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职音乐教材建设

中职音乐教材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7 00:48:31
中职音乐教材建设
时间:2023-06-17 00:48:31     小编:

[摘要]当前我国中职公共音乐教材建设存在数量不足、学科本位、结构封闭等问题。基于此,中职音乐教材编写应遵循如下原则:多元化的内容呈现,科学合理的活动设计,单元化的结构模式。新媒体环境为中职音乐教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教材编写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纸质教材的知识路径,大力开发视、音、图文并茂的电子课本,合力建设音乐教学资源博物馆。

[关键词]新媒体中职音乐教材

一、中职公共音乐教材建设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3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对中职音乐教材编写的规定包括:“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以学生为本,适应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的选取上要“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通俗、国内与国外、基础与拓展,富有生活气息、积极意义与人文内涵,体现经典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呈现方式上“配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然而,目前中职音乐教材建设的现状与教学大纲要求相去甚远。

1.数量不足

当前中职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是非常缺乏的,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中职音乐教材”进行搜索,能搜索到的音乐教材仅有以下几种:上海音乐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艺术欣赏音乐(试用本)》;暨南大学于2015年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音乐》;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音乐欣赏》;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公共艺术音乐》。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一些中职学校的走访调查中也发现,缺乏合适的教材是音乐老师教学中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有些学校自编校本教材,但质量堪忧;有些老师则是自行选取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2.学科本位

有些教材存在“学科本位”的倾向。以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为例,其各单元标题有:“音乐”“音乐基础知识”“红色经典歌曲”“中国民歌”“通俗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影视音乐”“校园歌曲”“乐器”“拓展”。不难看出,教材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编排,缺乏对音乐人文性、综合性和情感性的呈现与解读。

3.结构封闭

与上述以学科知识逻辑编排教材相一致,教材的结构框架呈现出封闭性的样式,以固有知识的解读和呈现为主要方式,缺乏对不断更新的音乐形式、现象的开放式补充空间,也无法支持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职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校。

二、中职音乐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中职音乐教材既要彰显音乐的特色,更要突出多元化、综合化和应用化的特点。其编写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1.多元化的内容呈现

中职音乐教材既要以学科逻辑为依据,也以学生发展逻辑为依据。内容既包括音乐知识内容,也包括学生的活动、练习、方法、评价、技术手段等过程性内容,还要对音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取舍、重组、编排。

2.科学合理的活动设计

中职音乐教材重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在内容设计上从素养或能力的培养出发,以螺旋式编排,同一能力或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音乐内容中不断出现,逐渐深化,逐渐提升水平。改变按照演绎方法来安排和组织学习的教材编写传统,设计与音乐学习紧密相关、又超越音乐学科的学习活动。活动以探究、综合、自主、跨学科的行动为基本特征,需要创设新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处理新的相关问题,这恰恰是核心素养的音乐教科书发展路径。

3.单元化的结构模式

教材的编写结构和形式需突破“知识本位”的传统。如知识呈现以“综合单元主题”的形式来进行,每单元可以尝试用“问题情景导入模式”进行开篇,大力发展交互式、立体式的电子教科书,教科书要加入思维导图和列书目等结构模块。

三、基于新媒体的中职音乐教材建设路径

上述原则下的音乐教材编写具有多元性、立体性、综合性、交互性的特点,需要现实考量的是,传统的纸质教材很难恰当呈现上述特点,在电子教材、网络资讯等新媒体如此丰富的当下,教材的概念则可以突破传统的视野向外延伸。甚至我们可以假设,在未来的时日里,从很大程度上而言,纸质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种案例性的文本范式和导读性指南,其主要内容存在于指南下的大数据库中。而因为教材以开放性的指南式文本出现,又可以传达一种包容的、平等的、理解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当然,新媒体技术在教材编写中的应用不可一蹴而就,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有选择、有步骤地予以实施,本文提供以下思路供参考。

1.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纸质教材的知识路径

纸质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具有固有化、平面化、简洁化的特点,而音乐则是流动的、立体的、丰富的文化现象,单纯的纸面上的文字显然不能满足音乐学习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书本上固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立体化和全面化的拓展。这种拓展包括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的解读;同一个音乐在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媒介下的多元化呈现,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曲,就同时存在原生态民歌、改编后的民歌、流行歌曲相结合等几种演绎方式;音乐与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可能性与效果呈现等等。具体的运用方式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打包,提供相应的网址或音频、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附在教材后面,供师生扫描获取资源。

2.大力开发视、音、图文并茂的电子课本

电子课本不是简单地将纸质课本扫描后呈现于电子设备中,而是将平面化、死板的纸质教材变成立体多维的“活”的叙事性文本,它具有生动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生动性具体体现在视觉效果上,可以将图像进行多维化展示,使音乐意境的营造具有立体化的铺陈效果;在文字的展开上,可以进行动态化的处理;在音乐的呈现上,可以用音频配合立体化的图像,也可以播放视频,并且对声音做高质量的音效处理。音乐电子课本的交互性设计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乐或知识点的即时性补充出现,即当课本介绍到某一音乐或涉及到某个概念需重点解析时,可通过“标签”“超链接”的方式将其连接到相应的网页或资源库,学生点击即可跃出。交互性的第二个方面是音乐活动、练习的线上操作模式,学生在网上做了练习后能及时得到反馈,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和练习,又能保证教学的公平性。交互性的第三个方面指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及时提出与讨论,活动或练习进行后的相互评价等。音乐电子课本的个性化指课本在设计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普适性,又要考虑到学习的个性化生成性特点。其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如书签、学习笔记、标注和学习记录等;其二是附有个人学习成长档案;其三要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展示和分享的平台,尤其是与中职的专业特色相挂钩的个性化创意展示平台。比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实施过程中,开辟一个“旅途音乐”专栏,下设“喧闹的都市”“乡村音乐”“静谧之夜”“高原唱响”等栏目,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填充。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又与他们的专业紧密结合,并鼓励他们以审美的方式来审视和展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3.合力建设音乐教学资源博物馆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便捷的获得模式,但诉诸新媒体的教材建设则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必要的补充,建立教材网络资源库。这样巨大的工程,仅由某一个出版社组织实施可能难以实现,但如果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各指定出版社,协调全国各地音乐学者、音乐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等的力量,共同建立一个全国共享的音乐网络博物馆,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造福大众的事业。比如在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方面,现在很多大学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上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可以考虑打通中职与大学之间的屏障,实现大数据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