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33:55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
时间:2023-08-09 00:33:55     小编:

【 标 题】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

【标题注释】课题项目:浙江省“十五”规划课题“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与现代价值研究”(NO2WX

4);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梁启超与20世纪中国文论”(2002XP

5

9)。

【 作 者】金雅

【作者简介】杭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金雅(1965- ),女,浙江台州人,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内容提要】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关 键 词】文学/革命/审美/更新

【 正 文】 综观梁启超两次倡导“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其关于新体散文的基本美学观点是:

(一)、散文创作的目的不为传世,而为觉世。

(二)、散文效法的目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新体散文。

(三)、散文变革要从内容到形式实行全面的变革。内容上要表现“欧西文思”,形式上要追求“雄放隽快”、“明晰”“畅达”。

(四)、散文语言应力求通俗化,可兼容中西词汇语法。“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冲破了传统散文的各种清规戒律,使散文从“文以载道”和“替圣贤立言”的目的规范中解放出来,成为融入社会现实,面向广大民众的具有新鲜血肉和切实内容的崭新文体。“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也使散文挣脱了桐城、八股等僵化凝固的文体规范,成为不拘一格、自由抒写的崭新文体。尤其是在“新文体”的创作实践中,与“欧西文思”相对应的大量西方新名词,如“国民性”、“人权”、“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等,得到了介绍传播。这些“新名词”的输入冲击了“古文辞”的格律、习用典故和陈腐语汇,改造和丰富了文言的词汇系统,更新了文学语言的风格,还促进了散文创作主体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夏晓虹在《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一书中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新文体’对于现代语文最大的贡献,即在输入新名词。借助一大批来自日本的新名词,现代思想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文体’的半文半白,也适应了过渡时代的时代要求。”[3]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也对此作了肯定:“晚清的白话文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白话文,只有经过梁启超的‘新文体’把大量文言词汇、新名词通俗化,现代白话文才超越了自身缓慢的自然进化过程而加速实现。”[4]当然,“文界革命”也不是没有自身的局限。梁启超的“文界革命”思想虽然突破了向传统散文寻找典范的固有模式,但其关于新体散文的构想还是朦胧浮泛的。其创作实践从整体上看,还是在古文范畴内的革新。他的新体散文半文半白,是由古典散文向现代白话散文演化的一种过渡形态。同时,由于作者急于传达新思想,表达新见解,着意突破传统古文“义法”的束缚,在写作上也有浮夸堆砌的毛病,衍化出一种新的“时务八股”。(注:梁氏“新文体”在当时影响极大,众人争相模仿。梁氏浮夸堆砌的毛病也被推向极端,形成了虚浮不实的“时务文”。)但是,梁启超的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有力地冲击了传统散文的固有格局与既成面貌,并在实际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到了自己所作“新文体”的影响:“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野狐”形象地概括了“新文体”给予传统文坛的强烈震撼。可以设想,没有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主张与“新文体”创作实践,中国散文审美意识与创作实践的变革肯定还有待时日。

三 在小说理论史上,将小说推到如此高的地位,对小说的艺术作用方式与原理加以条分缕析,试图进行系统阐释,并产生实际的巨大影响的,梁启超应为第一人。中国古典小说理论批评主要集中于虚与实、情与理、人物性格、小说技巧等问题,对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与作用方式偶有触及,但主要是鉴赏式的感性体认,未能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深入分析与系统研讨。“四力”是小说作用于人的具体方式,而小说本身在内涵意蕴上却有“赏心乐事”与“可惊可愕可悲可感”之分,梁启超认为前一类小说“不甚为世所重”,后一类虽“读之而生出无量噩梦,抹出无量眼泪”,但本来欲以读小说求乐的读者却愿“自苦”而“嗜此”。实际上,梁启超在这里已隐含了悲剧美的审美理念,他在价值理念上更偏重于痛而后快的悲剧感和崇高感。当然,这种价值取向也正是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的关键所在,即希望小说能借助自己独特的移人之力来警醒民众,以达到改造国民思想之功效。总而论之,梁启超关于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在美学思想上的意义是:

(一)、强调了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巨大的审美功能。

(二)、宏扬了以悲剧和崇高为精神内核的小说型态。

(三)、具体研讨了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并提出了“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创作的基本手法。

(四)、突出了读者心理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文学革命是近代政治革命的副产品,但它在客观上催生了文体的变革。文学革新以“革命”相标榜,蕴含了急剧变革现状、破除旧规的强烈欲望。“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及。”文学革命最重要的功绩就在于确立了文学进化的新的文学理念,它为破除厚古拟古的守旧文学观打下了思想基础。在“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推出了新的文体审美观:

(一)、宏扬觉世之文,欣赏崇高的美感。

(二)、主张形式与语言的革命,强调自由与多样的表现方式。

(三)、重视艺术感染力与读者心理的关系。但是,在本质上,文学革命只是文体改良,而未举“革命”之实。把作品的社会功效与价值评判直接挂钩,认为社会功效大的作品,艺术价值也高。这在本质上与美善相济的传统文学理想具有难以割舍的联系。文学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但却是一次自觉的文学革新运动,它预示着新的文艺思想的破土和新的文学观念的涌动。几千年来,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变革。但是,这些变革都是在自身封闭的系统内寻找典范,修修补补。文学革命第一次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置于东西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中,确立了异域文学这一崭新的参照系,从西方文化与域外文学中寻找中国文学新生的现代性质素。它打开了千百年来儒家思想钳制下的一统局面,吹进了西方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新鲜空气,中国文学从此有了新的比对物,中国美学也开始酝酿着新的价值走向与理论形态。因此,尽管文学革命留有旧思想的浓重痕迹,在创作上也缺乏骄人的实绩,但它所给予中国文学发展的观念冲击却是富于革命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构筑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与艺术审美理念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必要阶梯,在客观上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美学形态的建构产生了无法忽视的重要影响。

收稿日期:2003-03-05

原文共有四部分,本刊略去第

一、二两部分,重点转载第

三、四部分,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文中其它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同.

[2]章亚昕.近代文学观念流变[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3]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论文关键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