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长鼓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长鼓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1 00:28:55
长鼓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时间:2023-04-11 00:28:55     小编:

  长鼓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

  3.3 机构分布

通过Citespace III分析的机构图谱发现对于长鼓舞的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 排名前五位的机构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吉首大学、韶关学院、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贺州学院, 这几所学校都位于少数民族集聚地, 是目前瑶族的迁移地, 体现了研究的地域性特点。

图4 研究机构前五名分布图

长鼓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2

  3.4 作者分布

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作者分布知识图谱, 可以揭示不同研究者对本研究领域的贡献程度及其在学术方面的影响力。通过Citespace III软件分析, Threshold设置为2得到该研究作者分布知识图谱, 从图5节点大小可以看出钱应华、王桂忠、胡海玲、陈东云为高产作者, 从他们之间的连线可以发现作者之间联系少, 几乎没有什么合作交流, 这种单个研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长鼓舞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4 讨论

4.1 关于长鼓舞的理论研究

长鼓舞是瑶族舞蹈的特色, 多流传与湘、粤、桂三省毗邻的瑶族聚集地。目前流传较为典型的过山瑶平地瑶排瑶主要流传于湖南、广东、广西等[4], 长鼓舞在历史的改革中不断地流传, 研究者追溯历史, 发现长鼓舞的本质是祭祀活动的舞蹈, 众多研究者从审美角度对于长鼓舞的舞姿舞韵进行研究, 发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长鼓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打破旧的传统束缚, 表演动作多样化, 表演内容愈加广泛, 其承载的民族文化更加厚重[5]。目前对于长鼓舞的理论研究角度多样, 数量较多, 但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缺乏深层次文献研究, 这也是当前长鼓舞的研究面临的基础现实。未来, 关于长鼓舞文化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全方位深入系统的研究。

图5 长鼓舞研究作者分布图谱

长鼓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3

  4.2 长鼓舞的文化特征

长鼓舞是标志性的瑶族文化, 由于客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长鼓舞独特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虽然长鼓舞有其传承的一惯性和集体的共识性, 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如过山瑶和平地瑶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自古人们以农耕为主, 人们多归附于自然威力的统摄之下, 长鼓舞是以祭祀活动的舞蹈, 对于动作、形式就形成了地域特色的差异文化。广义上来看长鼓舞文化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方面运用伦理学、历史学、体育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将瑶族文化内涵进行完美的表现;狭义上来讲长鼓舞是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 它将瑶族舞蹈、音乐、体育、民俗融合一体, 通过动作和音乐完美的演绎出来, 对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体育都具有积极的作用[6]。结合众多的因素, 长鼓舞形成了开放与兼容、独立和务实、娱乐和民俗并存的文化特征。

  4.3 长鼓舞传承发展定位

4.3.1 长鼓舞传承思想定位

长鼓舞具有传播生态思想的意义, 长鼓舞的动作是古人模拟农事劳作、驱邪消灾、祈福迎祥的活动, 反映了瑶族祖先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观, 承载着瑶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 又是瑶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7]。长鼓舞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引导和传播生态思想, 引导我们从自然生态的视野来看待文化要素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保持一种和谐美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初心, 寻求根源, 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去引导和传播长鼓舞的生态思想。

  4.3.2 长鼓舞传承方向定位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 除了对经济的追求以外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更加讲究内心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8]。在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无处不在的今天, 群众体育的发展成了必然趋势, 长鼓舞的舞姿舞韵无一不是群众体育追求的方向, 将长鼓舞发展成为引领健康潮流的运动项目, 成为时尚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4.3.3 长鼓舞传承方式定位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 在科技的带动下推动文化全球化, 对于本就脆弱的长鼓舞也不免受到全球文化科技的冲击和同化[9]。而且改革开放后, 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一辈背井离乡, 到经济快速增长的东南沿海一带打工,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接受了现代化的生活观念, 习惯了新的运动休闲方式, 并将现代化的运动技能带回家乡传播开来, 使原本脆弱的民族文化更加受挫。在这样的背景下使长鼓舞的传承出现断层之险[10], 即使是长鼓舞的工作可以开展, 但由于缺乏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 在青少年人群中缺失文化的认同感或者出现认同偏移现象, 从而导致长鼓舞传承从根基上缺失, 造成民族文化的断层。为此要打破传统传承方式, 开拓新的传承方法,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视频等科技手段解决长鼓舞传承问题。

  参考文献:

[1]胡起望.瑶族研究五十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22-26.

[2]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 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王占坤, 陈华伟, 唐闻捷. 21世纪初以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 27 (2) :109-115.

[4]王帅.广东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5]王桂忠, 张晓丹, 吴武彪.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6) .

[6]张立文.和合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7]杨翠丽.瑶族长鼓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J].体育学刊. 2006 (04) .

[8]李先国.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J].体育与科学, 2012 (01) .

[9]胡玲梅.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0]倪依克.论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 2006 (08) .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