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青年中国说》:青春就是独一无二

《青年中国说》:青春就是独一无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7 01:22:17
《青年中国说》:青春就是独一无二
时间:2023-02-17 01:22:17     小编:

青春是什么?

尽管这个问题看似宏大,但不得不说,这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都要面临的终极追问。

《青年中国说》所倡导的青春,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同与呼应。首期节目播出之后,在当日CSM“全国50城央视、省级卫视节目收视排名”中,《青年中国说》占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一,其微博话题阅读量近亿,并引发网友的热议。

这档由央视综合频道与唯众传媒联合打造的中国首档青春分享节目,明确打出“不说空话,不设裁判,不灭灯,不比赛”的招牌,在硝烟四起的娱乐节目市场中突出重围,成为年末最有看点的节目之一。

逆向思维推动创新

逆向思维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情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常常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对于电视节目编导来说,尤其需要逆向思维。

当下电视节目市场一片红海,大量同质化节目充斥荧屏,想要打造一档完全颠覆公众认知和想象的节目已经非常之难。更多的节目创新是基于现有节目类型和叙事元素,转换视角,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并极致打磨而成。

《青年中国说》首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作者利用逆向思维,对既有元素的重新盘活。

在这档节目之前,同样由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已经播出两年,开创了电视演说类节目的独特形态,感动、鼓舞了很多青年人。《开讲啦》的定位是青年电视公开课,其基本形态包括两部分:来自各界精英的演讲+演讲嘉宾与青年代表的互动。

但个性张扬、充满朝气的年轻一代,不仅想听到名人演讲,也希望自己发声,于是这成了《青年中国说》节目创意的逻辑起点。在这档节目中,曾经的叙事主角从公众人物转换为平民青年,而《开讲啦》中负责提问互动的青年代表,在《青年中国说》中则换成了不同年龄段的公众人物――首期节目中,演员李明启、电影制片人方励、演员韩雪、作家蒋方舟、舞蹈艺术家黄豆豆等名人坐到了观众席,以青春推荐人的身份与80、90后新辣对话。节目基本元素与《开讲啦》相似,但重新的资源配置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表现方式的逆转体现的是节目理念的升级。在《青年中国说》中,演说者在演讲之前,主持人撒贝宁都会说一句“中国青年,听你说”,这体现了一种话语权的转移。80、9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中的这一代人,不乏思想新锐、表达生动且表现欲强烈的年轻人,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舞台来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他们的平民“草根性”,也对普通青年的成长更具关照与指导意义。坐在嘉宾席上的公众人物则代表着某个年龄段的观众群体,从他们的视角向演说者提问,更像是整个社会对青年思想的好奇与质疑。于是,一种代际平等沟通的谈话场通过节目得以建构。

熟悉的陌生人

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文学典型对于读者来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其与读者具有共性与现实关联性,陌生则是因为其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

对观众来说,《青年中国说》节目中出现的青年演说者恰恰是这样“熟悉的陌生人”。在“熟悉”和“陌生”之间,不断调动着观众的收视兴趣。

要让观众有“陌生感”是节目编导的第一要义,唯有突破他们的认知范畴,不断制造收视奇观,才能保证观众持续收看的动力。

在首期《青年中国说》中,节目编导在三组演说者的挑选上做足了功夫。无论是21岁就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的胡振宁,还是去过100多个国家探险“侣行”、经历过生死边缘的夫妻张昕宇和梁红,以及90后的奇葩CEO余佳文,他们的青春故事对观众来说都是陌生而充满新奇的。尤其是不按常理出牌、具有十足个性的余佳文,其个人经历跌宕起伏:白手起家、遭遇破产、身患绝症(后发现是误诊)、绝地重生,各种精彩戏码集于一身,堪比电视剧。

尽管这些演说者个人经历的确比较特殊,但从他们的故事中,观众总会找到共鸣,从他们的身上,观众也总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带给观众的“熟悉感”。

如张昕宇和梁红“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但他们对“最初的梦想”的坚守,却与许多人是相似的;学工商管理专业的胡振宇,小时候自制炸药炸伤过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开办航空公司立志要实现“星际穿越”,这种生活经历与观众间隔太远,但他那句“熊孩子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也会有大作为”却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

不灭灯,不比赛

电视节目要“讲故事”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讲故事确是见仁见智。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有两个叙事策略:利用不可逾越的鸿沟制造各种反差,并辅以各种激励事件推动情节进展,以让观众无法自拔。

这其中激励事件的作用不可忽视,即打破主人公生活平衡的事件,这种事件会推动剧情的纵深进展。在电视节目中,激励事件通常体现为比赛、晋级。

《青年中国说》却直接打出“拒绝说教、不设裁判、不灭灯、不比赛”的旗号,但并没有影响节目戏剧张力的体现。

首先,对于一档分享青春经历的节目来说,由于每一个演说者的生活经历、个性色彩都是独一无二,设置比赛的环节意义并不大。从流程设置上说,节目虽没有晋级、PK等“激励事件”,但就具体的每个节目来说,内在的“激励”无处不在。比如演说者本身生活经历的曲折跌宕,再加之对悬念、反转等叙事技巧的利用,都可以进一步推动节目向纵深递进。同时,青春推荐人们不时对演说者的质疑、提问,也在制造戏剧冲突的同时,推动了节目的进程。

聚焦青年人群体共同关心的话题,邀请80、90后真诚分享、真实表达,探讨青年人普遍拥有的困惑和矛盾,勾勒出当代中国新青年的群像,传递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青年中国说》正在“说青春、看中国、向未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