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谈悦音之美——以无伴奏合唱窥探音准之谜

谈悦音之美——以无伴奏合唱窥探音准之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9:45:54
谈悦音之美——以无伴奏合唱窥探音准之谜
时间:2023-08-06 19:45:54     小编:贾红升

人耳所听到的声音具有强大的力量:乐音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反之,噪声则会令人烦恼沮丧,甚至崩溃发狂。古有孔子闻《韶》归来,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悦耳的声音给人的情感体验;而在战争时期,使用声学武器对俘虏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造成生理和心理上不可挽回的创伤者也不计其数。在音乐艺术中,合唱常以其或悠扬或激昂的音响和声效果,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如何在演唱、演奏中制造出动人的声音至关重要,而悦音的产生也具有一定可循的规律和方法。

一、音准

人体发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事实上,我们所听见的声音不仅仅是来自于发声者的口腔,更来自他们的身体,歌唱这种艺术形式更是如此。哈维认为,优秀的歌手会试图通过他们内心声音的反映,将歌唱作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专注于肌肉的动态来获得所需的音响及音高效果。也就是说,发声和演唱并不完全是依靠肌肉来运作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发声程序,调整发声方法,来达到对精确音准的要求。何为音准,不同的音乐家给予不同的定义。米立肯在其2013 年的《Turn off the Tuner for Better Ensemble Intonation》一文中谈道:所谓音准,就是通常用来描述表演者音调状态好或坏的一种形式。通俗地讲,就是人们所说的唱歌不跑调,或唱到了调上。那又如何定义不跑调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对音准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不跑调是指发出的一个音调(或音高),使它在另一个音调(或音高)中测量,每秒震动频率都与后者匹配。莫里森在其2002 年所著的《Intonation:In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Music Performance:Crea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Learning》一书中从音乐学的角度对音准进行解读时提出,音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一个人对音高的识别力、模唱的吻合度以及对乐器音调的熟悉度等。在当代音乐专业的考核及相关课程中,听音模唱成为辨别一个人音准好坏的常用方法之一。如音乐课堂上必不可少的视唱练耳课程,最常用单音听记与模唱(如:辨别C音与#C音的不同)来进行音准的训练和考核。

二、无伴奏合唱

合唱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并被记录在古希腊悲剧及一些祭祀音乐活动中。到了中世纪早期,大约4世纪时,在基督教的一系列活动中出现了以拉丁文作词、简单的单旋律为曲调,为纯男生合唱而创作的格里高利圣咏,这是合唱形式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确切地说,格里高利圣咏就是无伴奏合唱(A capella)的雏形[4]。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期间,犹太人音乐与基督教音乐成为无伴奏合唱的主要形式。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于美国的理发店四重奏(BarbershopQuartet)标志着现代无伴奏合唱团体的建立。1909年,第一支高校无伴奏合唱团Whiffenppofs在耶鲁大学成立,使无伴奏合唱的受众从宗教领域走到了教育领域。至今,一些高校仍保留着无伴奏合唱团体的传统,该传统尤其风靡于年轻人群中。

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的无伴奏合唱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旋律编配上更加丰富和细致,声部构成上基本由男女声领唱、男假声、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及节奏声部九个部分组成。同时,越来越多的无伴奏合唱乐团选择原创作品,取代改编民俗或宗教歌曲进行演出等。就无伴奏合唱(Acapella)来说,其与普通合唱相比,因为没有乐器的伴奏,在对音准、音量、速度、节奏变化甚至是呼吸的统一性上要求都更为严格。笔者曾对香港本土的无伴奏合唱团体一铺清唱进行采访,探讨过如何保证音准质量的问题。采访中得出,队员在演唱时,不仅仅是要唱在调上,唱出一个旋律音,更被要求随时在脑海中保持着整个和弦音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与他们平时所受的音准训练息息相关。

