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9:34:24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
时间:2023-08-05 09:34:24     小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美学的的观点”的总原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的阐释与同中国的革命紧密相关,其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中经历了萌芽、探索、徘徊、突破等阶段,“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内涵也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可以从鲁迅、瞿秋白、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文艺的探讨中看出其内涵的中国化阐释和发展过程。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一、“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 其实,最早提出“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不是恩格斯。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了文学创作时曾提到。[DXM2]1842年,别林斯基在《关于批评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历史的、美学的”批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批评和美学的批评者两者进行了重要的考察。别林斯基认为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二、“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和发展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迅猛发展。中国由于革命发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有选择地译介和引进。1928年,创造社留日学生发起了“革命文学”论争,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由此形成。在论争中,鲁迅接触到了几种文艺论,在文学阶级性的问题上,他写下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与出汗》等一系列杂文。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里对梁实秋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做了回答,反驳了梁实秋的“文学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在这篇文章里,鲁迅运用马列基本原理的阶级分析法证明了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可避免地要带有阶级性。针对梁实秋所谓文学就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描写。在梁实秋的眼里,真正伟大的作家是可以超越阶级去描写人性的。“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煤渣老婆子身上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4](P20

4)鲁迅认识到,人是活生生的具体存在,阶级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抽象的“人性”是不能概括社会存在的复杂性的。他把人历史化具体化,突出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从中捕捉美。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中,梁实秋批判无产阶级文学仅仅是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宣传工具,否认了其本身的价值。鲁迅对此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鲁迅又尽力去纠正注重文学文学的宣传功效而忽略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价值倾向,他认为一味地注入阶级意识,把政治意志和意识形态投射到作品中,是创造不出优秀的文学的,要充分尊重文学的特性,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作,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口号、标语等宣传工具,是由于文学本身的特性决定的。通过鲁迅对文学与现实、文学与工具关系的论述,不难看出,鲁迅在强调文艺要反映现实的同时提出作家要充分尊重文学的特性,否则将无法区别文学与非文学。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进入到了一个中国化时期,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献。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6](P

5

6)同时他又指出:“我们不但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6](P

5

8)按政治标准来说,一切有利于抗日团结的,就是好的,按艺术标准来说,文艺作品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文学作品作为观念形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脑中的反映的产物”[6](P

4

8),所以革命作家要投入到水深火热的斗争当中去,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当是“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6](P49六个“更”字实际上指的就是典型化原则。文学创作典型化的过程就是把生活提升为艺术的过程,典型化是把平淡无奇的生活提高为艺术美,是艺术美表现出生活美索不能显示出来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在典型化过程中,不能脱离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时,毛泽东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要完美地统一起来,一部作品的思想政治倾向总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毛泽东所说的政治和艺术,有着史学和美学的内涵。

1948年3月,《大众文艺众刊》问世,这是继1945年之后对胡风发起的又一次批判,胡风对这一切的反应就是写了《论现实主义之路》。胡风从理论上对文艺进展的探讨,对文艺、现实与人民的关系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意义。他指出作家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或现实”出发,才能回到现实并指导现实。他认为抽象的“爱国主义”冲淡了文学应有的任务,呼吁作家们在创作方法上,应当以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生活形象,表现真实的历史动向,和人民负担、潜力、觉醒、与愿望,防止空洞的叫喊和冷淡的描写。胡风在《关于田间的诗》中写道:“作家的诗心要从‘感觉、意象、矼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and Aesthetic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ut forward. The process of Marxist literature and art i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hina’s revolution, his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of histor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has gone through the bud, exploring, wandering, the phases of a breakthrough,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point of view, "the connotation of undergoing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we can from Lu Xun, Qu Qiubai,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be seen on the art of the Chinese explanation of its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Views of History and Aesthetics;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