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语汇结合的教学

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语汇结合的教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1 02:25:54
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语汇结合的教学
时间:2022-11-01 02:25:54     小编:

【内容摘要】流行音乐从来都不只是听觉艺术,自诞生至今早已多元化发展。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依附于媒介平台等音乐产业平台。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正是因为流行音乐极具包容性,以及流行化、大众化的特性,所以被人们广泛接纳并进入高等学府,成为艺术门类中的专业学科。需要正视的是,国内高等教育流行音乐学科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章就流行音乐演唱学科的教学,以及如何使肢体语言与演唱相结合,进行教学创新与研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肢体语汇高等教育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媒体、音乐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几乎无所不在,其背后映射的流行音乐文化也得到相当高的关注。如何理解“流行”这一名词的文化含义?高等院校的流行音乐演唱教育将如何展开?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流行音乐文化概念

想要厘清流行音乐与肢体语汇的关联,首先必须清楚“流行”一词含义及流行音乐文本表达。在《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一书中这样解释“流行”这一关键词:“流行(Popular)一词有着悠久、怪异、多变的历史,它可以修饰一系列令人惊讶的名词:从反抗到发型,从候选人到文化,其中最后一种用法,即流行文化。”[1]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的大众属性,这是通俗的理解。当然,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也历经了历史的衍变,英国文化理论家雷德蒙威廉斯认为,“流行”这个词汇是随着社会、境遇的改变而改变的,最初也是具有贬义含义的,意味着“卑贱的”(low),后来寓意“平民的”(ofthecommonpeople),直至19世纪末期,人们所认知的“流行”的积极意义才逐渐显现。“流行”这一词的衍变过程,同样出现在华语音乐中。从1927年黎锦晖创办中华歌舞学校和中华歌舞团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我国的流行音乐同样经历了从靡靡之音到通俗大众,再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人人追捧走入高雅殿堂。发生如此改变的幕后推手除了时间、社会认知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音乐传播这一媒介的迅猛发展。现如今的音乐传播手段不局限于传统的唱片CD,人们足不出户却洞晓世界,这源头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有着不同年龄、不同国界的受众体,并随大众审美的趋向发展而发展。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由追逐利润的公司创造,这也产生了问题:流行音乐如何传达“文本”?对于“文本”这一名词的概念,大众认知仍然停留在原始文字或者书本阅读中。流行音乐的文本除了唱片、MV、宣传海报,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歌手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声音的传播给予音乐的文本表达以及视觉与听觉的充分结合。简言之,就是大众审美已不满足单纯的声音表达,需要舞台、灯光、肢体语言等一切外部因素与声音结合的表演。

二、高等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牵扯到很多跨界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流行音乐教育,许多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并未发展成熟,也并不是每一所院校都适合开设流行音乐系列专业。尽管如此,流行音乐高等教育在中国发展已走过懵懂时期,逐步向稳定性、专业化、学术研究靠拢。流行音乐高等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部分音乐学院及综合类艺术院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学业性质有本科也有专科,这时期的流行音乐教育属于摸索时期。第二阶段就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流行音乐教育逐步趋于稳定,开设该专业的学院逐步增多,由专业音乐院系普及至综合类艺术学院再发展到普通综合类大学,流行音乐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如何看待高等教育中流行音乐的“特殊性”?自流行音乐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以来,研究者为了突出流行音乐自身的学科意识,以确立其学科地位,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在表演领域挖掘自身的教学方法,试图与传统割裂;第二,音乐批评领域特别活跃;第三,试图按照流行音乐自身规律简化流行音乐学科目录[2]。这三个特点充分反映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对比性,特别是“试图与传统割裂”这一观点提出至今,可以说高等教育流行音乐的学科设置中代表性、特征性课程已完全与传统割裂。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那些课程的基础“套餐”并未改变,如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中西方音乐史等,也有一些特色科目(以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为例),如组合演唱、流行舞、流行音乐表演、录音棚实践、流行音乐写作编曲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介入既是流行音乐学特殊性的需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结合的教学创新

