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公共空间对城市的“缝合”作用初探

公共空间对城市的“缝合”作用初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30 01:45:34
公共空间对城市的“缝合”作用初探
时间:2022-11-30 01:45:34     小编:

【摘 要】随着宝安中心区滨海片区、机场地区的区域地位不断提升,干线路网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处于滨海片区和机场之间的碧海正在逐渐从边缘走向区域发展的中央地带。规划以构建连接区域、有机生长的空间结构以及营造层次鲜明的公共活动场所等设计手法,通过公共空间网络缝合各城市功能区,形成滨海城市整体意象。

【关键词】公共空间;缝合;有机生长;宝安中心区

图1 区位示意图

宝安中心区碧海片区地处珠江口东岸,与滨海片区共同构成深圳市目前唯一的滨海中心区――宝安中心区。碧海片区南部紧邻宝安中心区滨海片区,东部临近西乡老城区和平峦山、铁仔山郊野公园,西部是正在建设的大铲湾港区,北部靠近宝安国际机场,总用地约824公顷[1]。

1 现状概况

目前,碧海片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区域为现状建成区,主要用地功能为居住和工业,还有相当数量的旧村用地。

现状可供直接开发的用地比较紧张,约110公顷,占总用地的14%,主要分布在宝源路与海滨大道之间。

图2 现状用地及开发潜力分析图

现状道路交通特征为:初具规模的主次干道骨架,尚未完善的支路网络,缺乏联系和组织的步行系统。

图3 现状道路及空间肌理分析图

宝安是一个有山、城、海特色的城市,碧海片区更是临山望海,但是现状空间形态平淡,整体城市意向模糊。亟需制定整体空间形态策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意向明确的整体空间轮廓,全面提升城市环境。

2 回顾与展望

2.1 区域发展路径回顾:从边缘走向中央

二十年前,碧海片区所在的西部滨海区域还处于城市发展的边缘;随着宝安中心区滨海片区、机场地区的区域地位不断提升,干线路网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处于滨海片区和机场之间的碧海正在逐渐从边缘走向区域发展的中央地带。

图4 碧海片区发展历程示意图

2.2 宏观规划的区位判断

根据新版总体规划的宏观判断,碧海片区将成为城市西部发展轴(前海中心――航空城)上的区域中心节点,这是碧海片区发展的理想。

与滨海片区高标准的规划建设相比,目前用于指导碧海片区的规划――法定图则更多的是基于现状情况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有必要在城市整体发展框架下再次审视和判断碧海,寻求更加适合的发展路径。

图5 碧海片区规划拼合示意图

2.3 碧海片区未来发展路径展望

* 未来碧海片区将成为前海城市中心的“前哨阵地”,应率先响应来自大铲湾和航空城的发展辐射,改变单一的居住配套功能,有针对性地发展海港、空港等生产性综合商贸服务功能,通过两港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港城联动关系。

* 宝安中心区随着整体定位由区级向市级中心提升,将承担更多的功能。碧海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上,应成为滨海片区重要的功能延伸和“一体化”发展区域,充分借助区域发展动力,与滨海片区融合发展,共同承担城市中心职能。

图6区位条件和发展资源变化分析

* 碧海片区天然形成山海绕城的格局,随着大铲湾港区的填海建设,片区原有的滨海公共空间――西海堤红树林生态岸线已消失殆尽,未来将在滨海片区建设一条新的公共休闲海湾,取代西海堤成为区域主要的滨海公共空间。可以预见,碧海片区的公共中心将随着大铲湾港区的建设向内陆退缩和内化,而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将对碧海片区公共空间的重构产生关键作用。

* 随着城市整体功能升级和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变,为片区的城市更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动力,轨道建设和港口经济对现代服务业的强劲需求,将切实推动旧村改造。

3 关注的重点问题

3.1 碧海片区与宝安中心区滨海片区――融合与特征强化

宝安中心区滨海片区是在“一张白纸”上建设新城,与之相比碧海片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例如,受西乡老城辐射,区内分布相当数量的城中村,因而保留着城中村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城市肌理;同时碧海片区通过规划控制延续着具有新区特征的路网格局。在规划和设计上应在倡导区域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延续和强化这些片区发展的优势和特征,建立自己的城市名片。

