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琵琶重奏的合唱元素新思考

琵琶重奏的合唱元素新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14:49
琵琶重奏的合唱元素新思考
时间:2023-05-26 00:14:49     小编:陈中伟

摘 要:《春江花月夜》琵琶五重奏是顾冠仁依据卫仲乐先生演奏谱改编的重奏新形式,充分发挥了琵琶的和声性与线条性,琵琶自身的歌唱性和低音伴奏,再加上《春江花月夜》的诗乐性,琵琶重奏与合唱的音乐表现异曲同工,在琵琶重奏中融入合唱元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琵琶重奏;合唱元素;《春江花月夜》

作为《春江花月夜》琵琶五重奏的一声部,又是一名TianKong合唱团的成员,每次在两者排练时常常觉得莫名的相似,甚至老师们重复的要点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琵琶是民族乐器中表现力十分丰富,又可以任意转调的乐器。它优美的长轮可以演奏悠扬的歌唱性旋律,丰富的和声可以作为节奏音型使用,醇厚的低音可以作为乐队中的低音伴奏。[1]合唱的歌唱性、和声性和低音bass,冥冥之中,琵琶重奏与合唱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

《春江花月夜》最早是隋代杨广的五言四句诗,“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就属唐代张若虚的一首七言三十六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句婉转优美,离别之绪,发人深省。当时(隋、唐以至宋)《春江花月夜》诗是与《春江花月夜》曲配合演唱的,并且当时此曲比之于配合演唱的诗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远。[2]可曲早已失传,诗的本身赋予诗乐美,诗词的内涵美与音乐的韵律美相结合,诗情画意,配上琵琶的吟唱,未成曲调先有情。《春江花月夜》琵琶五重奏是顾冠仁依据卫仲乐先生演奏谱改编的重奏新形式,充分发挥了琵琶的和声性与线条性,在原曲意境的基础上再创作使音乐的层次感加强,对答式的呼应,齐鸣式的厚度,和弦式的映衬,旋律式的突出,犹如合唱般层层分明又宛若一人在向你娓娓道来。

《春江花月夜》琵琶五重奏其实就像五个人的阿卡贝拉,琵琶代替人声,同样是将不同人的音乐表达具一致性与独特性。《春江花月夜》更要展现出原有的诗乐性,一方面是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与画面感,“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为虚指,“生”赋予月与潮以生命力。古今中外,音乐的绘画功能被作曲家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在无限的审美意境中拓展音乐的想象。[3]另一方面,原先是词曲配合,在基调上就是可以咏歌的曲调,歌唱性十足,重奏的合唱元素则可以运用到演奏之中,合唱本身的技巧加上极具中国色彩、意境丰富的琵琶五重奏《春江花月夜》的演奏相配合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1 齐

齐是合唱最重要的元素,齐唱是合唱的基础,再在形式上稍加变化形成重唱、轮唱和领唱,齐奏和齐唱在表现方式上实质是一致的,齐奏是多数量相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旋律,重奏是多数量相同或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旋律,独奏顾名思义就是一人演奏,这里的琵琶五重奏《春江花月夜》是琵琶同乐器之间的重奏。

在琵琶重奏中,固不可少齐奏部分,出弦的整齐是关键,指挥在合唱之中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合唱指挥中提到预备,预备的手势能帮助团员在第一时间意会到呼吸、情感、力度和速度,琵琶五重奏的重担就是一声部。一览《春江花月夜》五重奏谱,一声部与卫仲乐先生的演奏谱基本相同,只有在“水云深际”编曲家考虑到音区安排则由四声部独奏主旋律,所以一声部不仅要突出独奏的个性还要平衡整体的共性,一声部在布局谋篇上至关重要。

一声部是重奏的“指挥”,不仅要注意自己声部的横向处理,完美演绎主旋律部分,更要明确宏观上的音乐表达,记住其他声部与主旋律间的呼应,每个声部之间的关系,进出位置,什么时候呼吸,什么时候收拍,一个眼神,一个抬臂,用自己的律动带动其他人的律动,告诉其他四个声部呼吸、情感、力度和速度,当每个人的这四要素达到了统一,就可以达到一齐出弦,在“指挥”的帮助下整齐演奏。合作的学习最忌讳各顾各的,只有在领导者的带领下才能配合得微妙,同时平时练习培养的默契也是必不可少的。

