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20分钟同理训练

20分钟同理训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0:52:41
20分钟同理训练
时间:2023-08-06 20:52:41     小编: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如天使一般完美,毕竟他们的本质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四五岁的他们,每天冲突不断,家长要不厌其烦地解决孩子间的各种矛盾。

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直接命令?斥责?还是召唤同理心?

大都市小孩综合征

有一本香港杂志整理了港孩的10个毛病:

没有自理能力,喜欢依赖他人;

EQ较低,为人情绪化;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爱说“不知道”;

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淡漠,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

很喜欢玩,但不知意义何在;

渴望被关注,但又没有面对公众的信心;

什么都不在乎、不思考,对自己毫无要求;

不珍惜学习,不愿动手做,不肯吃苦;

宁愿无聊,也不愿辛劳;

从小被宠着,永远有家长傍身保护,未经历过伤害欺凌,不食人间烟火。

不难注意到,10条都与情商有关,尤其是最后一条。

被宠坏的孩子在孤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成长,很难意识到周围的人和自己一样,都有着各种需要。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满足对方被赞扬、被安慰、被鼓励的需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了解传达给他人的技术与能力。它是促成人际沟通的密钥。作为教育者,我认为营造充满同理心的环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比传授数理化等知识更加重要――世界不需要太多聪明而自私的人,需要善于理解与关爱的人。

幼儿园里的晨圈时间

在我们幼儿园,同理心教育占有很大的分量。

我们每天有20分钟左右的晨圈时间,让孩子们早上围坐在一起,问候彼此、分享自己心情和新闻,共同完成一项小任务,然后分头合作,开始一天的学业。

在晨圈时间,我们主要操练以下3点原则:

给他人注意力晨圈时间,每个孩子都要空手,这意味着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放到朋友和老师身上。我们总是从点人数开始:谁来了,谁没来,为什么没有来,都是大家需要关心的事情。当一个人分享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抬头看着那个人的眼睛,因为这样会让他感到被注意和被尊重。

给朋友鼓励在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或分享自己的成果时,我们会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拍手一齐说:“你真棒!”慢慢地,孩子们开始自发地鼓励朋友,当然,他们也从来不会忘记说:“我真棒!”

感受他人的处境孩子分享了一件伤心事,我们会一齐联想自己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被弟弟打,被妈妈骂,在外面跌倒……),然后回忆彼时的心情,从而用正确的话语去安慰朋友,例如“我明白你的感觉”“没关系的”“会好的”,或是一个拥抱。

5岁的体谅与安慰

这种训练很快有了效果。

周五,一小时的户外玩耍结束,来义务帮忙的家长们得先离开。小男孩B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泪水涟涟。我递上纸巾,让他先坐在教室外的小客厅里,平复一下情绪。几分钟后再次望向小客厅时,我发现B身边多了一个小身影――他的好朋友G。

小女孩G轻轻拍着B的后背,关切地望着他的脸劝道:“没关系的,回家又能见到妈妈了。”但是B还是不断抽泣,这时G又亲了亲B的脸,像安慰自己的小弟弟一样,继续抚摸着他的后背,什么也没有说。

让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B不仅不接受G的安慰,还把脾气撒在她的身上。“我今天不要和你玩,明天也不要和你玩,你太讨厌了,走开!”B大叫。

G愣了一下,能看出她受伤了。但马上,她恢复了安慰的神态,继续拍B的后背,像是安慰他,又像是安慰自己,说:“你只是不开心才这么说的,没关系。”

该到此为止了。我走过去对B说:“我知道你很伤心,但是G也很伤心,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她安慰你,你却说‘走开’。如果别人也这么对你,你会开心吗?”B仰起头,似乎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赶紧主动对G说:“对不起!”显然,他刚才是把G的友善当成了软弱,在她身上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G很大度地回答:“没关系!”于是和气收场,两人手牵手,走进教室去玩玩具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5岁的孩子有如此成熟的同理心:同伴哭泣的时候,她懂得用恰当的方法安慰;同伴向自己发泄不良情绪时,她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去体谅。回想G平时的举动,每天她来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几位老师逐一问好;“谢谢”是她最常说的话,不论是在别人赞扬她还是感激她时。这份同理心,让年幼的G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像天使般为人带来温暖。

谁能说,这跟我们每天晨圈时间的训练没有关系?

启发一个怒气冲冲的孩子去理解、体谅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才是提点他们思考和成长的真正养分。可能我们费尽口舌说完后,小魔怪转身就忘,甚至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打人,类似的谈话还得重复继续,但我们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比起大喝一句“不许打人”,启发性的谈话虽然繁琐,见效缓慢;但它是在用同理心解决问题,总有一天,这份同理心会渗透到他内心,让他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这样的孩子,虽然不能保证长大后多么有成就,但他们的存在,会让社会更美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