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需求理念下山西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讨论

社会需求理念下山西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讨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3:27:20
社会需求理念下山西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讨论
时间:2023-08-05 03:27:20     小编:马宝杰

在近两年的全国各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显示,音乐学专业一直排在就业率低的行列里。面对全国高校扩招、音乐学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如何改进就业难这一现状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山西省音乐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国家就业的大体趋势相一致,形势不容乐观。如何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如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作为高校,通过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和社会需求接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方法。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本构成成分是教学,而教学的载体在课程。因此,适应社会需求的核心是课程的变革。本研究将通过对山西省几所具有不同办学特点的高校音乐学课程设置的考察,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中的音乐学方向的基本准则进行分析,找出我省音乐学课程设置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符合社会就业需求。

一、音乐学和课程设置的概念界定

音乐学专业是艺术学门类下,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的所属专业。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其主要任务是透过音乐及其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揭示音乐的本质与规律。因此,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相关的理论素养、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或较好的专业技能,具备在文化、教育、媒体、创编、乐器修造等某一领域从事研究、编辑、管理、制作等某项工作的能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的音乐学专业主要包括音乐学理论、音乐教师教育、艺术管理(音乐)、音乐科技四个主要方向,同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其他专业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国家标准》关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及各专业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由专业主干类、专业基础类、公共基础类、通识类、实践类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音乐学理论方向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并具备对相应事物的研究能力;音乐教师教育方向学生应掌握与教育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应技能;艺术管理(音乐)方向学生应掌握艺术管理(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在相关艺术领域从事某一方面管理的基本能力;音乐科技方向学生应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从事音乐声学研究、媒体音乐编制、音乐音响导演及乐器修造等某项工作的能力。

二、社会需求理念下的课程设置标准

社会需求理念是指以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理念。显然,它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思想,是一种与人本主义思想相对立的观念。笔者所讲的社会需求理念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自身发展价值的前提下,适应并推动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学生入学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行为,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根本动力。如果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爱好没有发生关系,课程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社会需求更无从满足。另一方面,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需要?相反,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引领并推动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这个观点出发,教育应该如何引领社会需求?社会需求理念究竟应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需要厘清以下观点:第一,什么是社会永恒的需求?第二,什么是时代前沿发展的需求?笔者的回答是:只有把握社会发展的永恒性需求,才能引领社会的时代前沿需求,才不会被社会的纷繁表象所迷失方向。永恒性需求是道,而时代前沿发展需求是术。当今,很多人看中术,是因为术最实用、最容易上手,最快进入社会角色。但是,如果缺乏内功道的修炼,术往往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关系。因此,社会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具有永恒价值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当今社会发展前沿的需求。永恒的社会需求就是满足人本身的幸福感、自我实现的需求,注重人类的终极关怀。因此,作为知识载体的课程设置就要体现人的兴趣、爱好、精神追求,体现具有真善美永恒价值的知识,注重完整体系的建构,具有丰富多样性,这是满足社会永恒需求的根本。而当今社会前沿发展的需求,作为最新出台的《国家标准》,已经提出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以及该专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对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也给予了安排,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永恒需要和当前时代前沿需要的统一。可以说,《国家标准》就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和浓缩。具体课程设置标准如下:在公共基础课程环节,音乐学各专业方向课程要求一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类课程以及体育、英语、艺术概论、计算机、军事理论、入学教育等基础课程。此外,通识类课程(选修课)四个方向要求也相同,体现为人文社科类课程;科学技术类课程;音乐学类课程;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可以进行一定的修订和补充。在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方向都一致分为专业实践(研究实践、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各个方向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方面。

三、对山西省五所高校音乐学课程设置的考察与分析

在对《国家标准》的课程设置要求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考察了山西省五所具有不同办学特点的高校,对它们现行的音乐学课程设置情况分别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下面是情况简述:

(一)培养目标分析:《国家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相关的理论素养、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或较好的专业技能,具备在文化、教育、媒体、创编、乐器修造等某一领域从事研究、编辑、管理、制作等某项工作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某一领域某项工作的能力,要求在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专业化。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和吕梁学院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显然,就业范围宽泛了很多,主要是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以及继续深造人才的培养。山西师范大学和晋中学院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具体,体现的是《国家标准》中音乐教师教育方向的标准。

(二)各学校课程设置分析:

1、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各学校基本一致,符合《国家标准》。

2、通识类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方面。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各个学校都充分利用了综合类大学的教学资源,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安排,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大有帮助。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各学校各具特色。中北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均体现了地域音乐特点,如山西民歌课程的开设。晋中学院地域特色最为突出,包括了晋中民间音乐概论、太谷秧歌、左权小花戏等特色课程的开设。山西师大、吕梁学院以及晋中学院的师范特点浓厚,开设了许多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如音乐教学课件制作、钢琴即兴伴奏、小型乐队编配与排练、合唱与指挥山西大学注重科研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的加强,体现在科研训练计划、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的开设方面;中北大学的选修课程丰富多样,涉及音乐学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如,电脑音乐制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复调、配器常识等,注重通识教育。这五所学校都开设了当前与科技发展前沿相结合的新兴课程电脑音乐制作。

3、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山西大学体现了比较明确的音乐学理论方向,开设了复调音乐、配器、论文写作、钢琴、歌曲作法、音乐专题研究等理论性和专业特点较突出的课程;中北大学从教师综合素质1、2课程和形体与舞蹈课程方面体现了以音乐教育方向为主的特点;山西师范大学、吕梁学院以及晋中学院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音乐教育方向特点,尤其是吕梁学院和晋中学院除了开设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外,还增加了中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