谱例1,齐奏渐弱到一声部独奏一拍,只需一声部给眼神示意,右臂向外,呼吸,气息下沉打开,给右手顺势慢慢向上渐弱一个预备,稍点一下头,即预备收拍,休止一拍到齐奏,用眼神提醒,轻微抬臂预备起弱拍。

2 线

Legato,连贯的意思,是演绎合唱作品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表现一段乐思、一段情感,要一气呵成、细腻婉转。琵琶是弹拨乐器,不像弦乐那样容易展现线条性、旋律性,琵琶的颗粒感只能以点成线,不仅仅是一声部,每个声部都要展现出线条感,有时是每个声部都需legato来表现行云流水,也可以部分声部线性、部分声部点性来丰富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形象塑造,这取决于所要抒发的音乐情感。合唱中的线性简单来说一方面是呼吸,不断地给呼吸,使呼吸走动,身体不能僵硬,否则会卡住声音,很难收放自如;另一方面是状态,状态要稳定,不能改变状态,如口腔一个细微的改变就会使音乐线条分叉;若多声部相继出声的线性,则收的声部在听到出来的声部的声音时才可以结束,使衔接部连贯,不出现“断层”。

琵琶也是一样,呼吸与状态。当身体放松,呼吸顺畅,自然流动,一句连贯结束后呼吸起下一句,音乐的线性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状态也是要稳定,力度、出弦的角度、身体的律动都要在音乐之中得以稳定和控制,不能随意改变,更不能开小差。

琵琶重奏不得不注意音乐的线条性,重奏中每个人不经意间就会忘记旋律性,随意中就会失去音乐的美感,注意线性会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增添一丝心动。

3 质

品质是笔者在TianKong合唱团中学到的音乐所要追求的东西。出声的一瞬间,用听觉来调整音高、音色、状态,使声音相融合,音高相协调,时刻提高警惕,保持紧张状态。耳朵的灵敏度是基础,在经过大脑0.1秒的反映后,调整自己,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主要在于提高听觉能力,瞬间做出良好的判断,使音乐统一;另一方面,团队练习过程中要增强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用心聆听,心与心相连,才能使声音碰撞出火花。

琵琶更需要音质的训练,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度,同样的出弦角度、压弦幅度,甚至呼吸、情感、身体律动和内心感受都决定了音乐的品质,归根到底还是听觉。如何将五个琵琶相协调,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各顾各的,出弦训练是关键。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重复化,在一弦上从练习简单的弹、挑,再到乐曲中提炼出的复杂节奏型,用耳朵调整,统一各个要素。音质的注重,使音乐更加富有品质,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大珠小珠落玉盘,颗颗鲜亮剔透。 谱例1,《春江花月夜》五重奏谱的五个声部共奏同度和八度来加厚旋律,主要在长音上由弱到强,一弦上的长轮,其他弦的滚指,出弦的第一个音指法同为弹,则可五个人同时出弦练习弹,及时调整力度、速度和出弦角度,整齐划一,重复练习,再按谱面弹奏。

4 形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音乐教学学说,他认为:“身体也是一种乐器,可以再现音乐,通过律动,能唤起人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极为重要的节奏感。人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紧张与放松程度的感觉,感受和表达情绪;可以通过姿势、手势和各种身体动作使内心情感表现于外部世界;可以通过身体运动将内心情绪转化为音乐。而器乐演奏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被演奏乐器即乐器和人的身体。”[4]

面部表情和身体律动不仅是外在的赏心悦目更是技巧的画龙点睛。在合唱训练之后,演出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美是必不可少的。站姿常常被人忽略,长期养成的各种坏毛病,如低头、仰脸、弯腿、身体僵硬不协调都会直接影响舞台形象,也会导致喉咙挤卡、气息不畅等问题影响到歌唱的状态。琵琶表演异曲同工,头要正,两肩放松平齐,忌讳高低肩,并膝。两腿微张,右脚向后,更利于乐器放置和右臂摆放的角度。

