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肠梗阻的护理进展

浅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肠梗阻的护理进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4 02:12:00
浅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肠梗阻的护理进展
时间:2023-01-24 02:12:00     小编:宋维亮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中医认为肠梗阻属六腑疾病的范畴。六腑的共同特点是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动而不静、降而不升、以通为用。肠梗阻的病理特点是不通则痛,临床表现为痛、胀、吐、闭、热等腑气不通的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以通为用的理论,针对肠梗阻常见的病变过程,采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为主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六腑气机通调,恢复泄而不藏的生理功能。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液从肛门注入,使之保留于肠道内并吸收,从而达到全身或局部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一个比较好的给药途径,其主要是通过肠壁的吸收,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特别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方便服药,或服药后呕吐的患者作用更为显著。中药灌肠治疗肠梗阻具有吸收快、药力大、组方灵活,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就其护理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中药灌肠的应用

1 中药灌肠的适应症

适用于痞结及淤结型的肠梗阻,即无血运障碍的粘连性、麻痹性、痉挛性肠梗阻,或蛔虫、粪块堵塞的肠梗阻。

2 中药灌肠的优点

①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②中药灌肠是保守治疗手段,其具有畅通肠腑、排除积滞、增强肠蠕动、迅速恢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不但能降低手术率,减轻病人痛苦,还能降低医疗费用;③中药灌肠治疗肠梗阻具有吸收快、药力大、组方灵活、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药代动力学表明,黏膜给药的峰浓度比口服高3倍~10倍,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 5 倍~9 倍,与静脉给药相似;④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影响,药物保留灌肠通过肠黏膜的直接吸收,约 50%~70% 药物不经肝脏进入大循环系统,大大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药物对肝脏的影响,起到护肝作用。

3 常用灌肠药液

根据主要病机和脏腑阻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以通里攻下药物为主,并配合一些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的药物。常用的理气药有厚朴、枳实、枳壳、木香、乌药、莱菔子、青皮、陈皮等;活血祛瘀药有桃仁、赤芍、当归、红花等;泻下药中寒下者常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温下者常用巴豆;峻下逐水药常用甘遂;润下者常用生豆油、生菜子油、郁李仁、大麻仁等。

中药灌肠方法

1 灌肠时机的选择

在服中药后,当肠蠕动加强时,进行中药灌肠,效果最好。所以要密切观察肠蠕动情况,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中药灌肠。一般应在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后0.5~6h之间,以进中药后 2h 最为适宜。肠音是由于肠管收缩推动肠腔内容物和气体时产生的声音。用观察肠音的方法来推断肠蠕动的情况是可靠的。

2 灌肠器材的改良

2.1 一次性肛管 传统保留灌肠方法主要使用一次性肛管,一次性肛管材质特点为粗、硬、短,插管时对肛门及直肠刺激大,且管腔大,灌注药液的速度难以控制,现临床上应用较少。但有学者使用前端为盲端的肛管,发现能显著减轻病人插管时的痛苦。

2.2 双腔气囊硅胶管 有学者研制了双腔气囊管,即一腔为气囊管,距离管端 4 cm 处有一气囊,插管后向囊内注入空气 50~70mL(压力 8~12 kPa)后轻轻向外牵拉即可固定;另一腔为注药管,缓慢向管内注入药液后关闭导管外口阀门,带管卧床休息 2~3 h,然后放气拔管。与传统的肛管灌肠相比,其操作简单,病人体位舒适,活动不受限制。

2.3 一次性器材 赵明明等分别用一次性吸痰管及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进行灌肠,并使用输液器或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导管,显著减少了病人不适感并使保留时间明显延长,且使用输液器或注射器能控制灌肠速度,减轻了护士工作量,降低了灌肠费用。

2. 压力灌肠器

压力灌肠器是由双导管塑料瓶 1 只、Folles 管 1 根、血压计气囊部分 1 套,三者相接成简易压力灌肠器,Folles 管一端插入肛内 7~8cm,向气囊内注气30mL,压迫肠腔,不使药液反流;另一端接简易压力灌肠器,将药液搅匀倒入双导管塑料瓶内,给血压计气囊充气使灌肠液在一定压力作用下经 Folles 管注入肠腔。此方法利用压力灌肠器产生一定压力使药液弥散到整个结肠,扩大弥散面积,延长保留时间,增加了生物利用度,极大地提高了疗效。

