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纪实美学理论与纪实电影研究

对纪实美学理论与纪实电影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7-22 01:44:58
对纪实美学理论与纪实电影研究
时间:2022-07-22 01:44:58     小编:

对纪实美学理论与纪实电影研究 对纪实美学理论与纪实电影研究 对纪实美学理论与纪实电影研究 更多精品源自课件

巴赞的主要电影理论有以下几个:

(一)电影影像本体论

其核心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二)电影起源心理学

其核心观点是,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三)电影语言进化观

其核心观点是,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美学核心),叙事结构的真实。同时,为实现这些理想,巴赞还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四)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眷恋”。由此,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而作为电影哲学家的巴赞高屋建瓴,从哲学本体论高度研究摄影影像和电影的本性,为电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地位。理论的严谨性和支持他的深奥的哲学传统,使巴赞有“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之称。但是,巴赞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孤独的哲人,他是电影导演的良师益友。

“伪纪录片”的英文是mockumentary,也就是mock和documenta的结合,它常被归类为一种纪录片或电视节目类型,通常带有喜剧的嬉闹性格,但也有非常严肃的伪纪录片。虽然它和纪录片一样都记录着真实的生活,但实际上却是虚构的,运用讽刺或仿拟的方式来分析社会上的大事件或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于既定事实的认知,以及对于纪录片里的核心命题“真实”的观念。

在伪纪录片里,常常使用历史资料画面或者人物访谈(大头讲话)来讲述过去的事件,要不然就是以真实电影的方式(干涉、介入)去跟拍事件里的当事人。

至于谈到《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它的名声没有《海角七号》那么大,票房也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小零头,但钮承泽给我的惊喜比魏德圣还是大得多。其实《情非得已》的形式并不是什么创新,早在这部影片之前,已有很多导演玩过伪纪录片。而且相信我们大陆的观众也已欣赏过不少所谓的伪纪录片。尽管这个概念在当下还是含混不清,但像《可可西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都曾颇受伪纪录片的质疑和争论。然而笔者想说的是,尽管他们在筹备与拍摄过程中完全是按照电影的模式而背离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然而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与其形成的特点却仍然遵循纪实美学的规律,不臻精致的画面,摇晃的镜头,真实的事件,一切剧情的内容都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观众真假难辨。

观众可以把里面的故事看作是发生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拍摄之前,或者它干脆就是一部精心设计的假纪录半剧情影片。总之,钮承泽达到了话题电影的目的,曝光电影圈的内幕种种又不忘大揭自己的伤疤。笔者认为,钮承泽的脱颖而出证明拍电影首先要有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作为有冲劲和野心的创作人,他被束缚在了最基本的钱字上。能做到这点在台湾本土并不容易,因为见过太多重复老套内容、大打艺术幌子的台湾影片,可以说是洗脑和谄媚。《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以如此之形式大胆进行尝试,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之感。

而笔者想说的是,笔者认为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也不是伪纪录片,这是一部电影。但平心而论,我国目前历史题材纪录片相对还较少,优秀的则更少,但也提醒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将他继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