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介入,流行音乐的发展日新月异。流行音乐的魅力除了音乐本身,其外部时尚的“包装”,也是流行音乐粉丝所青睐的。可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外部音乐,它不拘泥于歌曲本身所传达的文本,更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流行音乐背后的周边文化,如CD、MV、肢体舞蹈等。因此,在日常流行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多种元素融入演唱教学,将肢体语言与声音表述相结合,达到音乐表演的效果。传统演唱教学专注于声音,当然,对声音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流行音乐演唱的最基础要求。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基础”二字的原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与针对性也要有所改变。同时,流行音乐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也促使高等教育的改革与适变。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已是十足的外部音乐。所以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流行音乐专业课程,除了保留传统的声音歌唱性教育,更应将目光放在歌手的肢体语言、外部表现、舞台内容等方面。例如,美国歌手布兰妮(BritneySpears)的《Toxic》,这是一首风靡全球的歌曲。整篇较快的节奏型、紧张不定的和弦充斥整个曲式A段,音乐效果明显。如此明快的节奏,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声音歌唱,没有肢体表达,那么音乐与声音的对比度会失衡,丰富的音乐与节奏会把人声彻底压过。再从听众角度考量,如此节奏律动快速的歌,如果只是单纯的声音演唱,则会更加凸显人声部分的单一,容易造成审美疲乏。无论是从唱的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表演结合都是必须的。在教学中,以歌曲《Toxic》为例,演唱时需要做到肢体与演唱结合并且同步。很多风格性歌曲的强弱节奏点与传统音乐中的强弱概念不仅不相符,反而是相悖的。比如曲式A段第一乐句中需要注意,传统4/4拍的原始强弱应该是“强——弱——次强——弱”,但在这首歌曲中由于四分休止符的存在,而改变了强弱关系,变为“弱——强——弱——强”。特别是最后一个时值,既是一个强音的存在,也是该乐汇的重点;既是演唱重音点,也是肢体表演的重点。演唱时要求声音干净利落、不拖沓,在节奏强点处加入具有顿点的肢体动作,配合声音一起表现,完整地传达音乐文本。改编音乐是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流行音乐界这几年流行的一件事。同一首歌曲,同样的旋律,对其节奏和伴奏配器进行调整,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歌曲《Toxic》由欢乐合唱团(Glee)改版后,加之他们的表演,音乐效果竟然变得青春洋溢。所以决定音乐效果的不一定是旋律和歌词,音乐的表演、节奏型、伴奏的组成配器才是重中之重。在欢乐合唱团(Glee)的版本中,《Toxic》加入了男声的部分,前奏也由急促的鼓点演奏变成无伴奏人声合唱,整体速度稍变缓,男声在底部铺垫,女声做中高声部。在曲式A段的第二乐句,男女声部角色互换,由男声部演唱主旋律,女声做高声部衬托,很好地衬托出歌词的寓意。改编本是为音乐情景剧的需求而创作的,在剧中,这是一场音乐秀:男女生穿着同色系衣服,手拿爵士帽,用一顶帽子和舞台看似随意但又充满布局的走位演绎着歌曲文本。同样的一首歌,歌词、旋律相同,不同的是节奏、伴奏配器以及演唱者,呈现出的音乐效果大不相同。如果说布兰妮的音乐演唱和舞台表现是充满紧迫感的话,那么欢乐合唱团的版本赋予这首歌以青春活力的感觉。演唱、舞台、肢体的不同表现影响到整首歌的性质变化,如此类似的作品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因此,在流行音乐的教育中如何更新理念、培养多元化人才至关重要。

结语

流行音乐受众广泛,在看似流行浮躁的背后蕴藏着丰厚的流行音乐历史及文化,这些内在的文本意识通常被大众所忽略。如同古典乐的作曲家,人们能熟知其作品,但几乎没人会去关注流行音乐背后的词曲人及写作背景。华语流行音乐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注重流行音乐文化意识概念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流行音乐的专业性、创新性教育任重而道远。利用肢体语言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表演,既是高等教育中流行音乐专业的创新点,同样也是对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陆正兰,刘小波.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2]彭建辉,杨士春,王普江等.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探究[J].音乐探索,2012

(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