4、专业主干课程的比较山西大学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依然体现出明确的音乐学理论方向,如各种理论课(美学基础、中外音乐史、传统音乐理论等)和音乐学前沿动态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科前沿的动态和基础理论的掌握;中北大学课程在以音乐教师教育方向为主(如,开设合唱与指挥、室内乐等课程)的前提下,充实了音乐科技、艺术管理方向中的各一门课程(电脑音乐制作、音乐与表演艺术管理),注重通识性的同时加入了符合时代前沿发展的必修课程;山西师范大学、晋中学院、吕梁学院都以音乐教育为特征,开设了形体、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专业主课、音乐教学论、学科__教材与课例分析等课程。其中,山西师大、晋中学院的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结合更为紧密。

5、实践课程分析实践环节各个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各有侧重,体现各自不同风格。如音乐教育类实践课程多和今后的音乐教师工作相结合,如:教育实习、见习;而音乐学理论则和相应的理论实习相结合,如,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实习等(要求写出实习报告);注重通识教育的学校多以演出实践、田野采风等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

四、对社会需求理念下我省高校音乐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经过仔细的分析与比较之后,拿着沉甸甸的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心中倍感责任重大,因为每一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体现了制定者的用心良苦,都历经不断完善、修整才得以实施,也因为它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以及发展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所以,研究它的设置就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社会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把握社会需求的永恒主题非常重要,社会永恒的需求是和人类终极关怀相关联的,因此,充满快乐、幸福、智慧以及日有长进的满足感是其就业的不竭动力。关注这些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符合其天性与内在需求的,这样的课程才真正称之为课程,否则,课程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1、在课程设置的横向层面,拓宽知识广度,让学生找到打开视野、心扉和点燃爱好的知识。笔者认为课程设置应该尽可能丰富,不仅涵盖专业领域,更要体现其它领域的内容,尤其是唤醒灵魂的知识内容。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交融,学些似乎学不致用的内容恰恰可以更好地完成本专业学习,实现学以致用。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山西大学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一些人文知识课程,是一种跨专业的广阔视野,值得推崇。中北大学音乐学的课程设置以音乐教育特点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兴课程,如音乐与表演艺术管理、电脑音乐制作等必修课程,似乎和艺术管理、音乐科技有交叉,但是可以更好地体现专业领域的通识教育,扩大学生视野。其他三所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较为突出,课程设置和《国家标准》相比,比较贴切,课程的丰富度依然是符合标准的。另一方面,将现有课程的价值进行挖掘,也是加大知识广度的一种有效措施。如何开发课程的价值,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乐学、好学、爱学?笔者认为,在每一门实施的课程中拓展其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使其真实发生作用,只要是指向学生长远发展、灵魂转向的课程都是社会永恒需求的体现。因此,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课程横向扩大的一个有效途径。

2、在课程设置的纵向层面,挖掘领域知识的深度,为学生就业提供技术性强、专业特点突出的知识与技能。笔者认为大学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阶段,尽管和研究生教育相比,通识教育的比重更高,但是,它是高深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地,也是社会科技前沿的引领者,故被人们誉为象牙塔。《国家标准》关于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应具有相关的理论素养、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或较好的专.业.技能,具备在文化、教育、媒体、创编、乐器修造等某.一.领.域.从事研究、编辑、管理、制作等某.项.工.作.的能力。因此,术业有专攻,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通过满足当今社会前沿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笔者认为在大学的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将音乐学四个专业的方向模糊化,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基础,也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特长与爱好,便于今后专业选择。但是在后两年,必须进行专业深度的学习与实践,保证学生毕业后在某一领域能够驾轻就熟。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的高竞争力国家,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将难以在社会中立足。深度的专业学习是满足社会时代前沿需求的有力支撑。因此,后两年的课程设置应该不求广博,而求深化。笔者认为,《国家标准》的专业划分适合在大三、大四运用。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以上课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课程设置的宽度在培养方案中已经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什么就业率还是不理想?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的真实有用性不强。在课程的实施层面,许多课程收效甚微,学生厌学现象较普遍,应付考试的现象也较常见。因此,加大现有课程的真实有用性,拓宽知识内涵与外延,真正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是一个常抓不懈、任重道远的工作。它也是学生拓宽就业的一个重要动力系统。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落实课程目标,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有力实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优化学习质量。

2、专业开设类型单一。体现在社会当前需要的音乐学人才有理论型、教育型、管理型、科技型四个方面,而我省目前仅开设了两个方向音乐学理论、音乐教师教育。其它两个专业方向未能真实开展。当大量的学生涌向音乐教师教育与音乐理论方向时,大部分用人单位已经人满为患、处于饱和状态,而社会需要的音乐科技、艺术管理人才却很少,即使学生学习了少量的这方面课程,但因为深入度不够而无法独当一面。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需要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让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社会前沿需求,尤其是和高科技发展相联系的专业方向,就业前景会较为乐观。

3、专业方向划分不明确。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忽略专业精深发展,课程庞杂、无重点。在注重前两年通识课广度的同时,应该加强后两年学生专业学习深度和方向的淬炼,使其学习系统完整,方向规划明确,专业特点突出,能够和社会需求密切结合,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