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甘为社稷当“刺儿头”

甘为社稷当“刺儿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17 01:13:14
甘为社稷当“刺儿头”
时间:2022-08-17 01:13:14     小编:

夏元吉,掌管明王朝财政27年,为官清廉贤明,朝廷倚为砥柱。“遗直如公真大度,老成当国有深谋”,清代郭嵩焘谒夏元吉墓时的诗可谓一语中的。

建文帝在位时,夏元吉是户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进南京时,这位“财神爷”还浑然不知地在账房里扒拉着算盘算账呢。

夏元吉被绑到朱棣面前,说:“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只是请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为什么?”夏元吉答:“户部尚有账目未点算完毕,此事关乎黎民生计,请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

这个至死还“一心为公”的能臣,实在是凤毛麟角,朱棣决定放他一马,让他官复原职,两个月后,又将他扶正,成为户部尚书。事实证明,朱棣没有看错人。

身为“大账房”的夏元吉,恪尽职守,谨慎用权,革故鼎新,一心一意为国家节财、聚财、用财。每年他“谏阻奢靡事百件”,就连宫廷开支、修筑河道,接待外国使节,乃至练兵设防的用款,他都精心核算,从严审计,从不手软,该砍就砍,能减就减,能省就省。夏元吉出身民间,了解民生艰难,本能地反对铺张浪费,耗才劳民。他时常与兵部、户部的官员发生争执,不少人背后叫他“夏刺儿头”。

永乐四年,夏元吉奏请裁减冗员,平均赋役,严格执行盐法、钱钞等制度,以便商民;清理仓场,广加屯种,以富国库。这些改革,“裁冗食”最难办,涉及到“机构精简”,减少皇室开支用度,甚至限制朱棣本人花费等“禁区”。夏元吉知难而上。借筹措下西洋经费为由,请旨裁减中央到地方闲散衙门200个,分流近千人。

永乐十九年,朱棣准备发动对鞑靼的第三次军事行动,亲自找夏元吉要军费。夏深感国家财政日益吃紧,竟将朱棣顶了回去,任凭朱棣怒骂,坚决不拨一两银子。这触怒了皇帝,不但免了夏元吉的职,还将他关进“内宫监”。幸好太子朱高炽从中斡旋,才算保住了小命。

《明史》载,夏元吉入狱后,家中“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别无它物,此事传出,朝野钦敬。朱棣也终于明白,夏元吉不听话不是与自己作对,而是为国家财政精打细算呢!所以,朱棣叹了一句“果然刺儿头也!”算是另类褒奖。

北征的结果不幸被夏元吉言中:此后朱棣三次远征漠北,皆以粮尽退军。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忧劳成疾,悔不纳忠言,对左右说:“夏元吉爱我”。成祖死后3日,太子亲到监狱,泣诉噩耗,请夏出狱,官复原职,共议国事。

虽然吃了苦头,夏元吉仍不改“刺儿头”脾气。他谏言,治理国家就好比栽树一样,如果深埋地下的根不动摇,树就会枝繁叶茂。一国之君如果能“清静”不扰民,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皇帝知道这位“刺儿头”不好惹,却是出于忠心公心,因为他,铺张浪费的事自然少了许多,从永乐时代日益空虚的国库到后来的“日益充盈”,与这位敢于碰硬,一心为国理财的“刺儿头”不无关系。

作为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对经手的亿万国帑既不眼贪,更不手馋,为官持重守正,不怕犯众怒,不惧遭报复,令很多文武官员敬畏。终其一生,可谓“克己奉公,两袖清风”。

对家人从严,对百姓宽厚仁慈。夏元吉的弟弟从老家来看他,走时只给两石米,但对孤苦学子,却经常给予慷慨无私的资助。每年划拨给各地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的经费,从来都是逐年增加。

在夏元吉的眼里,自己既要干活,更要干净,只有钱用在了老百姓的身上,才是用在了“刀刃”上。这位历事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大账房”,堪称“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两大黄金时代的关键人物。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正是因为夏元吉既建勋于国而又施善于民,人们自然也不会将他忘怀。当他65岁离世时,“公卿大夫下及闾巷兵民莫不叹息有流涕者”。宣宗在《御祭文》中对他有独到而动情的评价:“有君子之风,有大臣之体,求之古人,亦未多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