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古琴艺术与中国士人审美情操研究

古琴艺术与中国士人审美情操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17:46
古琴艺术与中国士人审美情操研究
时间:2023-08-09 00:17:46     小编:孙亚梅

一《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收录于《浙音释字琴谱》,是一首琴歌。顾名思义,就是配有歌词可以演唱的琴曲。歌词的来源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内容如下: 渭城朝雨涓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改编为琴歌后,为了加强感情的表达,有琴人将原诗扩充为三段,每一段都保留了原先的七绝主体,但都在其后加上了一些歌词,每段吟咏的主题略有不同,带有副歌的性质,以一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听众的情感向上升温。

为了配合歌词,曲子的设定也分往复三次,其间旋律稍有改动,但总体都是基于相似的主旋律重复变奏,用以表达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的强烈情感。这种自由反复、略加变奏的吟咏方式就被称为叠,在中国古典音乐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表达手法。

琴曲的第一叠,是描写送别的场景和路途遥远艰辛的。此时真正的别离时刻尚未到来,故而旋律尚且沉稳而舒缓,只有些不明显的哀伤缠绕其间,仿佛是为了呼应歌词中送别者对被送者宜自珍、宜自珍的嘱咐。直到后半段遗行,遗行处,曲调骤然间拔高,似是送别人的情绪因念及友人此去长途跋涉,越渡关津,风餐露宿,辛苦非常而替他不忍,高涨的悲愤之情似乎就要喷薄而出,却又被随之而来的低音压抑回去,留待之后两段再来高扬抒发。

琴曲的第二叠中,洒泪离别的场景终于出现了。歌词里有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字样,曲调行至此处时,也尤为婉转缠绵,如泣如诉,惜别的两人那依依不舍、以至于泪洒青衫的模样似乎就在眼前。之后琴曲的节奏渐渐恢复正常,音律与第一叠相比并无变化,如同真情流露抱头痛哭后的短暂平静。不过这一切都是在为第三叠中全曲的最高潮默默做着铺垫。

琴曲第三叠的的主题,是对别后生活充满辛酸的想象。车尘马足将珍爱的友人载向远方,从此参商各一垠,不知何日是归期。往后的日子里,纵使行扁舟,赏垂柳,没有了那个与我相知的人在身边,心中也只能感受到无尽的伤悲。唯一的期待和冀望,是你的一尺素书早日从远方飞来,见字如面,方能让我觉得心中安慰。

二《酒狂》

《酒狂》是中国历史上数以千计的古琴曲中独一无二的一个异数。因为放眼远目,琴谱中皆是以中正平和淡雅适度为审美标准的曲子,一般都不会可以去表现生活中不雅的一面。唯有它,由始至终就不曾管过什么清规戒律,反倒以醉酒为主体,竭力表现饮醉之后的癫狂之态。

《酒狂》的作者,相传是魏晋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阮籍嗜酒如命,时人人尽皆知。而且他人虽身处官场,却不屑与那些整日勾心斗角之辈同流合污。曾经有一次,他为了拒绝时任当权者司马昭强加给他的一桩政治婚姻,开怀豪饮,创下了连醉六十天的记录,使得提亲之事终于作罢。

然而作为一个正统的士人,阮籍心中还是系着庙堂与天下的,他的借酒而狂,也不过是一种为逃避现实而做出的佯狂姿态。这从他留下的诗作中可以窥得一斑:终身如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对酒不能言,凄凉怀酸辛。他不是怀着满腔醉意,而是满腔的苦闷和郁结。后世也有不少批评家指责阮籍只会以酗酒逃避度日,但中肯地说,在那个政治如此严酷高压的时代,像阮籍这么一个傲视虚伪礼法、不攀权贵也不屈于威压的人,只要存在,便是对统治集团最大的嘲弄和讽刺。

这样看来,催使名曲《酒狂》诞生的历史背景可谓错综复杂,可这首琴曲本身却意外地短小精练。现代遗留下来的各个版本的《酒狂》曲谱,演奏时间均在三分钟到三分半钟不等,与《褐石调幽兰》和《胡茄十八拍》等琴曲相比,实只能算小品中的小品。然而短小的乐句,跳跃感强烈的音符,时上时下的旋律线,使得音乐有一种飘忽的不稳定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个醉酒者的步履踉跄之态。

三结语

就像竹林七贤是最为典型的士的代表一样,《酒狂》此曲也可说是琴道与士人相结合的完美典范。这首不足四分钟的琴曲里,士人抱负不得舒展的压抑,士人对高洁品性的向往,士人对官场争斗的不屑,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忧心,所有与士相关的品性几乎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之前我曾经提到过琴者心也。在李费之前千年,其实已经有人在实践着用琴表达自我本心的可能性了《酒狂》就是一名怀才不遇之士所发出的一声强音。阮籍的境遇,其实也同样概括了他之后的一部分士人的命运面对强大的权势,即使想表达自己的禁赘不羁,也只能采取这样小心翼翼的方式,多么可笑而悲凉。这大概就是为何《酒狂》一曲分明不是符合传统意义的标准琴曲,却仍然没有被时间埋没,反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并被呵护备至地传承下来的原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