3 灌肠液的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应接近肠腔温度,一般应在 37~38℃,高于直肠温度(37~37.5℃)3~4℃的灌肠液将会刺激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低于 34℃时肠蠕动减弱,不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国内有学者认为以测得病人直肠温度加1~2℃来确定中药灌肠液的温度,能明显延长中药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因此我们要控制灌肠液的温度,使病人感觉舒服且能提高效果。

4 灌肠液的量

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 150~200ml,直肠内压力 7.3kPa 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兴奋,通过神经反射立即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因此根据这一原理,目前临床多数学者均认为灌肠液量不宜超过 200ml。

5 灌肠体位选择

一般采用左侧卧位,臀部抬高 10cm,灌肠后嘱患者先左侧卧位 15min,后依次为俯卧位、右侧卧位和仰卧位,各种卧位保持时间为 15min,尽量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 1h 以上。

6 插管深度

从人体的解剖特点来看直肠长度为 12~15cm,乙状结肠长度为 40~45cm;从组织胚胎学看,直肠无吸收功能,药液吸收主要在乙状结肠,人体结肠各段均有结肠袋,有利于药液蓄积吸收。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是肛门管插入 15~20cm,导致灌肠液在直肠积聚,当达到 150~200ml时,感受器发生强烈兴奋,排便感觉强烈,灌肠后满意度较低。国内研究有学者认为,保留灌肠时肛管插入深度以 20~25cm 为宜,可以使药物保留时间较长,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王蕾认为,肛管插入深度应在 25~30cm,该处正好位于乙状结肠中段,此处容量大,没有丰富敏感的感受器,又距直肠较远,利于药物在此停留,增加吸收,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7 灌肠液的速度调节

速度太快肠腔快速充盈直肠压力增高即引起排便反射;速度太慢,药液温度难以维持,赖桂凤等以 100ml药液 15min 匀速滴完的速度行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效果。霍庆玲等以 15~20ml/min 的速度进行保留灌肠获得满意效果。韦永珍等以每分钟 120 滴左右的速度灌入,灌注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以无便意,无冰凉感为妥,注药时间以 20~30min 为宜。总之应以病人无不适感觉为度。

中药灌肠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肛管的润滑及插管

操作前先使用石蜡油润滑肛周及肛门管前端插入部,一般选择润滑 15cm~20cm,目前临床经验应润滑 25cm~30cm,减少摩擦力,减轻患者的不适;有学者报道用注射器将液体石蜡注入肛门,或用无菌棉签蘸取液体石蜡轻轻涂抹患者肛门内壁,并用左手食指轻轻按摩肛缘,直至肛门括约肌松弛,排气后插入灌肠管;同时还应边滴药边插管,减少了灌肠管头部与肠黏膜与直肠角的接触,防止直肠角溃疡的形成和肠黏膜的损伤,同时也可避免导管孔被药物、血块、粪块堵塞或打折引起的药物灌注障碍。

2 操作护理

2.1 操作前 由于腹痛、腹胀、大便不通、加之禁食,患者紧张恐惧,故应耐心细致地解释治疗目的、操作方法及其重要性,进行有效沟通,以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 操作时 应嘱患者放松,如有阻力,应充分润滑肛管前端,稍待片刻后再继续插入,避免动作粗暴,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灌肠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心慌、出冷汗、腹痛加重、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及时处理。

2.3 灌肠后 拔管动作轻柔,并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以缓解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减少便意的产生。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最大限度保留药液,并观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当出现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腹膜刺激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进行手术准备。

小结

肠梗阻在消化科很常见,是以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因素致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而发病。其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处理重点是解除梗阻,同时还要加强静脉营养支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酌情使用抗生素控制肠道感染,静脉输入中药如生脉注射液等以益气养阴扶正,调整体质,治疗原发病。中药灌肠是其保守治疗手段之一,且保留灌肠具有操作简便、药物利用度高、收效迅速、用药较安全的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及疑难病症,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还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观察、规范、总结已改良的器械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确定行之有效的改良肛管,并使之系列化、标准化,对改良的灌肠方法亦应制定相应的护理规范,从而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物保留时间,尽早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