的拒绝导致他们最后走向自我毁灭的路。

三、民族性格的差异导致根本的差异

两部影片虽都是丹麦导演指导的作品,并都是合拍片,但二者存在以上差异。究其原因,两部影片之所以如此不同归根于影片所蕴含的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差异。

《征服者佩尔》是丹麦风格。影片展现少年的成长的苦痛也是平和的,并不慷慨激扬。这恰恰和丹麦人舒缓、不急不躁的性格相吻合。影片镜头的清新空旷带有丹麦人的浪漫。漫山的白雪带有丹麦特有的童话色彩。

《亲爱的温迪》是丹麦导演,德国拍摄,展现的却是美国少年的生活。影片的风格上呈现出的是美国风格,是他者眼中美国风貌的展现。导演过滤了自身骨子里的丹麦成分,努力去体悟“他民族”的人文风貌。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是强调独立,又有冒险、开拓精神,追求自由平等。这些性格特质在这群美国少年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们不愿交流正是强调独立的表现,成立“枪支俱乐部”是少年冒险精神的体现。他们期望自我的正义理念得到承认,正是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影片作品为了反应社会现实,往往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描绘社会中的人情对立现象,以此同社会、文化、个人情感、观众认知产生认知上的同构关系”影片的背后是不同民族文化养成的民族性格的差异。

民族性格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征服者佩尔》和《亲爱的温迪》处于相反的维度上。相异的脉络建构了风格迥异的两部成长电影。

四、结语

两部影片虽在多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是述说成长烦恼。由这两部优秀的外国成长电影,自然会想到中国的成长电影。中国的成长电影作品近些年少有优秀作品产生,现在的电影创作界瞄准了如何创作有商机的商业大片。中国的成长电影是急需发展的。要发展中国的成长电影,创作界要向西方国家学习自然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技巧,努力摆脱掉中国式的直白说教。中国成长电影要具中国特色,但是创作者要弄清怎样的方式建构电影才是真正体现中国风。我们要向世界展现中国少年的成长故事。

参考文献: [2]郝朴宁、李丽芳.影像叙事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