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浅谈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3 01:41:12
浅谈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时间:2022-12-03 01:41:12     小编:贾智宏

肖邦是波兰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钢琴诗人。他一生致力于各种体裁钢琴作品的创作,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就是肖邦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于一身,是当时欧洲作曲技法的集大成者。下面笔者就从结构、旋律、节奏、和声四方面探究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

一、《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概述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始于1829年,于次年春天完成。其是肖邦为管弦乐队同钢琴合奏而创作的一部大型作品,也是肖邦以交响音乐体裁创作钢琴作品的第一次尝试。这部作品在曲式结构与和声运用上体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幻想情趣,在节奏的安排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波兰民间舞蹈音乐风格,在旋律写作上则充满了古典主义的装饰性和歌唱性。总的来讲,这部作品清新明快、热情蓬勃,是肖邦个人风格的全面展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二、《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肖邦是一位既具有古典情怀、又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这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是对古典主义曲式结构的沿袭。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肖邦应用了许多古典主义鼎盛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结构组合手法,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模式。具体来讲,这部作品曲式结构的古典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乐章整体结构安排上,选择了巴洛克时期最常用的快慢快三乐章形式: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由交响乐队和钢琴协同奏出,整体风格辉煌、激昂;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采用了类似于歌剧咏叹调的无展开伴奏形式,曲风抒情优美;终曲乐章采用了奏鸣回旋曲式,整体上带有明显的波兰民族舞蹈风格,听来较为明朗、轻快。其次是对结构布局形式的个性创新。在创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时,肖邦不满足于古典协奏曲固定的结构程式,在调性布局和陈述方式上做了一定的改动他打破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各自独立的定式,将各个乐章第一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这样,主、副部主题的调性对比就更加明显,更加适合富于变化的音乐内容表现。以第二乐章为例,第二呈示部同第一呈示部的副部都被安排到了主调f上,这样,前者热情洋溢的风格就同后者自由舒缓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实现了曲式结构的和谐过渡,又丰富了调性色彩,大大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二)旋律

在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进行旋律写作时,肖邦非常注重抒情性和歌唱性的表达。他不但将意大利歌剧元素融入其中,用以增强作品的声乐效果,而且加入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装饰音和旋律变奏手法,用以丰富作品的整体线条。下面笔者就从这三方面做详细介绍。首先,意大利歌剧元素的融入。肖邦认为,吸收声乐作品的发声技法,能够提升钢琴音乐的歌唱性,因此他将大量意大利美声的声线改编成了钢琴旋律线,这大大提升了钢琴音乐的活力和生气。以第二乐章44~46小节为例,这一段中,肖邦模仿意大利歌剧中常见的花腔式唱法声线,写作了一串音型舒展、级进跳跃的旋律高音区快速流动的音符伴随数个大二度音阶的转向形成了加花,完美地呈现出一种人声演唱似的华美效果。其次,绚丽多彩的装饰音的运用。肖邦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运用了倚音、颤音、波音等装饰音,这有效装点了旋律,令作品听起来更为华丽。以终曲乐章的25~28小节为例,肖邦在单层次颤音前镶嵌了一个前倚音,这不仅顺利实现了旋律的过渡,增强了乐曲的流动性,还使音层变得更饱满,为即将到来的乐曲小高潮做了完美铺垫。最后,丰富的旋律变奏手法的运用。在旋律变奏手法上,肖邦主要选择了两种方式。一是复调式的变体旋律变奏手法。这种手法是指将主调旋律的声部增加,音层加厚,使之成为复调性旋律的变奏方式,其优势在于能丰富旋律织体,对旋律主部进行突出和强调。以终曲乐章57~59小节为例,主调旋律在分解和弦伴奏下分出了多个织体层次,呈现出了立体感强烈的复调风格。二是装饰性的变体旋律变奏手法。这一手法主要通过华彩经过句的加入实现旋律变奏,其特点在于能够在不改变旋律结构的情况下完成主调润色。如第一乐章66~70小节就采用了这一变奏手法左手弹奏的华彩经过句浮于旋律上方,有效装饰了主调,但并没有影响主部大二度上升的线条。

(三)节奏

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肖邦选择了许多具有波兰民族特色的民歌和舞曲音乐素材参与节奏创作。这些节奏贯穿作品始终,渲染着乐曲的氛围,辅助着旋律的表达。下面笔者就从民歌节奏和舞曲节奏两方面详细说明这部作品的节奏特征。首先,波兰民歌节奏的运用。肖邦认为波兰民歌优美动人,活泼诙谐,从风格上同《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节奏要求非常匹配。因此,他将波兰民歌中的节奏型加以钢琴体裁的适应性改造后运用到这部作品中,用以模仿鼓掌声、舞者脚步声、焰火声等。以波兰民歌形式克拉科维亚的节奏运用为例,肖邦在保持原节奏型组合方式和间隔时值不变的基础上,将这类民歌的三拍子节奏改造为持续时间更长、拍点更为密集的38拍和34拍形式,用来表现第一乐章和终曲乐章开始部分热烈欢腾的场面。其次,玛祖卡舞曲节奏的运用。玛祖卡是波兰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由大量三连音节拍和附点节奏型组合而成,具有清晰鲜明、流动性强的特点。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肖邦运用了大量玛祖卡节奏来突出旋律的民族性,渲染作品的整体氛围。以第三乐章副部主题为例,肖邦将玛祖卡舞曲中的重复特征节奏和分裂特征节奏共同运用到三连音发展部分,这样,三拍子的联体节奏型就同断裂节奏型共同形成了一个音符间的无缝衔接,从而形成了一种多节奏并行的、复杂而又壮观的场面,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色彩性和炫技性。

(四)和声

从和声方面来讲,肖邦在选用了大量浪漫主义和声语汇的基础上,又对和声手法进行了个性化改良,这使得《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和声表现得更加新颖、鲜明。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论述其特征。首先是半音化的线性和声组成方式。在这部作品中,肖邦严格遵循浪漫主义和声的半音化和线条化要求,以横向的和声排列方式和半音化的和声组合方式对和弦进行改造。以第二乐章33~36小节为例,这里的和弦并没有按照织体的层次进行上升排列,而是以相同的音阶展开了线性排列,这样的和声组合方式虽然不具有级进起伏的力度,但呈现出极佳的连贯性。其次是突破传统的反功能和声进行。在这部作品中,肖邦多次使用了DS形式的和声进行方式,这种进行能够以阻碍终止的作用方式使和声产生多向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声的色彩性。以第一乐章56~60小节为例,这里的和声进行以ⅤⅥ级的方式发展,中间的阻碍为和声提供了一个向下发展的通道,从而大大拓宽了和声的终止范围。最后是音阶化的转调模进。肖邦认为,浪漫主义强调音阶化的转调模进方式能够扩充和声材料,加强调性联系,非常有利于主题发展。因此,在这部作品中,肖邦多次选用了音阶化转调模进,用以巩固和声、充实旋律。以第三乐章17~22小节为例,肖邦在c-d-e-#f和声组及bB-bA-bG和声组之间选择了全音阶式的转调模进,这一手法在转调时将调外和声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来,丰富了作品的整体调性色彩。

通过以上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肖邦将古典主义音乐精髓、波兰民族音乐语言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完美结合起来,成就了这部西方音乐史上钢琴协奏曲体裁的典范之作。作为当代音乐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部作品,为自身的钢琴学习与实践积累宝贵的理论经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