3.2 碧海片区与西乡老城区――拓展与连接

西乡老城区位于碧海片区北侧,中间由宝安大道相隔。

碧海片区作为原西乡中心区,集中了为西乡片区服务的部分行政、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主要职能[3]。而西乡老城区现状拥有片区主要的商业发展空间――西乡老街,集中分布于西乡河一带,具有相当浓厚的商业与文化氛围,牌坊、骑楼等传统建筑具有较为浓厚的历史积淀,滨水商业街、步行商业街等空间充满人气与活力。

在规划和设计中需要着重引入西乡老城区的人气与活力,借鉴与延续西乡老城区的空间肌理和商业布局特征,在海城路、码头路一带集中布局商业设施,并沿新湖路进行延伸,以协调西乡新老城区的空间布局关系,完善片区公共空间系统。

3.3 碧海片区与大铲湾港区――创造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港城关系

作为现代化港口,大铲湾港区对其周边城市地区具有多元化的功能需求。

生产性服务配套:大铲湾港区远期发展规模达到1000万标箱,与之配套需要大量的工业、物流、商贸、信息等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

生活性服务配套:大铲湾港区用地6.5平方公里,就业人口近2万人,港区需要大量的居住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 以上这些功能配套除少量在港区内解决外,大部分需要结合周边城市用地综合解决。根据目前总体规划,港区工业、物流配套功能已确定由固戍物流基地解决。作为大铲湾港区直接腹地、紧密连接的碧海片区应加强对港口商贸、信息等生产性服务功能以及居住、商业等生活性功能配套。

3.4 山海特色空间的营造

碧海片区其所在的大铲湾区域内“山、海、城”集于一体。西面临海,大小铲岛尽收视野,北面、东面靠碧海湾公园,铁仔山森林公园,形成山海绕城的格局,从大小铲岛望向城区,形成一幅前景为海,中景为城,背景为山的优美画面。

对碧海片区的空间塑造应重点突出对片区山海特色空间的感知,选择从新湖路感知碧海湾公园山体、从碧海湾山顶观景平台远眺大铲湾和感知片区整体风貌等关键的观景点为依据,梳理城市空间,从而建立明确的山海特色空间感知。

4 设计目标与构思

4.1 设计目标

通过规划分析和研究,宝安中心区碧海片区的设计定位为――

* 与滨海片区协同、互补发展,共建宝安城市中心;

* 以港口为依托发展商贸服务业,形成区域生产服务中心;

* 以休闲商业、房地产业为主导,建设区域生活服务中心;

* 展现港口城市风貌的滨海中心城区。

碧海片区的城市设计目标是:将宝安中心区碧海片区与滨海片区完美的连接成一体,打造充满地域感与特色、活力十足、宜商宜居的海港休闲城区。

4.2 设计理念与构思

针对碧海片区的特征,规划和设计构思主要体现在――通过公共空间网络缝合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形成滨海城市整体意向。

图7 有机空间结构示意图

4.2.1 构建连接区域、有机生长的空间结构

区域地位的提升使片区面临较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功能升级,通过用地开发潜力分析和区域功能拓展需求,引导构建适应片区有机、持续更新生长的空间结构。

依托地铁一号线,沿新湖路将成为整个区域的联系主轴,向东连接滨海片区的核心功能区和中央绿轴,向西连接生态核心碧海湾公园。同时,大铲湾港口的功能需求也将深入碧海片区寻求适宜的发展空间,形成与新湖路发展轴连接的港口商贸服务轴。

在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下,碧海片区呈现“两轴、一区、三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两轴”是新湖路商业发展轴和港口商贸服务轴。

“一区”是沿两条轴线形成的165公顷最具活力与特色的核心功能区。

“三带”是碧海湾公园生态空间带、新湖路公共空间带、西乡河滨水景观带。

在两条发展轴线上结合发展要素强化形成地铁商业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公建配套中心等多个城市公共中心。