“未成曲调先有情”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经典,并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一直起着警示作用。眉毛的挑动、眼神的传递、嘴角的上扬,面部表情的微变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队友和台下的观众渐入佳境。“手随韵动”、“肩沉而松”、“腰为力源”、“呼吸为本”,[5]无论琵琶还是声乐都受用,这些都是个性上的体态律动,合奏与合唱在充分展现独特魅力的基础上,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才会更自然、更生动、更富表现力。“手随韵动”是最能体现不同音乐要求的方式,呼吸抬手抬臂,力度增强手臂外扩,力度减弱手臂向上,曲终留音手腕放松臂画圈,曲终收音手捂弦等。在旋律式对答式的呼应时,就可以用眼神提醒对方“到你了”,在共奏时相互的眼神交流,更容易将观众融入乐手们的音乐情感之中,未成曲调先有情。

谱例2,谱面标记自由地和自由延长记号,加上演奏者的情感,不好按照谱面规规矩矩演奏,想要齐,只能依靠身体律动帮助。一声部独奏一拍,顺势看向其他人,微笑,用手臂摆动给呼吸、力度、速度和情感,第二拍3的收拍,一声部看向其他人轻微点头示意收拍,后依此类推即可。

5 乐

对音乐的处理,首先是强弱处理。横向与纵向的力度对比,不仅仅是谱面上标记的那样,还有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口传心授,甚至加上演奏者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将音乐处理得更加精细。合唱中通过改变状态与演唱方式来变化音乐的色彩、调节明暗度,琵琶通过压弦改变力度,在每次学习和再创作的过程中,在谱面上标记处理方式。纵向上,突出旋律线条,伴奏声部弱化,但依旧要遵循强而不噪,弱而不虚的原则,当每个声部的性质相同时,就要统一力度与色彩。

音乐作品的再创作。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每个人每一次都有对音乐的看法,想要使情感基本统一是合唱与合奏的难点,指挥是关键。在每次的合唱排练中的演唱往往与实际表演有着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速度、延长音等方面,如可以增加延长音的时长,使情感更加到位、听众更加心动。指挥可以有自己的情感,通过身体律动、表情将情感传递给团员,统一情感,则统一了音乐表现。但指挥在舞台上只是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更多的还是平时练习的积累,所以指挥一定要头脑清晰。琵琶重奏中一声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情感进行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

意境相容,心静和鸣。笔者在TianKong合唱团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国雅歌的传承。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强调“道法自然”,中国山水画崇尚意境,虚实相生,淡淡的水墨,淡淡的素雅,留白之中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似山在虚无缥缈间,香雾迷蒙,茶香馥郁,气韵生动。心斋即生洞见之明;洞见之明,即呈现美的意识。由虚静而来的明,正是彻底的美的关照的明。[6]

情感上的走心。音乐的存在是为了感动,是美的表达。心脏是人类的中心,用心是做人的中心,走心是音乐的中心。李普斯著名的感情移人说指出,“在内心的模仿中,演技台上的演技者和在看台上的自己之间的区别,已经没有了……自己再不体验到对立,而体验到完全的统一。”(Lipps:Aesthetik S.122)而当进行美的关照时,随自己之情感一项对象,自己与对象即不复感到有何距离,而成为主客合一的状态。[6]用心歌唱,才能感动自己、感动观众;用心演奏,才能引起共鸣,随着音乐,人与人的心一起走动,是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受。

6 结语

齐、线、质、形、乐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个元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搭配其他元素才能完成各个元素,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齐需要身体律动的帮助,线和质需要在齐的前提下完成,技术的到位必须与音乐本质相结合,每个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将合唱元素融入琵琶重奏的演奏之中,能更好地展现多人表演的魅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会音乐之间的相通性,在不断地比较、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昆丽.琵琶重奏艺术及其教学[J].音乐研究,2006(1).

[2] 高云光.从《春江花月夜》诗的形式演变谈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与音乐的关系[J].人文杂志,1983(04).

[3] 曾灵玲.诗韵遗音 情调谐宜――试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乐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

[4] 蔡觉民,杨丽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

[5] 赵毅帆.体态律动在琵琶演奏中的实践[J].北方音乐,2015(23).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0,62,65-6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