三、无伴奏合唱中悦音的产生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下述的一些方式方法来改善音准,制造悦音。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无伴奏合唱队员排练的方式中探讨对音准训练的一些技巧。无伴奏合唱的排练与普通合唱相似,也包括对音质、音准、节奏、动态及表现力五个方面的训练。然而,对于无伴奏合唱队员来说,由于表演形式是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进行演唱,对表演者的音准素养也就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演唱者要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由于表演形式的独特性,每一位成员都必须要完成自己独立但又与其他队员联系非常紧密的声部。笔者在对一铺清唱成员的采访中得知,如果无伴奏合唱中的各个声部作为独唱出现,在听感上通常会有跑调的感觉。但当所有声部加在一起作为整体出现时,音响效果便不同了。所以在无伴奏合唱的排练中,成员不仅仅要完成好自己的声部,更是要分心聆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整体的音响效果,这也是要求成员们在脑海中保持和弦音的原因之一。第二,在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i_c_r_o_s_o的读谱时期,要求队员们不仅要准确地演唱出自己的声部,同时也要熟悉其他声部旋律,并将自己的声部放到乐曲的整体里去思考和演绎,想象自己的声部在整体里的音响效果,做好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平衡与配合。这值得我们平时做音准训练的时候借鉴学习。无论合奏、合唱或是独奏、独唱,对曲目有个整体的把握有助于更好地保证作品演绎质量。第三,合作与协作也是无伴奏合唱队员必不可少的特质。队员们可以在演出中通过眼神、手势及身体语言来进行交流协作,传递音乐信息。合作与协作还包括对自己声部在整体中的定位。

比如,什么时候该与大家融合,什么时候该淡化自己的声部等。总之,每一个队员都不是独自在演唱自己的旋律,而是每时每刻记住自己身处于整体之中,为整体服务。在其他器乐的学习中也可以借鉴上述的训练方式。例如在钢琴独奏时,双手就如同合唱中队员们之间的配合,而大脑则承担着控制与阅读同时进行的任务,在脑海中出现的应是乐曲整体的音响效果,由近及远,由此及彼,是流动而非静止的。有了整体及协作的概念,对音准的把握也会有所提高。

除借鉴无伴奏合唱乐团的经验之外,一些研究也显示了提高音准的相关方法。莫里森等学者对一群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进行音准测验得出,更为丰富的音乐学习经验是提高音准的方法之一[3]。例如,学习钢琴、小提琴等器乐的学生,音准往往高于单纯学习打击乐的学生;同时,学习有着更加广泛音高的键盘乐器的学生的音准,往往又会高于弦乐或管乐的学习者,这是人耳对声音的熟悉度产生差异的结果。其次,旋律的走向性也会对音准有所影响。研究发现,一些技法相当成熟的小提琴演奏者,在拉奏下行全音连奏时,比拉奏上行音阶音质更为清晰稳定。这一观点在笔者教学活动中也得到证实,本校音乐与舞蹈学院本科三年级单簧管主修专业学生在演奏韦伯《引子、主题与变奏》这首乐曲时,尾声部分十六分音符上行吹奏明显比下行更显吃力,节奏波动很大,音质出现颤抖、不稳定的状态,需要通过换气或停顿的方式来改善。再次,许多合唱乐团的指挥也认为,音准在很大的程度上与人耳听觉有关,想要提高音准的掌控力,必须提高对音乐的领悟力,训练出优秀的辨音感,结合恰当的演唱技巧,以达到合唱乐队中无可挑剔的音色与音准。

人类对声音的敏感度因人而异,而对乐音与噪音的分辨却相差无几。由此,音准成为学习音乐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主导着对整个乐曲的演绎、乐曲风格的把握及乐曲情感的传递。通过了解音准的定义及人声发声原理,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对音准的控制。了解无伴奏合唱团的起源和形成,学习和借鉴无伴奏演唱者的一系列训练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听觉、视觉及与乐器或队员的配合上,更好地掌握对音准的控制力,创造出更加动人的美妙音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