图8 整体框架及空间结构示意图

4.2.2 强化一“弯”连海的城市空间意象

通过控制新湖路两侧的建筑高度,塑造沿新湖路的公共空间轴线,引导形成通向碧海湾公园的视觉空间走廊;通过对港口商贸服务轴两侧高层建筑的限定和围合,形成伸向大海的空间廊道。

两条空间廊道组成 “L”型城市标志性空间,在“弯”的两头重点塑造地标建筑,并在顶层设置观景平台,为感知碧海片区的城市空间意象提供理想场所。

图9 视觉通廊示意图

4.2.3 利用自然环境和空间肌理特征,创造地域感和特色

图10 各片区特征城市肌理单元比较

充分利用碧海湾公园、西乡河等丰富的自然山水空间,通过高度控制、功能引导等手段营造富于地方特色、与自然融合的城市生态景观。

继承西乡老城的城市肌理,衔接滨海片区的空间尺度,提供更加多元和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更适宜的生活单元。

保留优质的传统旧村社区,并对部分空间实施功能置换、局部改建,形成特色创意社区。

4.2.4 建立人性化的交通体系

实现与滨海片区交通系统的全面对接,并结合自身特征完善以下“人性化”交通系统:

道路系统方面,增加支路网密度,开辟人行走廊,突出地铁核心地位,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目的、方向人车流组织的“管道化”。

建立全天候、立体化的步行系统,打造沿新湖路和商贸服务轴的步行网络空间,创造优质的步行环境。重点在核心区商业公共空间开发二层步行连廊系统,设置自动步行走廊及垂直换乘交通设施,提升步行系统的便捷性和吸引力。

自行车交通延续滨海片区自行车系统,结合次干道和支路,开辟自行车专用道体系。通过完善的自行车系统丰富交通出行方式,为居民休闲锻炼创造适宜的空间。

公共交通方面,地铁一号线设有两个站点,由于辐射范围有限,须建设完善的地面公交系统。线路和设施布局以重点辐射非地铁影响区域、地面公交与地铁方便换乘、与滨海片区公交系统无缝衔接为目标。

图11 宝安中心区及碧海片区步行系统示意图

4.2.5 紧凑、混合的空间开发模式

通过紧凑、混合的空间开发创造地区活力,提升土地开发价值,有助于解决大规模旧村改造、可开发用地缺乏等现实问题。

充分依托港口和轨道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运用TOD模式对片区两个地铁站点影响区域进行高强度、混合功能开发,强化形成两大轨道站点公共和商业服务中心。

为有效指导混合开发,在法定图则用地分类基础上增加混合功能用地类型。

混合功能用地须保证包括商业、办公、公寓等商业公共设施60%以上的建筑面积。该用地类型主要分布在区位条件较好的旧村改造地区,满足旧村改造的居住需求,同时应对城市功能发展的要求。

商业+办公+公寓用地类型借鉴SOHO模式,形成宜商宜居的用地空间。

此外,选择在新湖路沿线两个地铁站点之间的区域,进行集中的地下商业空间开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综合考虑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地下公交换乘等多种功能的复合要求。其他区域结合各公共中心设置地下公共停车场,结合地块功能配建地下停车场。

图12 新湖路地下空间混合开发示意图

4.2.6 营造层次鲜明的公共活动场所

重点塑造新湖路、碧海湾公园、西乡河三个市级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系统划分为城市公共中心、社区中心、住宅组团三个层次,引导公共空间向半公共空间的有序过渡。

对原有的社区结构进行延续和保留,提供不同开放层次的社区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半公共空间之间设置过渡界面,实现对公共空间场所分层次的空间限定和划分。

图13 劳动路西侧多层次公共空间划分示意图

5 结语

通过多层次、网络化的公共空间,将宝安中心区碧海片区与滨海片区无缝“缝合”,并与西乡老城取得城市空间和城市记忆上的联系,这是规划和设计的初衷,也是公众所期待的宝安中心区碧海片区发展愿景。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于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安中心区碧海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成果.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