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讨论面向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剧目排练课程建设

讨论面向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剧目排练课程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02:32:19
讨论面向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剧目排练课程建设
时间:2023-01-02 02:32:19     小编:陶永法

舞蹈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以具有节奏性和造型性的直观动态的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塑造典型性的舞蹈形象,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舞蹈艺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艺术。符合舞蹈艺术特质的舞蹈表演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舞蹈艺术表演技能,兼具表演、编导、教学、研究能力,能把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手段融入生活的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舞蹈剧目排练课是舞蹈教学的核心课程,它既是舞蹈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舞蹈剧目排练课将表演者的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表演风格与音乐、舞美等因素融合起来,体现舞蹈艺术的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发展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面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综合型、实用型舞蹈表演人才,高等院校舞蹈院系需积极进行舞蹈剧目排练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 积极构建以剧目排练课为基础载体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舞蹈院系应着眼于加强对具有表演才能的艺术精英的重点培养与投入,以剧目排练课为核心课程,积极构建舞蹈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突出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一方面,要重视舞蹈基础理论课程安排,适当增加专业拓展性基础素质培养课程,如:美学、哲学、音乐、文学等,增加舞蹈编创能力培养课程,积极构建灵活的选学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由,提供相应的师资、环境、条件,努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艺术底蕴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确保安排充足的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剧目排练课程学时安排,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安排大、小剧目的见习、实习,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实践演出、校外各类大型文艺晚会、各类专业舞蹈比赛等,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增加交流、实践机会,积极构建舞蹈表演、编创、教学一体化实践应用体系。

1.2 加强与舞台剧目相联系的基础课程原理性、元素性训练

一是要突出以中国古典舞为主干的基本功训练课程融合训练,奠定舞蹈剧目表演所需的技术、能力基础。即要通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柔韧度的训练(包括腰、腿等柔韧度的训练)和能力的训练(包括地面、空中的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的训练、旋转能力的训练,弹跳中的爆发力与韧性能力的训练)以及技术技巧的训练(包括跳、转、翻等技术技巧的训练),强化身体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将身体的素质能力与技术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加以整合,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个性和技术个性,培养提高专业舞蹈艺术所需的身体表现力。通过中国古典舞声韵课程,从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 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等基本动作要素的高度融合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作为构筑中国古典舞剧目基本原素的身韵原素,逐步领悟掌握符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规律的舞蹈训练方法及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体系。二是要强化民族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课程训练,挖掘、开发舞蹈剧目表演所需的观察力、鉴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通过民间舞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民间舞在编排组合时强调动作与动作之间连接运行所产生的律动和韵味,以及不同地域民间舞的不同风格特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和开发学生内在表演素质,逐步实现舞蹈表演从被动到主动、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和进步。

2 大力加强剧目排练课教材建设

高等院校舞蹈院系应采取统一选用和自主采编相结合的方式,充实舞蹈剧目排练课教材,统一教学规范。

2.1 广泛选取优秀传统剧目编排精品课程教材

借鉴相关教学、研究机构及演出团体编排成品舞蹈教学剧目的经验,通过选取具备一定技术技巧训练价值的、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完美结合的、对应学生发展阶段特性的优秀传统剧目和保留剧目,编程精品剧目排练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优秀剧目创作的不同时期特征与风格,各位优秀表演人才的表演特征,优秀编导的创意和手法,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体验不同风格的表演特点,培养提高感知、认识、理解、鉴赏、表演、创作、编导能力,扩展、丰富表演的范围与手段。

2.2 积极选编具有本土风格、院系特色的乡土教材

积极发挥专业编导和院系教师采风、创作、编排的主动性,在强化指导学生提高自编、自导、自演能力和协同师生力量共同创作上下功夫。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让师生到民族地区采风,了解社会发展情况,逐步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材料,加以浓缩、剪辑,把本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水乳交融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努力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动的、反映时代脉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民群众满意的舞蹈艺术作品,展示本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的魅力。

3 坚持致力于剧目排练教学实践创新

剧目排练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即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上,建立起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培养对策,发挥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方面的创造力。

3.1 注重排练剧目与表演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一是要按照了解基础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专业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证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安排,使学生学习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本学科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又要通过增强舞台表演中常用的基本功和__基本能力训练,为舞台表演奠定坚实的技术、能力基础;还要强化欣赏课的教学,达到美育教育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二是要强化剧目教学与演出实践结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各种演出实践,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方面得以积累经验,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使教师得以在舞蹈创作实践中求新求变,推出作品;使师生在演出实践与舞蹈教学的磨练摔打中得以实现教学相长。

3.2 树立独、领、群相互转化的针对性培养对策

在剧目排练课的教学中,采取一视同仁的公平原则,不预先确定独领群的人选范围。对群舞中的领舞和独舞演员均采取上大课的方式,在教学推进中选拔优胜者,然后再转入更具针对性的因才培养阶段。这种培养策略,既体现公平和因材施教原则,又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表演欲,形成个性化表演风格特色。

3.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和学生的主体创造作用

在剧目排练课堂教学中,要从剧目课的特点出发,通过创新的形式,分层、有序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引领和学生的主体创造关系。首先,教师要有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同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解清楚动作、姿态的要领,使学生能捕捉动作、动感的整体形态。其次,适当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对学生进行分配、编组,展示自己的动作,统一练习体验、比对动作、分析研究。学生针对剧情自由讨论,创编动作、编制方案,提升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再次,设置预演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预演,如果不理想,随时加以改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此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师带领加强基础,学生自主改变创新,教师、学生共同按舞台要求改进作品的基本教学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有利于学生能主动地分析和掌握动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并按照舞台表演的要求,掌握动作规范,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角色的表演中,从舞蹈角色的角度去诠释舞蹈,用最真切的情感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创造舞蹈的意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